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父亲
2015-12-29
王应文的父亲王生明,是1955年“一江山战役”的国民党军司令。当时抗美援朝已结束两年,美军决定协防台湾,转向支持蒋介石。1949年蒋介石虽已失去中国大陆大多数领土的统治权,但仍有1500公里海岸线上的岛屿,掌握在蒋介石手中,从浙江的大陈岛、一江山,南至海南岛、金门、马祖及台湾。1955年王生明接获命令,“死守一江山”,等同一纸军中死亡令。于是从大陈岛出发前,一行人特别被允许先回台湾探望妻小,并由蒋介石颁赠勋章。他们是台湾岛屿当年的“神风特攻队”,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打一场绝望的战役。勋章挂胸前,别上去,换一条王生明司令的命。
出发前,拍了张全家福照。那个时代台北的照相馆不多,多半集中于衡阳路;照相馆老板多年后回忆,前来拍照的往往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困的军人。拍的全家福多半除了不识事的孩子以外,丈夫、太太均无笑意。有的脸上挂着生离死别的悲伤,有的只差没泪流满面。
王生明一家是衡阳路照片故事中的一张,全家福上妻子满脸悲凄,先生表情苍茫。只有儿子王应文,大大的眼睛瞪着镜头,就怕自己闪失了那一瞬间。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拍摄纪录片《最后的岛屿》,王直文回忆与父亲最后一别:父子二人走到基隆码头,轮船已停泊岸边,这里已是马路的尽头,也是父子关系的尽头。父亲舍不下就此分离,于是拉起不到15岁的儿子的手,一切近在咫尺,战火即将开打。父亲的心,不知如何告别一个尚未长大的孩子;于是又回头走了几步,送儿子至路边公车站。顿时,天下起了大雨,在空旷的码头,没法避雨的时间,没法避雨的地点,雨哗啦哗啦淋湿了父子二人,父亲的眼泪这才止不住地流下,在雨水间,尽情地宣泄他的悲伤。
时光幽暗,万般不舍,无助的父亲此时只能掏出口袋中的手帕,试图想遮挡根本挡不住的大雨。这是生命走向微弱光芒的父亲,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大雨滂沱,像一个挡不住的大时代,父亲必须走上他的职责,走上他的末路,走上他的悲剧,走上他的烈士人生。手帕那么小,却代表一个父亲无力却最感人的祝福。
王应文如今年已七十,还藏着当年的手帕,接受《最后的岛屿》纪录片访问时,告白了一段终身遗憾:“我真后悔,当时没有紧紧地拥抱父亲。”声声哽咽,眉间扭曲,呼唤一个叫不回的时代。
往事如烟,那是对我们,对历经战火劫难的一代,昨日其实一直近在咫尺。我认识多位有类似经历的老兵们,在以时光堆积而成的岁月里,他们多半选择沉默以对,以不语和那惊心动魄的痛心回忆,保持距离。只有月迷津渡,人一下恍神时,才意识到自己已永永远远逃离了那场难以言喻的生离死别。当时的他们,多半仅是15至20岁,没真正长大的小娃儿们。于是每个类似的家庭,都有一名沉默、不会表达情感,甚至表面上好似不会爱人,也不懂得爱的父亲。他们永远只选择站在世间苍茫的对岸,不回忆,人生就是一条陌路。
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走到有一天,他的孩子们终于明白时,奔向他,来得及给他一个最后的拥抱。
(摘自中信出版社《文茜的百年驿站》作者:陈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