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选择
2015-12-30副教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29
■ 张 彤 副教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减速抑制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由于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2-2013年经济增速回落到7.7%,2014年经济增速7.4%,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放缓的态势。经济增速减缓抑制了制造业的发展,2012-2013年制造业增长分别为8.3%和7.9%,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长7.2%,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从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减速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从制造业内部产业的发展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快于制造业的发展,说明在整个经济运行减速的情况下,制造业发展需要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因此制造业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国内要素成本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再
我国制造业凭借着“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发展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制造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比重的20%。近年来,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投入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压缩了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4年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版图重构》研究报告中称“新兴经济的近十年工资成本上升较快,中国工资上升达10%,土地成本也在提高”。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人月薪大约是500美元,接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印尼工人月薪约300美元,越南工人月薪只有250美元左右(张素心等,2015)。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直接提高了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长三角中心加工地区工业用地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35万元/亩。在资金成本方面,我国实际利率不断攀升,2012年以来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和信托的利率平均在5%以上,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平均融资成本在10%以上,民间短期借贷利率在20%以上(刘维林,2014)。生产投入要素成本增加直接导致制造成本增加,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廉价生产要素投入”的优势消退。
(三)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我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是粗放式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2012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3.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5%。其结果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恶化日趋严峻。在我国一些低端制造业发展集聚区,土地资源面临着枯竭,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短缺,长期依赖进口,如铁矿石和铝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铜达到71%,钾盐超过80%,石油近60%。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耗最大的经济体。随着国家对环境和生态的高度重视,这种以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全球制造中心转移构成对我国“两头挤压”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推进国外制造业的回流,大批外资企业移出中国大陆。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67%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企业、42%的机械加工企业、41%的电子制造企业、40%的计算机制造企业、35%的金属制品企业将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周佳,2012);据英国制造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7的英国制造商未来会将部分生产迁回本土。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再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一方面出台了诸多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设置各种障碍,通过采取频繁制造贸易摩擦,以阻碍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并强化外资控制等措施以削弱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杨书群,2014)。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致使我国制造业难以突破高成本、低科技的“夹心”困境。
图1 曲率扩大的微笑曲线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资源和优惠政策,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和印尼)劳动力价格较低,工业用地价格也具有明显优势,越南的厂房租金仅为中国国内的1/3,柬埔寨土地价格只需1美元/平方米。东南亚国家还采取了较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如越南为外资企业提供的税收政策为前3年免税,第3-5年税率为5%,其后税率约为10%左右(王晓萍等,2014)。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2年),2010年流入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翻了一番以上,而同期中国的增长率仅为11%,2011年降至不到8%。
全球制造业中心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地区,加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大量外资企业移出中国大陆,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两头挤压”,严重影响制造业的发展。
(五)工业4.0模式对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构成威胁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发达国家纷纷抢占工业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美国大力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工业4.0战略指凭借智能技术,充分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顾客需求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动态定价、价值分享协议等方式,将资源、信息、物品与人进行不断连接,尽可能地有效提供制造端直通用户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而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转型。继德国工业4.0战略之后,欧洲也提出欧洲新工业4.0的战略构想,把所有生产单位进行有机衔接,依靠信息物理系统、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数据信息连通、分布式能源、虚拟工厂等工业4.0技术,促进企业产出个性化、本地化、大规模定制化和生产过程网络化、动态集群化,进而为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领域的融合奠定坚实基础。日本加大了开发3D 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推行生产工艺精益化,推广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了全球产业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被锁定在中低端。
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其内涵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二是由低技术水平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三是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变的过程(张琰,2012)。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技术禀赋优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时,要素比较优势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强调技术进步在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制造业产业升级体现为经济主体由价值链上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环节的演变过程(刘志彪,2002)。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制造业升级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物流服务作为生产服务要素嵌入到制造业价值链中推动制造业升级,二是物流服务作为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
每到逢年过节,主动向结对认亲户拜节祝福,主动邀请结对认亲户来家做客,你来我往,俨然一家。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家庭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密切了各族干群的血肉联系。□
(一)基于物流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视角
从价值链角度,制造业产业链大致分为五个环节,包括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原材料采购环节、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下游的销售和服务环节。其中研发设计环节属于制造业的核心活动,而原材料采购、物料储存、流通加工、运输配送都是物流服务,是物流的基本活动。通过这些基本活动,实现了时间效用、空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三大物流功能。仓储活动是调节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的时间差,实现了时间效用;流通加工是通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注入,改变物资的形态,增加物资附加值,使之成为需求者所需要的物资,实现了形质效用;运输活动是通过转变物资的地理场所,弥补物资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空间差异,实现了空间效用。通过以上三大效用功能,物流可以使制造业产业链中的资源顺畅地流动,从而保证制造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实现物料在时间上的压缩、空间上的扩展以及物质形态的转变,降低了制造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业效率。
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服务已经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物流服务嵌入到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研发设计、采购网络、营销网络和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推动制造业价值空间逐步向价值链上下游移动,相比传统制造业的微笑曲线S,新微笑曲线Sˊ曲率扩大,表现为价值链两端附加值不断增加和中间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的不断减少,实现了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升级,如图1所示。
结论:物流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制造产业价值链升级。
(二)基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视角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繁荣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流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正是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制造业将不具备优势的物流服务业务外包出去,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接了制造业分离出来的物流业务,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物流服务成本,从而降低了制造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深入,彼此的信任度逐步增强,使得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不断降低,抑制或减少了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梁红艳,2015)。物流企业通过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附加值,促进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制造业升级一方面释放出更多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质量要求,促进物流业升级,如图2所示。
结论:物流业从制造业剥离出来可以有效地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业价值链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制造业升级又会派生出巨大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与升级,两者通过其关系网络,形成良好的互动(刘书翰等,2013)。
图2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升级
新常态下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从超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张占斌,2015)。在新常态背景下,制造业发展要符合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制造业升级是靠创新驱动。
(一)整合物流资源形成规模效益,强化物流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
推进物流企业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低、小、散”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益;对现有物流设备设施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资源整合;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二)创新物流服务,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
物流服务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制造产业链上的物流企业要树立物流服务创新意识,根据客户需求承接外包的物流及相关业务,通过设计物流解决方案,创新物流模式,优化物流系统,消除价值链上不增值的活动,节约成本。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开展高端的物流管理活动,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通过物流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集成创新,使物流服务为制造企业创造价值,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
(三)鼓励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政府层面:在推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政府应着力打造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减少制造业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二是政府应引导制造企业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帮助制造企业“瘦身”。通过市场的方式,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以获得更加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2.产业层面:在推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过程中,一是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支撑物流业发展的规模,进而扩大物流业的有效需求;二是强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3.企业层面:对物流企业而言,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人才资源的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对制造企业而言,通过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使物流服务外包更加经济。
(四)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1.政府视角:政府需要为两业联动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一是要明确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制定总体规划,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三是支持制造企业强化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四是落实帮扶政策,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两业合作培养对等主体;五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物流技术开发,建立行业或区域物流信息平台。
2.行业视角: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各方的交流平台,为政府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交流与沟通;二是鼓励物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物流企业的诚信度;三是推广物流标准,为两业联动提供基础。
3.企业视角:对制造企业而言,树立与物流企业“共享双赢”的观念,正确选择物流服务商,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对物流企业而言,强化物流服务意识,构建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物流服务质量,建立物流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与制造企业加强融合,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方案。
结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制造业还面临着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挤压,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突围”的有效途径,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制造业升级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物流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渗透到制造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增加制造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升级。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与制造业联动实现制造业升级,并在产业升级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升级有四个路径选择:一是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扩大物流服务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加强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制造业升级;二是通过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驱动制造业升级;三是通过制造业物流外包,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1.张素心,张丽虹,李磊.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2)
2.刘维林.区域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绩效与升级路径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2
3.周佳.美国制造业回巢记:高科技和家用电器将成为主力军[N].第一财经日报,2012-7-9
4.路易斯·卢卡斯.英国制造商纷纷从中国“回流”[N].金融时报,2013-3-13
5.杨书群.“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策略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4)
6.王晓萍,胡峰.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驱动机制研究[J].对外贸易,2014(4)
7.张琰.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研究—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视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
8.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9.梁红艳.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5(1)
10.刘书翰,席芳沁,刘立霞.价值链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3)
1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