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0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

2015-12-29

现代阅读 2015年9期

九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前,毛主席告诫大家:要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胜利的会。但会议开到最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五位政治局常委还剩四位坐在主席台上。

1970年8月,党中央决定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没有想到这是毛主席在世时第三次把中央全会放在了庐山,也是最后一次放在了庐山。

摄影师杜修贤是第一次到庐山。在上山前,他先随周总理去了杭州,毛主席在那里的西湖休息。总理说,召开会议前他要和主席商谈一些事情。他们到那里后,总理在主席房间谈话,工作人员就在外头的大厅里等候。

在最后一次谈话结束时,总理和以往一样出了房间门就快步走出大厅,然后回到他住的小楼去。这次杜修贤走到大厅门口,听见主席叫他,扭头一看,见工作人员在大厅顶头已经排列了两行。总理笑了,知道大家想和主席合影,特别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但是总理在这之前就跟大家打了招呼,谁也不准抢镜头!结果挨主席最近的人都不是总理身边的人员。

总理对杜修贤说:“快,老杜,去给他们照。”

“你也来嘛,一起照!”主席朝总理招手,身边的同志连忙在主席身边空出一个位置,可是总理走到跟前,却在蹲着的人群中挤出一个位置,提了提裤腿,蹲下身。杜修贤在取景器里看见总理的举动,心头一阵感动,总理的谦虚谨慎总是通过这细小的点滴自然地流露出来。

回到北京,杜修贤正在准备庐山会议新闻报道的各种工作时,接到办公厅通知,说是美国老朋友斯诺来中国访问,让他安排记者拍摄一些新闻照片。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安排下,斯诺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于1970年8月实现了第三次访问新中国的愿望。

周总理在百忙中依旧挤出时间热情地接待了斯诺。

在以后的几次谈话中,周总理又向斯诺透露:中美可能在北京举行会谈。

虽然谨慎的周总理只是说可能,但对于斯诺来说,无疑又是一条“独家新闻”,因为当时有关中美关系的接触还处于绝对机密阶段。总理安排斯诺继续在全国各地走走看看,而他抽身前往庐山。

杜修贤也和总理上了山,并且负责主会场的拍摄。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的接班人、最亲密的战友林彪却在这次会议上突然向党中央发难。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有计划的阴谋。原来在九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预备会议。这次会上,毛主席再次表示不设国家主席、不当国家主席。他说,设国家主席,那是个形式,我提议修改《宪法》就是考虑到不要国家主席,如果你们愿意要国家主席,你们要好了,反正我不做这个主席。最后他还告诫大家:要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胜利的会,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

对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提议,早在1970年3月8日毛主席就正式提出来了。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对于毛主席的提议,林彪开始是同意的。但一周后,林彪对毛主席改变国家体制的建议开始提出反对意见。他表示,应设国家主席,要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明知毛主席不可能再出任国家主席,可是他却再三“提议”,这就使毛主席对林彪的心态产生了怀疑,主席是个不轻易放弃原则的人,也是不向野心家低头的人!因此在九届二中全会预备会上毛主席再次建议不设国家主席一职。

就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于1970年8月23日在江西庐山开幕了。表面上看,会议洋溢着胜利、热烈的氛围,其实下面却涌动着暗流,随时可能爆发。当然啦,杜修贤作为普通工作人员,不可能知道上层所发生的这一切,当事件发生后,他如坠云雾,百思不解。

开会的那天,新闻报道组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早早来到了会场。杜修贤看见总理也提前到了会场,在四处打量着,检查是否有什么疏漏的地方。这时,总理看见了杜修贤,朝他挥挥手,让他和拍摄电影电视的记者都过去。总理向他们交代说,会场拍摄时,你们要注意多拍摄西面的会场。一时大家没有明白总理的意思,只是点头答应了。待开会时,当杜修贤把镜头举向会场的西面时才恍然大悟,会场的西面坐着老帅们和中央的老委员们。在动乱中,总理没有忘记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总理是想让他们在电视报纸上多亮相,让全国人民知道他们是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的!杜修贤不得不佩服总理的用心是多么良苦啊!

在当天的会议上,毛主席主持会议。周总理宣布了会议三项议程:讨论修改《宪法》问题、国民经济计划问题、战备问题。按预先宣布的程序,首先应是康生作《宪法》修改草案报告。然而,林彪突然提出要讲几点意见,他提前发了言。

林彪提前发言,对于全体与会人员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他是党的副主席。

杜修贤出于工作的职责,不敢怠慢,端起相机就一连抢了几张林彪发言的镜头。

林彪念发言稿很慢,总是拖着个长长的湖北腔。林彪在讲话中通篇都是颂扬毛主席的话。他说:“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说,这次《宪法草案》“把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非常好,非常好”!这是整个《宪法草案》三十条中“最重要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是这次《宪法》的一个特点。这种领袖地位是“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这次《宪法》里面规定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规定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思想。我最感兴趣的、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林彪翻来覆去地讲他的这些观点,讲了一个半小时。他显然是有准备的。虽然台下有热烈的掌声,但杜修贤看到坐在台上的毛主席听得越来越不耐烦,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康生阴着个脸,眼睛半闭着,好像睡着了一般。周总理的神态则很着急,仿佛是为台上的演员出了丑而着急。只有陈伯达听得很认真,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

好不容易才等到林彪讲完,杜修贤想下一个讲话的必定是总理了,于是他又拿起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等待总理讲话。没想到周总理和康生都说不讲了,于是毛主席大手一挥,宣布散会。

后来才知道,林彪的讲话明白地把“国家元首”这个毛主席坚决推卸的头衔加予毛主席。对林彪的讲话,与会人员一样没有感到异常,认为这是中央的安排。

为了配合这次行动,陈伯达、叶群已早有准备。上庐山后,他们组织了一些语录,编成《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分发给团伙中的人。

8月24日,陈伯达、叶群、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按事先商定的口径,引用同样的语录分别在华北组、西南组、中南组、西北组发言,共同点是坚持“天才论”,提议设国家主席,要毛泽东任国家主席。许多人不明真相,但出于对中央的信任和对毛泽东的崇拜,纷纷赞同由毛泽东任国家主席。

会上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使毛主席感到事态己十分严重。当天下午,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毛主席严肃地作出三项指示:第一,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在开幕式上的讲话;第二,收回华北组《二号简报》;第三,不要揪人,要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陈伯达在华北组的发言是违背九大方针的。为了挫败林彪夺权的计划,毛主席决定从陈伯达开刀。

8月31日,毛主席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毛主席说:“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毛主席要求大家“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并把林彪一伙的这次表演形容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于是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开到最后,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开幕时,主席台上坐着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陈伯达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到9月6日全会闭幕时,五位政治局常委还剩四位坐在主席台上。“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红色理论家陈伯达消失了。

杜修贤记得闭幕那天,气氛空前的紧张。前几天许多中央委员还误中林彪“天才论”的圈套,会场里响起拥护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合唱声。可这时,全场鸦雀无声,针落闻声。新闻记者也仿佛受到了感染一样,站在后台,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主席台那四位常委脸上的表情更让人脊梁上飕飕地蹿凉气。毛主席的脸上带着苍凉和悲楚;林彪拉着沮丧的瘦脸,目光茫然;周总理紧抿嘴唇,表情异常严肃;康生的神情躲在眼镜后面,让人捉摸不定。

当时的杜修贤只敢埋头工作,不敢探头朝台上乱张望,脚下也不敢迈大步!

原来,在九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决定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并展开批判。就这样,陈伯达当了林彪的替罪羊,虽然林彪仍然高坐主席台之上,可是他这时的心情已经不比初上庐山信心满怀了,在毛主席的心中,他已经“失宠”了。

(摘自现代出版社《聚焦红墙:1956-1989年共和国红镜头(下)》作者:顾保孜摄影:杜修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