共生视角下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及实现路径
2015-12-30王香花副教授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030051
■ 王香花 副教授(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太原 030051)
共生视角下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界定和特征
(一)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界定
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跨区域商品销售过程,而是一个集合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多部门参与的一个互动共生过程。互动共生的城乡商贸流通不同于早期农副产品单向流入城市,而是既有农业产品在城市消费市场实现了自身价值,同时城市中的加工产品和农用机械能够对农业发展进行反哺的一个过程。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包括了市场体系、物流体系和管理体系,这三大体系相互交织、互相配合使得城乡区域间的贸易往来能够顺利进行。
(二)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特征
物流组织的重要性。作为连通城乡市场和消费者的重要渠道,物流组织在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由农产品的易腐、不耐储藏的特性决定。农产品的生产是一个集合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农产品是否能够实现其市场价值将决定村民的最终收入和未来的发展。因此,物流技术和物流速度是衡量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重要指标和关键因素。
市场的“双向渗透”。传统单向流通模式下的农副产品通过销地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城市,再通过零售商和农贸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是农产品向城镇市场的单方面渗透,这种渗透会造成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城市消费者无法获知自己购买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情况。此外,由于经过农户、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多个环节,农产品市场价格也无法反应真实的供需情况。但是在城乡市场的双向渗透下,市场集中了大量来自不同区域的交易者,通过规范的市场制度,农产品的价格能够反应市场的真实供需情况,提供给生产者真实的信息。
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双向流通组织体系在规模经济方面存在分割
流通业与制造业在运作方式和产业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交易成本广泛存在于流通业务中,所以行业内部技术和规模的提高,同样能够带来成本的逐渐下降。我国城乡长期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割状态,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行业都存在技术、资本和管理机制方面的较大差距,这些影响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得城乡流通业在规模经济方面处于分割状态。其差距如表1所示。
从2009-2012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流通企业在规模经济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城市批发业和零售业在规模报酬均值方面均超过乡村。其背后的本质原因一方面在于乡村技术水平的落后,另一方面则更多的在于缺乏管理理念的学习和更新,这种壁垒必然会导致双向流通渠道难以建立。
(二)城乡双向流通组织存在进入壁垒上的分割
城乡商贸流通由于监管难度较大以及进入门槛较低,使得农产品零售和批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较于农村居民对于城市商品消费的增长幅度来说,城乡商贸流通依然存在差距。这种分割局面主要由设施壁垒和资本壁垒所造成的。
设施壁垒。从广义的流通组织来讲,其涉及范围不仅包含零售、批发和物流领域,还包含与商品息息相关的生产环节。所以阻碍城乡商品贸易正常流通的还有投入到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设备方面的差距。同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场,我国农业大中型机械拥有量也稍显不足,生产力瓶颈的存在也制约了双向流通。
资本壁垒。流通产业发展前期的资本投入量较小,随着管理机制、流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参与,维持流通组织正常运营的成本会逐渐增加,产业继续发展的资本投入量也逐渐加大,从而形成了进入门槛。这种发展瓶颈尤其表现在资金匮乏的乡村流通业。
农产品市场完善程度。农产品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尚未建立快速有效的物流体系,农户所生产的农副产品要经过收购、批发和零售等多个环节,易腐不耐储藏的农产品往往大量损失发生在运输过程中,同时也变相增加了中间环节的储藏成本。期货市场体系中的不足体现在于期货市场中可交易的农产品种类较少。大连、上海和郑州三家交易所中可进行交易的产品种类仅为12种,大大限制了农户在期货市场中的参与度。此外,由于期货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普通农户难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使得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难以在农产品流通中发生作用。
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形成机制
(一)市场机制
流通的最终目的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实现农副产品的市场价值。但是农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表现出了分散、监督难度大和质量标准统一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现货市场中增加零售业态的种类,积极配合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构升级,销售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农副产品。此外,在期货市场中完善保证金制度的同时,应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放开会员制度,使得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期货交易过程中。
(二)管理机制
城乡流通组织在业务内容、流通频率、消费者群体和运行结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建立双向流通体系时,尽量避免采用相同的组织结构,而是应根据具体商品流通情况采用合适的管理幅度,以达到既不影响流通速度又能节省管理成本的状态。2011年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6312亿元,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额度为552826.36亿元。同期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436409亿元,占到物流总比重的90.71%。对于大额度的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流通组织应采用管理幅度较大的锥形结构,以便于决策者能够及时对于信息作出反馈;而对于小额度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应在分散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以及可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发生问题和纠纷时,能够追溯责任方。
(三)物流机制
交易成本的存在是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不仅表现在为促成批发和零售等交易过程所付出的时间和货币成本,同时也反映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物流过程。交易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可以确定究竟采取何种物流机构的组织方式。首先从农业用品下乡角度来看,城市中的交易成本较高,所以采取整合物流公司采取一体化配送的物流体系,将外部的交易成本转化为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而从农副产品进入城市角度来看,由于乡村物流组织过于分散,所以应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可追溯的物流机制,确定权责利相统一的管理办法,保证分散状态下农副产品物流的有效性。
共生视角下城乡双向农产品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农村角度
实现农产品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对接。传统的农副产品通过采购者、批发商和零售商几个环节最终被城镇居民消费,这种较长的流通链条一方面会扭曲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易腐的特性增加了整个流通过程中的储藏成本,造成了无谓的社会损失。所以应首先在农村建立大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品牌效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与城市中的大型连锁超市进行对接,在缩短流通链条的同时,引导小部分有资质的生产大户加入到供应链条,模仿城镇中的品牌加盟模式,允许加盟农户直接以生产基地的名义供货。这样既能够节省流通过程中的储藏和时间成本,又能够实现农户增收的目标。
构建综合性食品质量安全体系。随着生产力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消费者对于农副产品的安全和风险规避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需求结构的升级,人们提出了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等更高的诉求,这也是城乡流通组织对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实现质量标准和问题问责制度的统一。食品可追溯指的是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任何制定阶段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质量控制和保证在必要时撤回相关产品的可能性。构建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农产品的供给者具有分散性,在发生食品质量或者农药残留问题时,可以通过追溯体系进行问责,保证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权责相互一致。
加快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流通过程所包含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中最为重要的是实现区域性转移的物流领域,物流的安全与否和速度快慢是关系到城乡之间商品实现其应有价值的关键。而速度和安全在本质上要取决于配套物流技术和基础设施。根据短板理论,整个流通过程的质量取决于产业链中的最薄弱环节,故乡村道路、运输工具和储藏设备的建设更新是实现城乡商贸流通对接的决定性环节。
改变乡村传统消费理念。我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在造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农村中对于新型事物的抵触。但是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思想贯彻实施以来,城市中的商品多为娱乐性和服务型产品,所以在保障农户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应该积极转变其对于消费观,拉动农村对于城市商品和服务的客观需求。在使得农副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将新兴产品和服务型技术“引进来”。从而实现城乡商贸流动的互利共赢。
表1 城乡2000-2012年批发零售企业规模报酬均值情况
(二)城市角度
统一标准、双轨运行。构建互利共赢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方面在于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统一,另一方面则是在于质量标准和管理机制的统一。从客观条件来说,城市流通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和技术远远领先于农村,所以从城镇角度来看,跨区域性的流通行业接轨的关键在于质检标准和制度方面的融合。由于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在性质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差距,所以城镇应积极适应质检标准的变化,根据情况制定不同的运营方式和业务内容,从而保证工业品流入乡村的同时,农副产品也能够在城市中寻找到合适的消费群体。
发展新兴零售业态、完善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推动购物中心、仓储商店、专卖店和折扣商店等多重零售业态并存的发展模式,从而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超市和农贸市场等传统零售业态的建造成本较高,往往不适合一些社区内部的消费群体,所以发展多种销售方式,满足了不同消费水平和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此外,城镇中应使得城市大容量的物流体系与分散小容量的乡村配送机构相融合,可以采取物流企业并购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将原本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内化为公司内部的协作,同时也能够带动乡村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
1.忻红,吴清萍.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6(3)
2.杨洁.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的结构研究[J].商业时代,2014(18)
3.何大安.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构建思路及框架设计[J].商业时代,2014(19)
4.孟雷.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6)
5.高煜,曹大勇.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中农产品流通组织:失衡与纠偏[J].求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