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业的跨界发展初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出版的几点认识
2015-12-30
传统出版业的跨界发展初探
——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出版的几点认识
吴盛楠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075)
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出版早已不限于传统纸媒出版,而数字出版更是日新月异,借助于各种新兴载体如阅读终端、平板、智能手机等而大展拳脚,而“互联网+出版”更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业必须勇敢地走出去,另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跨界”发展。
关键词:传统出版业;“互联网+”;跨界;创新
“跨界”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作为非专业的企业或个人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构建起新的商业模式和从事新的商业行为[1]。当传统出版业遇上了“互联网+”时代,是否也能碰撞出火花,实现“跨界”发展呢?
过去的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字出版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在第十一届文博会2015年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介绍,2014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经达到了58.1%,相比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纸质书报刊的阅读率仅58%,这是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介质书报刊阅读。
对于传统出版人来说,在震撼的同时,也倍感压力。今年两会,“互联网+”被着重探讨,它已经确确实实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探索“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的发展与融合,不再是杞人忧天的事情,已是箭在弦上,笔者认为,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一、发展“互联网+出版”正当时
1.政策支持。
早在2013年,中宣部、财政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开始联合启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推动工作,到了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转型升级工作。而在今年的4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又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互联网+出版”,将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2.发展现状。
随着各种支持政策的出台,“互联网+”一时如雨后春笋,各出奇招,好不热闹,不少传统出版单位纷纷“触网”,转型全媒体,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已经开发上线了凤凰悦读和凤凰享听两个自有的大众出版平台;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出版发行企业,通过与腾讯合作打造智慧书城,构建体验式O2O书店;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在线教育和移动阅读业务,并打算申请在线支付牌照,顺势搭建大金融平台。此外,很多涉及数字出版的民营企业或者互联网公司也借力于传统出版资源,加速两者融合,向手机、手持终端、互联网等用户提供数字阅读产品。
3.用户体验。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互联网+”的能量正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数字化出版中,报刊杂志走在了转型升级的前列,像广日、南都、周末画报等早已推出适应IOS、安卓等系统的APP。像笔者过去在乘坐公交之前或者在下班后,会到报刊亭买一份报纸看,而现在,只需在手机下载自己喜欢的媒体的客户端,一点开,就可以浏览自己喜欢的各种信息,真正体验了“想看就看”的便捷性。而且,媒体的客户端还能通过大数据计算和分析读者的喜好,从而为读者推送喜欢的各类信息。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模式
在过去,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笔者供职的岭南美术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单位,多年的发展与沉淀让其感觉手握雄厚的出版资源,其他像数字出版、民办文化机构等企业只是依附在传统出版单位的周边,核心仍然是以出版单位为主。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纸质图书销量每况愈下,这使岭南社不得不重新审视,不得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传统出版业的出路,借助于“互联网+”,我们开发了岭南艺术网、开通了网上书店和岭南社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为读者推送最新的官方资讯,不断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另外,利用下设的岭南文化艺术创意中心,通过发挥固有资源优势,深挖岭南文化遗存,开发出更多效益俱佳的数字与纸质两用的图书、和图书配套的衍生品以及以出版发行业为中心的其他辅业。通过这一切,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属于“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让我们的传统出版业焕发青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这其中不乏转型较快,发展快好,值得借鉴的“互联网+出版”的图书出版模式。
1.“传统+创新”的图书出版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扑面而来,而读者需要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容,这就促生了一批“小众”图书品牌的出现,它们大多发生在一些触觉敏锐的民营出版企业中,这些规模不大的出版企业以他们独特的理念和创新的工作方式,将专业化的带有特殊气息的图书产品精准地传递给读者。
果壳阅读就是一个专注于科学类图书的“小众”品牌,它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机构,而是依托果壳网网站、APP、社区活动等来发展,其读者是原本就聚集在果壳网上的人群。目前,果壳网已有600多万注册用户,微博关注用户超过300万人,微信关注用户超过40万人,APP客户端下载量在几百万的数量级。这些用户主要是大学生、白领、互联网控……其共同特点是爱好科学,喜欢更高品质的生活[2]。果壳阅读出版的作品有《冷浪漫》、《鸟与兽的通俗生活》、“吃的真相”系列等。
2.“不务正业”的出版模式。
近期,最引发整个出版界和网络视频行业关注的,就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旗下的著名出版机构“理想国”与土豆网合作,推出“看理想” 系列影像节目。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系统性地推出网络视频类节目,这在中国应当还尚属首次。在国内出版界,“理想国”偏重于严肃的思想类学术书籍出版,具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气质,深得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的喜爱,其出版的图书如频频获奖的奥兰多·费吉斯的《耳语者》、畅销到不可思议的柴静的《看见》等。
传统出版业涉猎视频,这是相当跨界的事情,但在理想国创办人刘瑞琳看来,安静地阅读纸质书,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精微,心弦更容易被拨动,这是纸质书不可替代之处。但出版的本质是传播,一些知识、信息和审美的传达也是纸质书不能给予的。“所以,我们会用更全面的手段,比如视频呈现。”刘瑞琳说[3]。笔者很认同刘老师的观点,出版的根本目的是传播知识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无论通过何种介质,只要能将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传播给大众,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联网+出版”的盈利模式
传统出版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其盈利模式有手机出版、手持终端出版(ipad、Kindle等产品)和教育出版等,手机出版收费模式基本上是按章收费、按本收费和包月计费等。而在手持终端出版方面主要以销售电子图书为主。
至于教育出版模式,这是笔者觉得最具发展前景的出版模式。在传统出版中,由于教育图书具有读者群广、使用稳定的特点,因此,教育出版对出版业的产值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果把教育也视为一种特殊的专业领域,则意味着专业化的信息内容产品所占的市场比例更高,所以教育图书出版领域一直是各出版企业的必争之地。作为全球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培生专注在教育方面进行大量数字化布局,包括把旗下教材和在线学习产品捆绑等,并提出了无书包、无教师、无校园的“三无”概念。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这样一个传统出版集团的主流收入来源。因此,就教育出版模式而言,移动教育和移动学习必然成为一个大的趋势[4]。
四、对“互联网+出版”未来的展望
印刷时代,合格的出版人必须对与出版相关的各项技术和工艺了如指掌。优秀的出版人可以在出版产品的策划阶段,对信息内容未来将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展现在阅读者面前,从用纸、装订、开本、封面、插图、版面、字号、行距……都有着闭上眼即可看到的“想象”。
互联网时代,高端出版人同样要有这种技能,必须对构建出版资源数据库、资源分类标引、管理版权资源、协同编辑、资源混排、格式导入导出、上传各类平台等技术熟练运用,继续以对技术实现效果的充分理解完成对产品最终形态的“想象”[5]。
出版社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实现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具备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关键,敢于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是根本。因此,笔者认为,当以内容为主导的传统出版业,遇上了“互联网+”的时代,通过加速融合之后,对未来产生了无限的可能,在目前看似“不务正业”的一些跨界行为(如推出系列视频节目等),很可能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另一增长点、突围重生之路。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所谓的跨界行为,也本着传播知识信息为己任,谁能说这不是作为传统出版的一种回归呢?
参考文献:
[1]王悦彤. 跨界的出版与出版的跨界.
[EB/OL]. http://www.chuban.cc/cbsd/201503/t20150327_165191. html,2015-05-27.
[2]李婧. “互联网+”时代“小众”图书品牌如何成长?[N].中国文化报,2015-03-28(1).
[3]孙冰. 当传统出版遇上互联网:押宝文艺青年?[J].中国经济周刊,2015,558(8)72-73.
[4]李雪昆.数字出版有五个赢利点.
[EB/OL]. http://www.chinaxwcb.com/2015-05/07/content_316686. htm,2015-05-25.
[5]冯宏声. 出版的未来:从“互联网+”到“内容+”[J].出版人,2015,226(5):34-37.
[6]马化腾.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查询统计。
稽核查询包括稽核疑点汇总查询、疑点业务追溯查询等功能。
疑点汇总查询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的数量、问题的类型、明细问题清单等。疑点汇总查询提供所有稽核单位、所有稽核主题、全年各个月份的监控数据。
疑点业务追溯查询可以穿透查看明细稽核项目、明细疑点清单信息,以及 追溯查询明细业务信息。
四、系统建设的意义
该系统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财务稽核系统,企业可以发现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进行及时整改,使会计核算业务进一步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2.通过财务稽核系统,企业经过一系列的稽查、复核、整改、验收业务处理,可以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通过财务稽核系统的预警机制,企业可以极大地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
[1]闫战伟 企业内部财务稽核探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2期。
[2]顾晓安 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财经论丛》2000年第4期。
[3]刘锦银,孙玉莲 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必要性解析,《企业研究》2011年第22期。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4-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