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去敬畏自然
2015-12-30郝二军
郝二军
用色彩去敬畏自然
郝二军
《北古口长城》白羽平/作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我的脸上。
坐在床上,静静地享受阳光的浸润,随手翻阅着《中国油画家——白羽平》,那本显得有点厚重的书。
阳光照在书上,白羽平的油画色彩印在了我的眼里。阳光让世界的色彩变得精彩无比。
画册捧起来有点重,我的左手感到有点困,精彩却让我无法放弃,我坚持着,欣赏美的画卷,试着去进入白羽平的心灵。
那天很冷,害怕“首堵”。我早早就来到白羽平老师家所在小区的门口,在瑟瑟的寒风中踱来踱去,等待约定的时间。时间还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近,进入小区,在一个“汗牛充屋”,显得有点拘谨的工作室入座。这样,我们开始约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期间,白老师送了我一本出版的画册。说,怕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找不到了。
看着看着,我猛然想起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白羽平就是一个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艺术家,他的成长路线多么像一个从“壑”里翻过“梁”,爬上“峁”的“走西口”之人。
壑……
右玉,一座古城,曾经繁华过。
“走西口”中的“口”(杀虎口)就在右玉。
白羽平出生在右玉,右玉是他的家乡。白老师给我讲了最初走上绘画这条路的事。
《冬日可爱》白羽平/作
白羽平上小学时,有一个从山西艺术学院毕业的阎老师在文化馆搞宣传。那时,他对那些人在文化馆搞绘画宣传特别好奇,经常爬窗窥视。父亲发现后就有意同阎老师走近。熟了,在父亲的关照下,他搬进了文化馆和阎老师住在了一屋。
皓月明空,阎老师经常奋笔而作,创作着看似震撼的宣传画。而年龄尚小的白羽平因发困合身而卧,微微鼾声成了阎老师作画美妙的伴音。常常是深夜阎老师轻轻地拿起了小羽平身上的衣服,给他盖上被子。
阎老师刚开始教羽平最多的是临摹,临摹素描头像,临摹宣传画,临摹水果静物……后来就是写黑体字,文化宣传绘画的必须。慢慢地他成了文化馆的宣传骨干,一边上学,一边干宣传。写标语、画海报……一直到初中毕业。后来,就正式去了县文化馆做美工。
《晚秋》(右图)白羽平/作
阳光照在晋西北的黄土上,泛着黄的色调。
在文化馆上班三年的白羽平迎来人生又一大转折——考上了雁北艺术学校的美术系。画过“文革”时期著名画作《红太阳光辉暖万代》的亢佐田特别看重他,说这个小孩行。十八岁的羽平上了艺术类中专,入了正式的科班。
那时,白羽平算是开始走上绘画道路吧,在黄土高原的“壑”里开始起步。想想齐白石不就一个画匠吗?
梁……
大同,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云冈石窟是其艺术瑰宝的代表。
白羽平就在这座曾经有过辉煌艺术成就的北方城市上学,这里离北京不是太远。
一片黄色覆盖原野,一道道圪梁梁。
挡不住的黄沙土抚摸着女人的脸。
哥哥在沟,妹妹在梁。
近在咫尺,却要千转万转。
雁北地区扼守着三晋大地的北门。
当来自京都——北京的马增千老师来到雁北艺术学校后,羽平接触到了油画,开始了油画的学习,也开始了他走向北京的序幕。
周六晚上,坐上呜呜发鸣的火车,在哐当哐当声中同马增千老师向北京出发。到了北京,羽平进了雾气缭绕的澡堂子,马老师回了千想万念的家。天亮了,羽平便流连在美术馆内看展览,凝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静静地欣赏,时间也在飞逝。当月亮升起,羽平同马老师又乘上了返回大同的火车。一个匆匆的精瘦身影在大同到北京的往返火车上穿梭着,这个身影在追梦。
《炊烟》白羽平/作
假期回右玉家的机会少了,来往于北京却多了,北京的澡堂子似乎成了一个家。看着那些中央美院附中画画的孩子们,不时会冒出什么时候能到那儿上学,能到北京来的想法。
在北京看展览也许造就不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是在通往北京的艺术路上,它也给了羽平极大的心理暗示。
中央美术学院,画画人的高等学府,一个培养艺术家的摇篮。
1995年,白羽平在爱人的鼓励下,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进修班。第二次来到了北京正儿八经地学习画画。中央美术学院那届有三个班,一个是古典班,一个是苏派班,还有一个是表现班,羽平在表现班学习。在表现班学习最有趣的一件事,一直让他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节有关人物的绘画课。他和他的同学们做好绘画的准备工作,静等外请模特儿的到来。当他们将要产生焦虑之时,一位女士站在了他们表现班画室的门口,朝画室看了看,大声地问道:“这里是表面班吗?我找表面班。”大家顿时一愣,表面班?随后就是乐着说:“是。是表面班!”后来,同学们私下就把表现班称为“表面班”。何为表现,何为表面。其实,是值得思考的。刚开始学习时,羽平也在犯迷糊,自己艺术风格到底应该定格在哪里?为了静心创作和学习,他住进西八街房,开始寻找自己的语言。
他在往“梁”上爬,想到“梁”上找属于自己的“妹妹”。
峁……
“这里没有峻秀奇峰、曲径柳阴,更没有诗句里那可游可赏的佳境,然而她有着深厚的体貌。如置身其中,偶有山歌回湍乡野,使你体会到乡土田园的生活情调。日出日落,年年岁岁,忙忙碌碌,亲顺和谐地体会着自然和人生。”
白羽平如是写道。看到这段精美的语言,似乎看到了他的油画将要展现内容和心灵诉述。
西八街房,废弃的招待所内,那间一个月380元房租的房子内。白羽平和国画聊了起来。一笔一棵树,一笔一颗白菜,一笔一条鱼,浓淡干湿总相宜。毛笔能做到的,刀应该也能做到,让油画和国画扯上关系。尝试着用国画的表现方式去创作油画,形成自己的语言。先是画人物,感觉不太满意,应该还没有完全的掌握和融合。
白羽平想到了家乡往“峁”上爬的人。
刀随意走,不刻意追求写实与抽象的感念。齐白石画像赫然画得那么真实、自然。他想,国画其实是抽象的,吸收国画的抽象构图,吸收国画浓淡相宜的墨的味道,融入油画具象中。如同和面一样,揉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符号。
《醉金秋 》白羽平/作
这么思考着,白羽平挥洒在刮刀与油彩间,让油画的色彩富有中国画的韵味,用独特感觉驾驭着来自不同地域的语言符号。就这么创作着,他的风景油画在画展上独具一格,接连获了几个奖。高研班欧洲之行后,更加坚信了自己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山水画中寻找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用刀和颜色在画布上行云流水,放纵自己,自如自然。
“高原的山体肌理,点点丛丛的树林,丛生而朴拙。这也正与我后来所熟悉的皴擦点染、阴阳顿挫、方圆粗细、轻重缓急,都心思默合。”闭着眼都是右玉的景色,或者从右玉延伸出去的深厚。
暮色的高原,朦胧,深沉;秋天的高原,旷远,悲情。简单但有韵味,明快但又色彩迷离。白羽平的油画倾注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
拂去烦躁,静静地体验这深厚文明传流土地上的生命和自然。白羽平是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灵去用色彩去倾诉自己的爱。
白羽平在“峁”上,用刮刀开始了新的表达。眼光偶尔翻过群山的远处,曾经向往的北京已经有了他的容身之所,女儿已然也成了一个油画家。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同白羽平老师约定结束聊天的时间很快就到了。起身后,白老师让我们看了看他那满屋子的收藏品。看着来自西方的大理石塑像,摩挲着来自欧洲的古董家具,听着来自19世纪留声机发出的悠扬的声音,我们真的有点流连忘返。但愿能有机会再次光临他家,聆听白老师讲有关收藏的故事。
白羽平简介:
白羽平,1960年7月3日出生,满族,山西右玉人。擅长油画。1982年毕业于山西雁北艺术学校并留校任教,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200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高级研修班学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作品展及其他画展,作品曾多次获奖。油画《绿风》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展,油画《高原人家》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高原二月》参加中韩油画交流展。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油画《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