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以适吾意
2015-12-30董慧慧
董慧慧
画以适吾意
董慧慧
《北国系列之静听天籁》(右图)王同君/作
又是周末。
冬天的哈尔滨,积雪覆盖的屋顶白得静谧。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一地灿烂。父亲在光芒里挥舞着画笔,画箱、颜料、画框闪闪发光,一幅大大的俄罗斯风景画正徐徐展开……王同君托着腮,看父亲画画,教堂的钟声远远送来。
不知画了多久,转身看到儿子入迷的眼神,问他:“好看么?”“好看。我长大也要当画家!”父亲微笑着摸摸王同君的头。
父亲是位普通工人,美术是他的挚爱,他画画的样子一直刻在王同君心里。王同君说,画画对自己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事,所以,18岁考大学时,他只填了一个志愿——鲁迅美术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鲁迅美术学院,一届只招收五十多个学生,绘画专业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那年,国画系招九个人,王同君幸运的成为其中一员。
鲁迅美术学院学风严谨,当时搞创作就要体验生活是常态,王同君毕业创作要画伐木工人,他就去小兴安岭跟工人吃住工作生活在一起。
没有比那个冬天再冷的了,整个小兴安岭都在沉寂中,风雪呼啸,树木咔擦断裂的声音不时响起。所有人都不敢开口说话,一张嘴就合不上。支起帐篷,搭好火炕,雪不时从门口灌进来,早晨起来出外呼吸,眉毛、睫毛上都是霜。有同学打退堂鼓,王同君说既来之则安之,工人师傅能受得了咱们也能。跟着师傅们上山,雪没过大腿,一点一点地挪,工人走几步就回头看看学生还在不在,“哎呀!”有人惊叫,是脱离了队伍陷进了雪窝里,大家隔着几米远干瞪眼过不去。伐木工人经验丰富,扔给他一段绳子,几个人合力把人拉上来。王同君个头高,典型的北方汉子(祖籍山东,生于哈尔滨),走在原始森林里仍然小心翼翼。伐一天树,天擦黑了才回去,近半个月,天天跟工人在一起。那些通红的脸、如枯木的手指、变形的手掌、淳朴的笑脸、几十年如一日的伐木工作……永远印在了脑海里,再画起伐木工人,王同君手中的笔如有神助。
《北国系列之秋日斜阳》王同君/作
十七八岁到二十多岁的大学时光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鲁美的学习经历让王同君更加坚定地走在绘画之路上。不过,他也没想到毕业后竟然阴差阳错地进了《哈尔滨日报》社,而且一干就是十六年。做美术编辑,听上去跟画画有关,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一边是人人艳羡的“铁饭碗”,一边是自己钟爱的画笔,纠结彷徨之后,白天老老实实工作,设计版面,画插图,跑车间,送清样,写美术消息、评论……什么活都干,晚上回家画画。也不觉着多难,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享受。
1999年报社搬到新建成的大厦。原来是两个人一个办公室,有桌子,有画毡,虽然不大,空闲的时候还能画两笔。一进大厦,现代化的工作平台全是小格子间,一点个人空间都没有了。王同君开始考虑离开……谈何容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日报社是党的喉舌,用老百姓的话说,没有门路很难进去。天上掉的馅饼让自己接住了,这会儿又不想要了。
其时,王同君已年近不惑。继1988年在黑龙江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花鸟画展后,先后参加了1995年黑龙江省第二届花鸟画作品展获金奖,1996年出版《王同君中国画集》,应邀参加中国当代水墨画名家作品展(温哥华)、当代著名水墨画家邀请展、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参加联合国IAEWP在韩国汉城主办的2000年联合国世界和平美术大展并获银奖,参加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同年在烟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入选日本·俄罗斯·中国·美国绘画作品展……择其重点列在这里,是说200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现在叫美术学院)以专家名义调王同君过去,也在情理之中。
《荷塘系列之月色皎洁》(右图)王同君/作
先是给本科生上课,2003年学院批了硕士点以后,开始带中国美术史方向的研究生。他说:“学院研究由我带中国美术史方向的研究生,原因是过去我写过一些东西,对美术史论比较重视,我认为画家只重实践忽视理论是一种欠缺,研究美术史对中国画文脉的认知有益处,大师都是美术史方面的专家,像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都是研究美术史论的专家,我觉得自己理论功底还不够,得多学,教学相长嘛,就带美术史的研究生。本科教写意花鸟,后来也教写意人物,带了八年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生。后来带写意花鸟画研究生的院长退休了,院里让我带,我原本主攻写意花鸟,就将美术史论导师推辞掉,只带北方花鸟画创作方向的研究生。”你看,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把时间放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有收获。当年看美术史、写论文时,王同君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用在这里。
《荷塘系列之闲看秋水》王同君/作
平时上课,假期出去写生。这些年创作的三大系列(北国系列、青绿系列、荷塘系列)里,最让王同君心醉神迷的还是荷塘系列,这也是得到赞誉最多的系列。古人讲“格物致知”,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子,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事物的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投射的外在表现。
是一个秋天,王同君当时还在报社工作,和朋友外出写生。齐鲁大地的风貌到底不同于东北,王同君看山、看水,画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突然,眼前出现一片荷塘——秋天的荷塘。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秋荷。愣愣立在那里,再也不肯挪动一步。
也曾是接天莲叶无穷碧里的一支,也曾在盛大华年里绚烂绽放。繁华褪尽,满池清简。叶子是面;梗是线,直的、弯的;莲蓬是点……点线面、黑白灰,再加上周围的草啊,水啊,荷塘就是大自然缤纷斑斓的画作。每一片枯叶都是一幅画,每一支莲蓬都是一个人生。阴影中的枝干,在梦里婵娟成蝶。是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里的枯荷么?还是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中的枯荷?或者黄庭坚“枯荷小鸭冻野航”里的枯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粉艳盛放的荷花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雅士吟咏歌唱、临摹描画,一不小心就被涂抹俗气了。可是这满池的残荷枯枝却如此震撼人心。王同君怔怔望着荷塘,时而点头,时而叹息,竟忘了拿出画笔……
“嗨,该走了!”同伴唤他。
王同君从梦里醒来,一边拿出速写本,一边说“你们先走,我画完这个去追你们。”
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傍晚,转眼间日影西斜。朋友转了好几个山头了,王同君还在画荷塘,这一画,就再也没停过……
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的王同君,对唐诗宋词元曲情有独钟,残荷的意境千变万化,王同君通过荷花传达自己的一种想法、一种追求。正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的,他努力探究传统中国画的文脉,试图从心性、品格与精神来把握中国画的内核,自觉秉承中国传统美学观,充分注重主观感受和审美体验,努力将客观真实幻化为艺术之境,试图创造一个与古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其作品在“优游自在,沉着痛快”的笔墨天地间,呈现出个性化的图式。
王同君说:“在我的作品中,自然仅仅作为依托,形式语言都是为了表达诗意的情怀,折射物我之间的生命意韵。作品在不失中国画意味的同时,探索符合自我感受的形式风格,营造的文本完全依赖感受和审美体验,将笔、墨、色互动与变化贯通,在唯美的意象中将诗化的自然定格于画面,使人在浮躁的当下回归自然,找到一块心灵的净土,在审美的愉悦中品味绵长的意韵,这便是我要表达的精神所在。”
王同君简介:
王同君,1962年生于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课程班特聘教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黑龙江省美术理论委员会顾问、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作为特邀画家参加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第105届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被奥林匹克艺术中心、毛主席纪念堂、国家人事部、泰国国际美术展览公司、济南博物馆等重要机关、单位和个人收藏。作品被收入《百年中国画家•下卷》《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等60余部大型画集,出版个人画集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