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互作用

2015-12-29罗雪梅

群文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松阳县松阳礼堂

罗雪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活态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值得思考。

一、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松阳县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特别是拥有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松阳高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松阳高腔、畲族叙事歌、竹溪锣鼓、道惠夫人会、黄建大院木雕技艺、叶法善传说、道教音乐月宫调、松阳端午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32人,县级传承人61人。这些民俗文化涉及乡村文化的各个方面,概括地来说,戏曲曲艺别具一格(松阳高腔、百日戏、木偶戏、松阳鼓词等),民间音乐曲目繁多(叶法善道教音乐、民间器乐曲、竹溪锣鼓、板桥十番、畲族叙事歌等),民间舞蹈风韵独特(山边马灯、小吉草狮、横坑绳抽狮子、畲族祭祖舞、蔡宅采茶灯、程路船灯、文武彩灯、太平龙灯、桂花亭、花鼓灯、鳌鱼灯、台阁等),民间美术多姿多彩(驱邪巫画、月光佛画等),传统手工技艺精湛(黄家大院木雕技艺、松脂采制、佛像泥塑、手工绣花、剪纸、畲族织彩带、手工布鞋、打铁、钉称、胡琴制作、蒙鼓、制陶、麦杆扇编织、弹棉花、松阳家酿酒、松阳晒红烟、风炉制作、蓝布绣花等),民间习俗丰富多样(竹溪食品祭、道惠夫人会、迎神赛会、三月三歌会、社公信仰、四都祈福、打清蘸、畲族婚俗、上梁仪式、传统集市、尝新米等),体育竞技妙趣横生(樟村拳、畲族问凳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有机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不仅有利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礼堂“两堂”“五廊”建设中的相互促进

展示展览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展示素材,或者内容单调肤浅,那么文化礼堂建设就会显得单薄空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则能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素材、彰显特色、增添亮点,从而发挥独特的吸引、宣传和教化作用。如浙江丽水松阳县(以下实例简称松阳县)赤寿乡梧桐口村则充分整合利用村内保存完好的祠堂、古民居等资源,打造“古村文物馆”,对一些破损的墙壁、格扇门窗、牛角、古字画进行仿古修复,较好保留了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如村史廊建设中则需充分整合民间历史资源。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宗谱族谱,整合提炼出各个村庄的“传世之宝”和“存世之事”。如松阳县吴弄村、蔡宅村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典故、人文风俗共20余个在村情村史、历史文化版块进行陈设展示,让古村落不仅仅是古老的房子,还包括房子和村子的内容和故事,让古村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特色廊的建设中,如松阳县大东坝镇蔡宅村和二滩坝村对采茶灯、正月龙灯、狮子灯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以展演、实物展示等形式巩固传统历史文化。在特色展馆建设中则需充分整合民间特色资源,挖掘整理古村、民俗、宗教、姓氏文化等八大田园文化脉络,整合提炼出蔡宅客家文化、吴弄晒红烟文化等一批乡土特色文化,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这些都是非遗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二)内涵与保障的相互促进

农村文化资源比较匮乏,而非遗含有许多精神、礼仪层面的文化内容,如结婚礼仪、学子入学礼仪、年俗礼仪等习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凝结成特色和精华。这些特色和精华能丰富和提升文化礼堂的文化内涵,真正发挥其精神家园的作用。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五廊”建设,能为非遗传承提供阵地和展示、展览平台,增强了非遗工作的实践性。

(三)活动与载体的相互促进

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如传统的松阳高腔、道教音乐等,能极大地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是非遗的传承载体,如果没有这个载体,非遗就像尘封的宝剑会生锈,又如失去土壤滋润的树苗会干枯。

(四)传承与发展的相互促进

非遗需要加强保护和不断演练,才能传承发展,如大东坝山边马灯、采茶灯等,文化礼堂需要宣传培育、潜心研究,才能创新繁荣。所以,农村非遗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实现相互依存、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必将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五)建设与教育的相互促进

采取戏剧、戏曲、小品、文艺演出等宣传教育方式,宣传、展示农村非遗,非遗开发和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三、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如何发挥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外部条件欠缺

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社会氛围不够。在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不少古村落、民族建筑和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公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惜,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以及对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等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资金投入不够,财政预算安排在文化建设和非遗工作上的资金很少。三是人才储备不够。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缺乏,农村非遗传承人的年龄逐步增高,待遇问题急需解决,使许多农村非遗技艺失传,甚至消失,严重影响农村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二)内部运行问题

主要有:一是文化礼堂文娱活动形式单一。以前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在家看看电视,偶尔看几场演出或电影。文化礼堂建成后活动也不多,只开展跳跳广场舞、技能培训、文艺汇演等活动,民俗活动极少开展,节庆文化也比较枯燥,而礼仪文化逐渐淡化或者异化。展示文化素材也不多,孝道文化又不成气候,励志文化尚待培育。大部分文化礼堂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大平台,没有发挥文化礼堂应有的作用。二是非遗项目单薄。农村非遗数量非常有限,缺乏地方特色,底蕴不厚,亮点不够。三是非遗展示空闲小。农村非遗因为缺乏活动和展示空间,缺少运行机制保障,基本停留在初步整理状态,还接不上地气,给人比较空虚的感觉,保护和传承变得困难重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农村文化礼堂展示相互融合的思考

(一)利用平台,做好展示

充分发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作用,科学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等平台对松阳县内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展示,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谱系、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介绍,系统、完整、准确地保护各门类非遗项目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

(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一是积极鼓励传承人主动地开展传承活动。除了对省市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考核和奖励外,还应根据非遗传承活动台账,对会带徒弟的师傅给予一定的补助,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队伍当中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打造非物质文化的精品。二是突出重点打造非遗精品。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度包装,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品牌。如:举办以“千年古县、多彩民俗”等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利用文化礼堂这个平台进行展演,把松阳千年的历史、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出来,更好地传承下去。以松阳茶文化为主线,利用松阳茶商大会把各类民俗文化串联起来,展示采茶灯、月宫调、民间小调、桂花亭(各种花灯)、高腔、畲族祭祖舞……再到现在的献茶歌、敬茶歌、泡茶歌、贩茶歌等等,弘扬松阳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整合资源,开发品牌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非物质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田园松阳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才能更好地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应在精心设计包装的基础上,尽快推出相关项目,赋予景区、景点以恰如其分的文化、历史、民俗内涵,作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如:可以以“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为试点,整合各方资源,把松阳非物质文化精髓在文化礼堂“五廊”或文化墙上展示。结合卯山文化的特色,在“文化礼堂”演绎月宫调和桂花亭等经典曲目。这样,去大木山的游客不仅沿途就能了解松阳的民俗文化,还可在骑行之余坐下来欣赏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四)多管齐下,全面推介

一是整理编印非物质文化丛书,拍摄制作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宣传片、宣传手册,系统介绍我县非物质文化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先进典型,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在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松阳非物质文化资源。二是结合现有的各类节庆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各类非物质文化。如竹溪食品祭活动,在观赏品尝竹溪特色食品时,可以把其中蕴含的民间故事进行挖掘、整理、宣传,赋予特色食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增添像松阳高腔表演、现场模拟采摘松脂过程等多项充满松阳民俗风情的节目,把这“排祭”仪式做得热闹非凡;可以把“排祭”的过程和相关故事、特色食品的介绍、竹源“松香客”的打拼精神放在“竹源峡”乃至田园松阳这一大背景当中拍成影片,在各大媒体和网站上宣传。三是建立和强化政府与企业联动的机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演艺活动和旅游交易会,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展现我县田园松阳的魅力,加快非物质文化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步伐。四是建议教育部门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和保护知识编成乡土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将非物质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了解并能传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需要以更加超前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前瞻的视野,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农村文化礼堂增色添彩,文化礼堂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展示平台,共同推进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总之,我们可以从非物质文化提升乡村魅力为切入点,将小活动做成大事情,将小人物做成大文章,形成可持续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为引领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望松街道文化站)

猜你喜欢

松阳县松阳礼堂
何处是松阳
松阳:民生实事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楼上楼下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松阳县关工委走访慰问贫困学生
浙江松阳县茶叶种植技术
松阳是一张一千八百多年的存折
一声雷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