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的官窑瓷审美观念面临挑战—重新认识民窑瓷与官窑瓷

2015-12-30梁志伟

名家名作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窑彩瓷官窑

梁志伟

中国传统的官窑瓷审美观念面临挑战—重新认识民窑瓷与官窑瓷

梁志伟

清代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

赏瓷的对象,如按照传统陶瓷鉴赏学的观点来区分,只有两大类:民窑瓷和官窑瓷;如按照艺术分析学的观念来区分,另有两大类:工艺瓷和艺术瓷。

至于民窑瓷和官窑瓷,古陶瓷界早有定论。其一,如五代唐越窑专为宫廷定烧的秘色瓷;其二,宋五大名窑专为宫廷定烧的汝、官、钧、哥、定窑瓷;其三,如明清御窑厂所生产的宫廷用瓷,均称官窑瓷。此外,官窑瓷还可以分为:官搭民烧瓷,官窑瓷署堂名款堂官窑瓷,御制御窑瓷等。如今的古陶瓷收藏界,也把其列为官窑瓷。

但工艺瓷和艺术瓷的界定,比较困难、复杂,因为历来中国古陶瓷界,只有瓷器历史考古评判体系、瓷器年代鉴定评判体系等,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瓷器美学评判体系。也就是说,要想重新建立一套历代瓷器美学评判体系,我们仅处于起始萌发阶段。

对当代新瓷的界定,工艺瓷和艺术瓷还比较容易区分。工艺瓷:除日用瓷外,凡仿历代古瓷之仿品,无名匠人制瓷等,均可称为工艺瓷;艺术瓷:凡陶艺工艺大师作品、知名画家瓷画作品,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等各自独创出来的颇有新意的作品,同时署上创作者名字的瓷器都可称为艺术瓷。以上以创作者身份来作简单划分。

关于历代艺术瓷的定义:凡历代无名陶艺家等以个人的意念单独出来的,在器型、釉水、纹饰、图案、画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新颖的艺术风格的作品,均可称为艺术瓷,其余的均可称为工艺瓷。

当然,本文并不想为历代瓷器美学制定一个评判标准。因为这个评判体系应该由专业的古陶瓷收藏研究机构来完成。本文仅想提出一些多年来一直酝酿着的陶瓷美学问题,向传统的官窑瓷欣赏观念挑战!

基于以上对民窑瓷和官窑瓷,工艺瓷和艺术瓷的粗略划分,下面我们就可以来简单评判一下,在国际国内拍卖会上,持续受到追捧曾一路创下天价的我国明清官窑瓷。

书画界过去一直有人把书画称为艺术品,陶瓷器称为工艺品,引起了古陶瓷界不少人的非议,包括笔者。客观地讲,陶瓷与书画相比,陶瓷工艺性更强,是更工艺的;书画艺术性更强,是更艺术的。但书画里有行画(商品画)与原创艺术画之分,陶瓷器里面也分工艺瓷与艺术瓷。再细分下去,同样,民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官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

民国少狮太狮矾红帽筒(一对)

1.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按照笔者对历代艺术瓷下的定义,以书画艺术作为参照系。唐长沙铜官窑釉下彩诗文壶,宋代磁州窑黑彩绘传统诗画的瓷枕、瓷罐,明末清初书画家徐渭等参与倡导描绘的民窑青花瓷画盆子,清末广彩瓷上的仿西洋画人物图案瓷,民国从画坛转入瓷画创作的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作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民窑里绘画类的艺术瓷。以民间艺术为参照系,宋代建窑、吉州窑兔毫纹、鹧鸪纹及剪纸贴花天目釉纹、树叶纹,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刻划的娃娃鱼纹、双鱼纹、鹅形纹碗,明代大红大绿的大明彩花卉人物、盘等,都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气息,也都可说是民窑里民间艺术类的艺术瓷。至于以瓷塑见长的历代人物型灯具,宋青白瓷佛教人物谷仓等,也可说是民窑里雕塑类的艺术瓷。

2.明清官窑瓷里的艺术瓷

因明洪武二年景德镇出现御窑厂之后,明初永乐、宣德的青花龙盘上还可见帝王制瓷观念之体现,故这个时期的龙纹虽有元代遗风但还属于粗犷奔放激情型的,工匠们个人的艺术风格犹存;宣德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现藏上海博物馆,此杯以釉下青花作海水波涛,釉上红彩描绘游龙或海兽,非常生动;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图案,生动地描绘了宫廷斗鸡的情景,颇有艺术趣味;清康熙古彩上的受文人画影响的历代戏曲人物故事图,《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红楼梦》里的刀马人图、仕女图等,艺术感染力也很强,以上均为具有明显时代风格的官窑瓷里的绘画类艺术瓷。

(左图)清代光绪双龙戏珠六角瓶

3.清雍正、乾隆官窑瓷里的工艺瓷

雍正官窑瓷以仿宋五大名窑见长,雍正成熟的粉彩虽开创了瓷画创作的新天地,但雍正瓷青花上的龙纹、莲花纹、海水纹、八宝纹等,与明永宣青花纹饰相比,更趋向无个性化的图案化。

(右图)清代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蝙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槌瓶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但乾隆御窑厂官窑瓷,在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监制下,尤其是仿古瓷,如玉壶春瓶、葫芦瓶、双耳兽耳尊等,更多地体现了帝王的意念。宫廷的制瓷观念从整体上来看,乾隆时期制瓷技术集大成、 制瓷工艺更精致、 制瓷风格更细腻,制瓷几乎完全趋向程式化、图案化、 即工艺化。陶艺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有的专做器型,有的专绘图案,有的专写款识,陶艺家的艺术创作灵感,被消磨扼杀淹没了,遵循宫廷意志制瓷、烧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所以说尤其是雍正、乾隆青花、彩瓷仿古瓷,虽然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但从瓷器上的器型、纹饰图案上来讲,却是走了另一条模仿宋、明的模式化的道路,即工艺性愈强,艺术性愈弱。新世纪后,目前仍在海内外拍卖行受到追捧的清雍正、乾隆官窑瓷,大都属于这种性质。笔者如此大胆直率地为清雍正、乾隆仿古瓷作美学评判,也许会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界的非议。

(右图)马家窑圈纹双耳罐

4.文人们偏爱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有一个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历代瓷器欣赏现象也令人深思:即凡是作家、艺术家们,不管他们目前的贫富状况,他们收藏对象或偏爱观赏的对象大都是如笔者以上所说的民窑瓷里的艺术瓷。如磁州窑书画枕、罐,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画。倡导抢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也偏爱民窑瓷;著名作家贾平凹被称为“汉罐将军”,上海一批作家、记者、收藏家,如金晓东、顾行伟、陈鹏举、赵丽宏、朱大建、钱汉东、朱卓鹏、许谷梁、程勇、沈嘉碌、李坚、马聘,包括笔者等,都醉心于民窑瓷里的艺术瓷的收藏欣赏。

清代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廷”图长颈葫芦瓶

5.艺术家对匠气的官窑瓷有偏见

此外,上海的一批画家,如张桂铭、黄阿忠、乐震文,张复兴、陆春涛、吴耀敏等,也都偏爱民窑瓷的收藏欣赏。尤其是笔者接触过的新一代的前卫艺术家,如周文富、陈心懋等,在他们的现代国画、油画,前卫装饰艺术品作品里,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少民窑瓷的姿影、碎片。个别偏激者甚至对明清官窑彩瓷嗤之以鼻,认为匠气太重程式化太多,缺乏艺术灵魂,看多了会遏止自己的艺术灵感的喷涌。

再看北京,景德镇美术学院、陶瓷学院的教授周国桢、朱乐耕及他们的学生们,他们对明清官窑彩瓷的认同主要也局限于精美的工艺性及高昂的拍卖价格。几乎少有人把明清官窑彩瓷当作引发艺术创造灵感之源,他们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鉴民窑瓷里的艺术性,而并非官窑瓷里的工艺性。

6.拍卖官窑瓷者大多是投资商人

明清官窑彩瓷在收藏市场、拍卖市场上的追求者绝大部分都是一掷千金的富翁们,他们更多的不是以艺术收藏为目的,而是以投资收藏为目标。当然还有例外的,如香港女富商张永珍,花4500万元港币拍回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她是为了一种人生理念,为报恩祖国走进拍卖场无疑是令人极其敬佩的,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7.历代典型的古陶瓷收藏价值主要在于其艺术性

综观中国历代陶瓷器的美学发展史,从距今5千年的模仿天然的葫芦器型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壶之器型及各种生殖崇拜的图案,萌芽了整部华夏艺术史。商代典型的白陶罍虽然也是模仿商青铜礼器的,但其严谨刻划的回文及兽耳纹饰,开创了陶器的雕刻艺术的一代艺术新风。汉越窑青釉瓷,成熟了原始青瓷的青绿釉技术,经两晋发展到唐五代秘色瓷,使深色的青绿釉发展到顶峰。虽然秘色瓷釉的最终形成,也是属于工艺性的。但古代先民在青瓷的发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对大自然的青草、青山、青天的一种热爱、向往、信仰与崇拜,更多是属于观念审美、人文审美的范畴。所以,青釉的产生、成熟,本身蕴含着古代先民的一种精神理念的追求,其思想性大于工艺性,故其艺术含量也重于工艺含量。

尤其是宋五大名窑里的汝窑、官窑瓷,更是把古代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发展到极致。宋汝窑、官窑瓷,是古陶瓷史里面最具有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的瓷器。虽然汝窑、官窑瓷里没有纹饰、没有瓷雕、没有图案,但其艺术性远远胜过一切有图案、花纹,及奇特器型的陶瓷器。因为汝窑、官窑瓷是我国古代文人包括帝王观念审美里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老古玩收藏家一直倡导:单色釉是瓷器里的最高境界。其实说的就是观念审美的审美境界高于西方形式美学的审美境界。

(右图)清代乾隆青花胭脂红料双凤戏珠纹龙耳扁壶

而在喧嚣的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投资收藏的声浪高于艺术收藏。而被当代西方形式美学培养出来的年轻的一代收藏鉴赏家,对古代文人的观念审美、人文审美却比较陌生。

8.模式化的明清官窑彩瓷美学价值被拔高了

从商周的原始青瓷,到浙江东汉越窑青釉瓷的产生,陶瓷青釉主宰了陶瓷界近两千年,直到河北唐邢窑白釉瓷的出现,才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宋朝的定窑白瓷、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元朝的卵白釉瓷,为景德镇明清官窑彩瓷打下了白釉底釉的基础。当明洪武二年景德镇御窑厂开始运行,明清官窑彩瓷开始闪亮登场后,就受到历代宫廷的宠爱。尤其到了清康雍乾时期,皇帝还下旨,派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人前往景德镇御窑厂督烧官窑瓷。从此,明清官窑彩瓷把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高峰,并享誉世界,创造了一 个又一个工艺神话。直到新世纪,在世界上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中国主流艺术品依然是明清官窑彩瓷。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渗透着帝王意志的官窑瓷,没有人敢对其艺术风格、艺术倾向说三道四。

当民国年间,京城的古玩大家孙瀛洲及耿宝昌收藏、经营研究明清官窑彩瓷,并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先后发表了论文《元明清瓷器的鉴定》、出版了专著《明清瓷器鉴定》,进一步奠定了明清官窑彩瓷在陶瓷史上的工艺价值地位。由此,明清官窑彩瓷几十年来一直是收藏、拍卖的主流,盛况空前。但从明清官窑彩瓷六百年来一面倒的赞誉现象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陶瓷学术界在对待明清官窑彩瓷的研究上,学术思想之苍白、之老化、之僵化。

以哲学的思维来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当明清官窑彩瓷在工艺性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之时,也预示着其艺术性的发展走向衰弱。比如清康雍乾时期的官窑彩瓷在工艺性到达顶峰之后,其后的嘉道、道光 、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的官窑彩瓷,无论从器型、釉水、纹饰、胎骨、款式上来说几乎都是在程式化的体系里模仿清三代官窑器的,少有艺术创新。官窑陶艺匠人在帝王官窑制瓷观念的控制下,失去了艺术创新之灵性、灵气、灵感,他们除了年复一年的模仿清三代官窑瓷器之外,别无出路。因为谁都知道:评判一件书画是工艺画还是艺术画,评判一件瓷器是工艺瓷还是艺术瓷,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书画、瓷器是否体现了创作者个人的情感、性格、思想、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是否具有原创性,这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前提。反之,就是通常所说的街头画廊卖出的行画、工艺画,行瓷、工艺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陶瓷书画。

清代乾隆青花白描小盘

再回头看明清官窑彩瓷历代模式化痕迹。清后期仿古水准较高的光绪瓷青花类瓶,是模仿嘉道、乾隆青花赏瓶的;嘉道粉彩碗主要是模仿雍正、乾隆粉彩碗的;清三代仿古水准最高的雍正龙纹盘、玉壶春瓶,是模仿明永宣时期的产品的;而永宣的青花又是仿元的。所以,与其说明清官窑瓷是一朝一朝创新发展过来的,不如说是一代一代模仿变化过来的。

从总体上来看,明清官窑彩瓷从明永宣时期开始成熟,到清康雍乾三代进入辉煌时期,其成功主要在于其工艺性,在于其工艺装饰表现手法的繁荣,而非个性化、情感化、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进步。如能认识到这一点,对重新评价明清官窑彩瓷在陶瓷史的地位是非常有意义的。

9.匠气的明清官窑彩瓷为何少有人对其展开艺术评判

当明清官窑彩瓷发展到乾隆鼎盛时期,定格为一种权威的宫廷陶瓷语言,闪出其辉煌的宫廷之光之时,也宣告着历代陶瓷美学黯淡了,更预示着从此以后的陶瓷艺术将走向衰弱,这是最通俗的艺术分析。绚烂之后归平淡,这是一种高深的人生境界;如绚烂之后是平庸,那就是一种可悲可叹的陶艺状态了。试看清嘉道、同光时期的彩瓷,除了依附于清三代官窑彩瓷的亮光、余韵外,还曾创造过多少精彩的新彩瓷?只是到了清末民国,浅绛彩工艺出现后,景德镇的珠山八友,完成了从国画家到陶画家的历史转变,把充满灵气的文人画艺术元素重新融入到陶画里面,景德镇的陶画艺术才又有了一线生机。

明清官窑彩瓷在工艺上的成就是享誉天下的,尤其是明清时期输入海外宫廷的彩瓷,至今仍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象征,被无数参观者欣赏着。2003年,笔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夏宫博物馆看到的几件清康熙五彩花瓶,仍完全如新。那种“中国瓷器”情结,依然令我心醉。如今,每当世界上最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公司在上海举办艺术品拍卖预展,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保存完美的明清官窑瓷器。作为中国古代宫廷、贵族的赏玩的瓷器,作为当代富翁追捧的瓷器,明清宫窑彩瓷依然魅力恒久。

然而,明清宫窑彩瓷一旦离开了充满商业气息的拍卖坛,一旦离开了其昂贵的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几千万元一件的价格背景,中国当代的大多数艺术批评家们就会对作为纯粹的工艺品—明清官窑彩瓷保持相对的沉默。他们再也不会像评判距今5000年的充满艺术灵气的马家窑彩陶,距今2000年的汉画像砖、汉代青釉陶器,距今800年的两宋书画、瓷器那样神采飞扬。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先抛开民窑、官窑的出生背景。在当今海内外艺术品拍卖界,一件陶瓷艺术品其工艺价值是与其经济价值成正比的,即工艺价值愈高,其经济价值也愈高。如“青花釉里红釉”同为釉下彩,如火候太低,青花烧不艳;如火候太高,釉里红会烧成黑色式烧飘掉。釉里红斗彩、瓷青花、五彩瓷贵,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对艺术批评家而言,评判一件陶瓷器,更看重其艺术性,而不是工艺性,即看这件陶瓷器里是否蕴藏着陶艺家个人独特的艺术灵感、艺术构思;是否散发着陶艺家个人的艺术才情、艺术语汇。如从这一个艺术评判立场出发,几乎每一件纹饰都不一样的马家窑彩陶、宋磁州窑枕罐、明清文人绘民窑青花瓷盘等都独具艺术个性,其艺术价值相对就高。而以帝王意志、宫廷赏瓷观念制约生产出来的明清官窑彩瓷,其工艺价值极高,其艺术价值就却相对弱些。至此,我们的答案清晰了:中国当代的不少艺术批评家们相对来说对明清官窑彩瓷保持沉默,原因就在于明清官窑彩瓷工艺性太强,而艺术性太弱;而更弱的则是隐匿在明清官窑彩瓷后面陶艺匠们被扼杀的陶艺灵感、陶艺气质、陶艺精神。

(右图)清代道光青花釉里红瓶

此外,作为中国明清宫廷艺术的代表—明清官窑彩瓷终究拍卖价动辄数十万元、百万元、千万元,很少有人会直率地对其单一作品做纯粹的艺术批评或整体对其做美学评判。终究,英语里小写的china即瓷器,大写的CHINA就是中国,瓷器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明清官窑彩瓷又是中国瓷器工艺集大成时期,瓷器发展到达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品。这就是明清官窑彩瓷自诞生的那天起,不喜欢明清官窑彩瓷的历代文人艺术家们都没有对其展开系统、深刻、尖锐的艺术批评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

中国明清官窑瓷里的工艺结晶,早已被世界认同,但中国历代民窑瓷里的艺术成就,我们认识得还比较少、比较浅。所以,古陶瓷学术界是应该深刻反思的。

10.如何重新认识民窑瓷与官窑瓷

如何重新认识民窑瓷与官窑瓷?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历史的起跑线上,重新分析研究民窑瓷、官窑瓷各自不同的生产发展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

(右图)清代同治五彩官窑瓶

民窑瓷,来源于民间、流通于民间,故其艺术特征更生动、活泼,更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窑场管理体制的宽松,也使陶艺家门创作时,更趋向艺术个性化,使其作品更能透映出那种原始窑火燃烧出来的陶艺精神。

官窑瓷,来源于御器厂,并进入宫廷,故其艺术特征更严谨呆板,更具有浓艳的贵族气息。因窑场管理体制的严密,也使陶艺家创作时,更趋向工艺共性化。故其作品,更多的是视觉美感,而其模式化的工艺,更多的是束缚人的艺术创造力。

清代晚期三阳开泰瓶

假如再从经济价值上来评估:官窑瓷精品创造的一个个千万元的拍卖天价是与世界艺术品拍卖行情接轨的,今后还将逐年攀升,这是令人欣喜的。但随着人们对民窑瓷精品的艺术性不断加深认识,尤其是宋以前包括宋朝的民窑瓷精品,如两晋越窑青瓷,唐刑窑,宋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也将会创造出一个个拍卖“天价”,这是完全可以预测到的。因为宋及以前的民窑瓷精品,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存世的稀有量决定着其有无限的投资收藏升值潜力。

随着世界性的返璞归真的潮流,原始的陶艺精神,会震撼更多人的心灵;随着艺术品收藏投资者历史感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历史悠久的艺术品会越来越感兴趣。那么高古民窑陶瓷精品,就会受越来越多的收藏家青睐。

所以,我们提出重新认识民窑瓷与官窑瓷,这不仅是历史、人文层面上的学术研究命题,也是一个投资拍卖发展上的经济研讨命题。

虽然经济价值不能等同于一种艺术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明清官窑精品彩瓷,与高古民窑精品陶瓷,如今的经济价值距离相差如此大、如此遥远,这却是不合理、不正常的,这是不符合陶瓷艺术生产规律的。这也就是笔者希望古陶瓷学术界、收藏拍卖界挑战传统的官窑瓷审美观念,重新认识民窑瓷与官窑瓷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工艺是璀璨的,但却是短暂的!

中国的历代民窑瓷艺术是辉煌的,更是悠久的!

猜你喜欢

民窑彩瓷官窑
铜官窑陶瓷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西夏官窑瓷器
此“官窑”非彼官窑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漏痕彩瓷作品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
民窑瓷器也会有春天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