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岐:资本市场要消除制度性缺陷
2015-12-29岳巍
岳巍
2015年年中,中国股市遭遇近一个月的剧烈动荡,中国资本市场自身的制度性缺陷充分得以暴露。与此同时,民间关于资本监管体制改革的呼声高涨。
过去25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持续发展,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望取得哪些发展?众人关注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将会如何推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与证券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受阻,主要是因为制度性障碍,“2016年,应该着重在市场化法治化等方面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则必须实现统一监管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消除制度性缺陷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这一市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凤岐: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建立25年了,但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应该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以2002年到2014年这一时间区间内社会融资规模来进行考察。可以发现,2002年整个社会融资量大概是2万多亿元,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6万亿元;2002年,社会融资中97%是银行贷款,股票大概占2%到3%,到2014年,16万亿社会融资中,银行直接贷款已经降到59%。但是股票融资,也还只有大概4%到5%的比例。
虽然银行直接贷款比例下降,但这个被蚕食的份额,主要是被外汇贷款、信托贷款以及票据承兑占据了。企业债券和股票所占份额并未能获得大幅提升。也就是说,中国近几年来发展经济,一是靠货币推动,二是靠间接融资,而非资本市场融资。
25年来,中国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从初次IPO开始算,总和不到7万亿元,融资数额这么低,这个市场怎么行?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认为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重点要发展什么?
曹凤岐:我们要发展资本市场,重点就要发展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好处在于筹集的是企业自有资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需要更多地发展股权融资。
除此之外,还要发展公司债、企业债市场。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两块内容,在“十三五”期间是应该着重发展的。只有在这两块做好之后,逐渐地增加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至少实现直接和间接融资平衡,实现两部分各占50%;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能够实现以直接融资为主,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问题在于制度缺陷。坦诚讲,中国资本市场一开始设计的时候,目的非常简单。当时有一个口号——发展证券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
这是什么意思呢?国有企业没钱了,银行贷不出款来,债务率很高,财政也不给拨款。那就只好吃了银行吃财政,吃完财政吃股民。实际上,当时就是以国有企业融资为目的来建立资本市场。很多问题,都出在这个初始目的上。企业只知道拿钱,而不知道给投资者回报。
我想要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包括发行交易制度,分红制度、公司治理、监管制度,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曹凤岐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股份经济、金融与证券方面的研究。曹凤岐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曾参与证券法的起草。摄影/董洁旭
监管体制再不改将出大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市场?
曹凤岐:我认为,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规划结束时,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全面小康。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调整结构,推进城镇化,都需要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这就要求中国的资本市场还需要有大的发展。建成一个多层次的功能强大的资本市场。
其次,要建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现在的资本市场是行政化、计划化。证监会控制新股发行规模,让谁停,谁就得停。证监会还要定发行价格,定发行时间,这些都是中国资本市场非市场化的表现。
现在要抓紧推行注册制,让证监会恢复其应有的职能——保证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打击证券违法犯罪,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审批会”。
再次,未来的市场应该是一个法律健全、透明、公开的市场。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基本大法诸如《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都已经有了。但是这些规定都很“原则”,缺乏细则,执行起来很困难。所以,一些相关法律要进一步修改,比如《证券法》的修改已经在进行中。
今后我们在健全法律法规方面还要下大力气。此外,要加强执法。现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而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极为不利。
第四,就是国际化问题。中国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中国市场如果想要变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市场,必须走国际化这条道路,以使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在人民币可兑换、资本市场项目开放的情况下,成为对外融资,对外投资的重要场所。
第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多年来,在相当程度上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投资者的市场,也不是市场的市场,而是行政干预的市场。政府的身影,在资本市场无处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很难发展。政府该放手的地方就应该放手,让市场来做决定。当市场管不了时,政府可以出手,但政府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去解决问题。
政府的职责是什么?对资本市场是提供一个平台和相应服务,当然还有监管。其他的则应该交给企业和市场。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在你看来,证监会不要做“审批会”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曹凤岐:证监会不要“一支笔审批”,而应该是“一支笔否决”。也就是说,证监会提出负面清单,企业可以提交申报材料,由交易所来决定能否上市。证监会来审查是否有问题,有的话就出面否决。
把资本市场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交给投资者,使其变成一个市场化的市场。
中国新闻周刊:现行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曹凤岐:事实上,当初实行分业监管,也是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的。当时没有防火墙,害怕太多资金进入市场,但是随着混业经济的发展,国际化控股公司出现,如果再机械地实行分业监管,问题就很大。
例如,天弘基金余额宝既搞基金又搞P2P,应该归哪个机构管?这在当时曾经引发过讨论。后来一行三会的联席会议决定,“谁家孩子谁抱”,也就是根据业务是哪一个机构的就由哪家机构管理,可是随着金融多元化,现在已经分不清是“谁家的孩子”了。
2015年的股市振荡就是一个教训,多部门在救市中缺乏协调,甚至互相扯皮,直接导致救市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