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专业化生产演进与选择—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
2015-12-30耿磊虞力博士生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州510632
■ 耿磊 虞力 博士生(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广州 51063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它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核心,以数字化信息网络为依托的全新生产力,一大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团购、B2B、B2C等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微信、脸谱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量呈几何级数爆发,同时与传统产业融合进程也不断加快,物流业、制造业、金融业、医疗业均受到网络经济的深刻影响。不仅在产业层面,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也使得市场结构、交易效率、交易范围等方面发生颠覆性影响,同时其对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组织模式的剧烈影响必然会对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以及市场与企业边界的变动产生深层次改变。
本文围绕网络经济如何影响企业专业化生产演进这一中心问题,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下企业与市场边界变动关系,首先分析了网络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基本效应;然后分别从网络经济对交易成本变动影响、交易成本与企业专业化生产选择关系视角,并通过理论模型探究了网络经济下企业分工与专业化演进的内在机理,最后对企业生产选择提出相关建议。
网络经济内涵、特征与效应
(一)网络经济内涵
网络经济就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一切经济活动。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与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与知识为主导资源的经济形态,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各种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网络的形成,以及在网络之上的商务发展。
(二)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网络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信息网络和WEB服务器的24小时运转,产品的信息化存贮程度提高,使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较少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化覆盖,信息收集、处理、使用的高速度保证了交易的实时性与便捷性,突破了传统交易的空间限制,扩大了交流的空间与产品的市场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面临众多竞争者的竞争压力。
2.虚拟性。网络经济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由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上完成,供方与需方可能从未谋面,订货、付款、收货等贸易活动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网络经济的虚拟化提高了声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顾客对交易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心。
3.创新性。网络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速度。根据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价格下降一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管理创新、商业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不断涌现,各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为经济创新性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4.直接性。网络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跳过中间环节,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客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指令,企业增加了对市场变化的准确把握度,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客户提升了需求满意度,降低了支付成本,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经济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5.快捷性。互联网络突破了国家、地区的空间限制,将整个世界紧密连为一体,信息可以自由沟通,人们对于空间依附性大大降低;信息网突破了时间的约束,网络经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使信息传输、经济交往受时间因素制约大为减少;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
6.高渗透性。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还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不仅如此,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当中。对于诸如商业、银行业、传媒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说,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成为必然选择。
(三)网络经济效应
1.边际递增效应。传统经济学认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单位商品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会逐渐降低,即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在网络经济下,情况恰好相反,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的越多,商品带来的价值越大,边际商品带来的效用越大,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这是因为网络经济中存在特殊的发展规律—网络效应,网络产品或服务除自身价值外,还存在与用户数量密切相关的网络价值,且接入网络中用户越多,网络价值越大。根据麦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接点能创造N2的效益,累积效应使得网络经济中产品或服务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规律。
Economides(1996)指出,常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但网络产品的边际购买却导致了比非边际购买更高的价值回报,因为网络规模的扩张所带来的产品价值增加抵消了边际价值减少的部分。Hagel和Armstrong(1997)提出了“增加利润的动力学”模型,认为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剩余将更多的转移到消费者,网络经济是网络外部性与数字产品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整合。Tapscott(1999)在《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中论述了网络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提出网络经济是有利于消费者的经济形态,技术进步导致“学习效应”的普遍存在,从而使网络经济呈现“规模递增”的特征。
2.网络外部性。Katz和Shapiro(1985)首次给出了网络外部性的定义,即对消费者而言,购买网络产品所获得的效用随着购买同类产品或者相兼容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是网络的系统性、内部信息流的交互性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长期垄断性。这些因素决定了网络产品的价值决定于网络任意两个端点之间信息流的交互传递,而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网络外部性分为网络直接外部性与网络的间接外部性,“直接外部性”是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的数量所导致的物理效果;而“间接外部性”是指随着某地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互补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当然网络外部性并非全是正外部性,也包括负外部性,无论是何种外部性,都可能导致实际产出与社会有效产出的偏离,破坏市场应有的效率。
3.正反馈效应。网络经济存在一个基本经济规律:连接到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用户数量。选择较大网络自然优于较小网络,需求规模经济与供给规模经济的“双重作用”,使得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效应更为凸显:双重作用下,需求方的增长,提升了产品价值,吸引更多用户,形成累积的良性循环;而客户抛弃产品,产品价值缩水,那些坚持使用者陷入困境,用户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经济中的高转移成本、路径依赖与正反馈效应互相促进,形成网络经济中普遍存在锁定现象。
所谓锁定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从一个系统(可能是一种技术、产品或标准)转换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成本大到转移不经济,从而使经济系统达到某种状态以后很难退出,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在这种状态中。锁定现象在网络经济中普遍存在,例如你最先购买Windows系统,那么你以后购买软件都要与之相匹配,即使你很想装一款市场流行软件,但因为与原有系统不兼容,你也只好放弃它。
网络经济下企业专业化生产选择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科斯(1937)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企业建立的原因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为保证市场交易顺利进行,企业需付出交易费用,主要包括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寻找缔约对象的费用,谈判与签约费用以及监督契约履行的费用等。而企业或厂商正是有效减少市场交易成本(费用)的工具。随后威廉姆森(1985)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而事后的交易成本则指契约不能履行所导致的成本。威廉姆森认为企业之所以取代市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节省了交易成本: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整体利益来获利的能力被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地监督与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能力与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杨小凯(1991)也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费用;而内生交易费用则包含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来度量的潜在损失可能性。
(二)网络经济与交易成本
第一,企业互联网络的应用降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和企业扩张带来的边际收益。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信息传递更有效率、更广泛与更透明,基于互联网的通信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交易成本:网上订购和电子商务降低了谈判与履约成本,强大的信息搜索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的成本,远距离通信使实时谈判成为可能。
作为一个公开的、低价的、标准的通信媒介,互联网的信息披露速度和扩散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网络空间中的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的监控与合约成本:互联网络可以为信誉提供可获得的途径与平台,比如互联网的网上交易系统可以轻松记录每一个交易者的所用交易历史,基于交易信息下的诚信评级系统,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企业监控与合约成本,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
第二,企业互联网络应用降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和企业扩张带来的边际成本。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主要包括代理成本与决策信息成本等。就代理成本而言,其大小取决于监控和传递机制的成本与效率。传统管理机制下,委托代理之间存在较高的成本,且层级越多,监控成本越高,信息传递失真的概率越高。而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委托人能够及时、便利地跟踪和分析代理人的工作绩效,代理人可随时便捷地向委托人报告工作进展,显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内控监控机制既节约了委托-代理过程中的监控与传递成本,同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便捷与准确。
内部协调成本的另一方面是决策信息成本,包括信息处理成本和信息质量下降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互联网技术下可以提高资源共享与传递的效率。企业利用互联网降低管理中交通、通信、人工、财务和办公室租金等成本费用,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企业专业化生产选择与交易成本。科斯(1937)认为一项经济活动究竟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当企业亲自完成的成本小于由外部交易完成的成本时,企业选择内部完成经济活动,扩大生产边界;而实现某项经济活动由企业亲自完成的成本大于外部交易成本时,企业会倾向市场购买,缩小生产边界。
无论由企业自身完成还是交由市场完成,一项经济活动均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所花费的生产成本与各部门之间沟通管理成本,而市场的协调成本与生产成本是指外购产品的成本与市场交易的成本。
企业的生产边界由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的比较衡量所决定:当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大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时,企业放弃内部生产,选择市场交易,生产边界会缩小;当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小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时,企业放弃市场购买,选择内部生产,生产边界会扩大。
模型假设与分析
(一)基本假设
假设企业在生产上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自行生产,生产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降低;一是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范围缩小,专业化程度提高;两种方式均为固定产量、固定价格,固定收益为R;交易成本分为内部协调成本C1(I)与市场交易成本,而市场交易成本又分为市场外生交易成本C2(I)和市场内生交易成本C3(I),I为网络经济程度。企业自产产品成本为B1(I),外购的产品成本为B2(I)。
(二)模型推导
自产的利润:π1=R-B1-C1(I)
外购的利润:π2=R-B2(I)-C2(I)-C3(I)
令P(I)=π1-π2,若P(I)>0,则企业自产利润大于外购利润,生产范围边界扩大;若P(I)<0,则企业外购利润大于自产利润,生产边界缩小,专业化程度提高。
对(1)求I的偏导数:
网络化程度初级阶段,一方面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成本下降明显,即降幅较大;另一方面,企业间网络联系相对较弱,市场交易成本降幅不大,同时初期网络安全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理性不足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内生交易成本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情况下,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难以显现,降幅不大:综上考虑网络化初期,即随着网络程度的增加,企业选择自产,扩大生产范围,减少专业化程度。
而当网络化程度处于高级阶段,一方面企业组织协调成本继续下降,但降幅空间缩窄;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不断普及,企业间互联网络联系日益加强,市场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下降明显;同时随着网络安全与信用机制的不断完善,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事件减少,市场内生交易成本由正转负,对市场外生交易成本的抵消作用降低;同时,受市场交易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的影响,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得以展现,下降显著:综上分析,在网络化程度的高级阶段,随着网络化程度提高,企业会将部分经济活动交于市场,缩小生产边界,提升生产专业化。
(三)模型结论
当企业应用互联网络初期,网络应用重点在企业内部,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下降幅度大于市场交易成本下降幅度,成本节约、利润增加驱动企业选择将更多经济活动纳入企业中来,经营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降低。而当互联网络普及到更多企业时,企业间网络联系增强,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更多企业依赖市场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也进一步降低外购产品的成本,企业会专注于主营业务,经营范围缩小,专业化程度提高。
结论与建议
本文围绕网络经济如何影响企业专业化生产演进这一核心问题,分析了网络经济的特征与基本效应,利用网络经济对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双重下降效应,并通过数量模型得出网络化初期,网络经济会推动企业选择扩大生产边界,降低生产专业化;而在网络化高级阶段,网络经济会加快企业分工与专业化演进的进程。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信息技术利用度,提升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易技术、交易方式的不断进步,交易费用会继续降低,企业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入生产、组织、管理中去,降低内部协作成本,增强创新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与专业协作能力。
(二)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国家应将信息化建设摆在突出战略地位,通过放宽准入、政策优惠、创新补贴等方式支持信息产业健康发展。信用制度是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是网络社会的硬伤,国家应以强有力的法制与制度手段构筑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网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体制环境。
1.Ecomides,Nicholas.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6,16
2.J.Hagel,A.G.Armstrong.Net gain: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3.[美]Don Tapscott著.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Katz,M.L.,C.Shapiro.Network Externalities,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3)
5.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4,1937,11
6.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M].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5
7.吴清.网络经济下企业与市场变迁[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