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很多城市为什么那么难看?
2015-12-29
鄂尔多斯、临沂、郑州和昆明都有一个共性:力图建设生活环境优越的新城区。这让参观中国城镇的大多数外国人迷惑不解。即便中国人口众多,尚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但为什么那么多的城市看上去如此难看?为什么看起来大同小异?
中国的城市普遍灰暗、丑陋、拥挤。道路和广场宽大得毫无意义,功能性的、方块形的建筑物包裹着水泥和肮脏的白色瓷砖。老城区已经被拆除,也许仅剩某座孤零零的宝塔,而重建过程榨干了它的历史积淀。公路拥堵,汽车肮脏,街道难行。人行道和公用路口挤满了私家车,车主因为行人和自行车挡住了去路而破口大骂。一句话,这样的城市怎么也算不上“宜居”。
中国的领导人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令人沮丧的现实。2007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对中国城市景观的单一性提出了批评。他谴责地方官员在城市化过程中急躁冒进,并对国家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无知的”破坏。有感于外形丑陋、单一的建筑物被随意地树立在古庙和老街之上,他如此批评中国现代城市主义中最令人沮丧之处:“千城一面。”
中国对于现代化的看法极其狭隘,缺乏人情味,不尊重历史。规划者打着“发展”和“文明”的旗号,将老旧住宅区一拆了之。除了少数特例,比如北京日渐减少的胡同小巷和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国的城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全被翻建了一遍。建成不到三十年的楼房占了一多半——一般为方形,六层楼,由砖块和水泥搭建而成。少数得以幸存的历史建筑物无一例外地被围上一道围墙与城市隔开,并被重新包装成仿古遗迹。一旦遭遇无情的重建,这些建筑物便再没有当初所具有的唤醒历史的吸引力了。
即便最受追捧的几个城市也面临着失去灵魂的危险。成都人对于这座城市的悠闲和宜居赞不绝口,但其实它也是一片灰暗,污染严重,汽车拥堵,跟中国其他大城市的丑陋毫无二致。有名的户外茶馆大多已经搬入毫无生气的购物中心,大街上的小吃摊也被清理干净。重庆在维持本地特色方面做得稍好,背街小巷仍然活跃着小吃摊,既出售麻辣小面,也制作其他鲜香美食。夜幕降临,本地人围坐在油汤翻滚的火锅四周,用泛着油光的筷子捞着嫩滑的豆腐块和麻辣猪血。不过,路边的火锅店被赶出了商业区,城市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嘈杂无比。要不了多久,重庆的街道也会跟其他地方一样单调、乏味。
几乎每一个中国官员都能一口气说出他那个城市的恢弘历史。与此同时,他也会告诉你,他们在头一年完成了多少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很多官员私底下乐于把自己的现代化城市与他们在其他亚洲古国、大国(如印度)所看到的破落贫民区进行有利于自己的比较。印度的城市也许不如中国的城市那样具有现代气息,但我们知道,每一个印度城市几乎都在文化遗产保护q+sLnoxU2dVWOBPi25zUQ1xEHpYALJz05HVlibeU9h8=方面做了相当不错的努力。印度的城市和欧洲的城市一样,具有中国诸多城市格外缺乏的一种东西:特色。
苏联城市设计理念的影响,是中国的城市看起来大同小异的原因之一。城市规划者仍旧有意无意地把北京作为样板。首都的权力美学在全国很多城市,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新兴建筑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参观什么样的城市,你总能发现豪华气派的政府办公大楼和依照北京模式建出来的宽阔林荫道。在昆明的卫星城市呈贡,一些非常普通的十字路口宽达两百多米。在鄂尔多斯的新城区康巴什,中央公共广场的面积几乎和天安门广场一样大。全国上下,无论建房还是建城,均按照固定的模式修建和铺排,目的是要让人感到惊奇和叹服,而不是把它建设成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自有其优势,它确保住房、桥梁和地铁都能得到建设。例如,杭州2001年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设想把所有的工矿企业搬出城区范围,建设171公里长的地铁系统,扩建机场,将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提高到3000万人次。如果政府官员说要修建什么,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建成。“中国的城市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城市最显著的差异,在于他们搞建设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发展。”来自伦敦的城市发展专家格雷格·克拉克说。他曾经给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的市政府提出过建议:“在圣保罗和约翰内斯堡这样的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领先于基础设施条件,后者总是想迎头赶上。中国的情形恰好相反。”通过修建领先于需求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城市规划者便有了主导城市发展的能力。乍看之下,中国如此众多的城市存在着住房和基础设施剩余的问题,可对于“鬼城”的担忧又常常不攻自破,这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也有其局限。长期性的规划很可能无法预见快速发展中的现实乱象,从而导致规划错误。北京的三环路便是案例之一。规划者当初认为这条道路能够有效地成为绕城大动脉。20世纪90年代初期,道路上车辆稀少,规划者于是借鉴美国早已过时的做法,将道路的入口和出口合二为一。然而,随着北京私家车的保有量从1997年的100万辆增加至现在的500万辆,这些存在设计缺陷(更不要说危险)的道路连接点变成了主要的拥堵点。三环路的拥堵一直超过首都的任何一条主干道。
长期性的规划不可避免地千篇一律,而非让城市实现有机的发展。所有的市政府都要求制定二十年发展规划,列出一般性发展目标、土地使用模式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设计都应该满足本地的各种需求,但一个城市的总规划与另一个城市的总规划往往看起来令人吃惊地相似。同时,城市规划者制定新城区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一些全国性的规划标准。例如,新建道路的宽度必须符合北京定下的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大大小小的新城区看起来如出一辙。
最具有破坏性的是,官员们具有明确的兴趣去推动城市发展,却根本不管这样的发展是否需要,或者规划如何失策,也很少有兴趣听取居民们的心声。这样做的结果是,各城市之间恶性竞争、过度投资、建设无节制,如多修道路,新建工业园区,修建未必需要的机场,把政府办公大楼建得十分排场。每一个城市都渴望成为北京的微缩版,而不是想着服务于本地的需求。
大型建设项目处于规划阶段时,几乎没有人征求住户们的意见。只有在开工建设甚至完工之后,公共监督才会介入,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只有通过媒体披露或者公众抗议,真相才能浮出水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城市规划师陈晓燕说,“至此,负面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已经很难挽回。”
地方政府通常会花巨资在本辖区搞一些面子工程,而且往往会聘用国际规划团队、建筑师和咨询师。因为城市之间存在着竞争,所以如果某个城市有了大剧院、博物馆、主题公园或者摩天轮,那么其他城市也想拥有。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的耀眼建筑物,广州有颇受称赞的大剧院,北京有受人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一个小城市或者小地区如果找到货真价实的大牌规划师,其结果可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纵容了一些豪华方案和欺骗性质工程项目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是助长了官员的自我意识,而没有服务于本地民众。
不过,奉行半个世纪深入骨髓的实用主义之后,追求设计的愿望本身就值得欢欣鼓舞。问题在于中国那些摄人心魄的新式建筑,一般都混杂在建筑垃圾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这个国家,每一年都必须为数百万新城的居民解决住房需求,城市和规划者均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要尽快并尽可能少花钱地修建起数百万套公寓楼。城市规划者要集中精力盯紧土地使用规划,而开发商则要不断地建出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模一样的公寓楼。美学因素不在他们的优先考虑之列,尤其在这个国家,很多人早就对久已有之的丑陋习以为常。
中国越来越富裕,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设计也将有所提高。不过,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关心的是价格和舒适,而不是美学。现实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如果必须要容纳10亿人口,那么它的面容永远也不可能变得漂亮。
与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相比,建设一座对其居民无害的城市显得更加紧迫。在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几百座城市长期弥漫着灰蒙蒙的污浊空气,这些污浊的空气包裹着建筑物,使街道变成了一片灰色。修建漂亮的楼房,却没有人看得见,那么一点意义也没有。只有不足20%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标准,几乎没有一个城市符合颗粒物含量标准。在干燥的北方城市,空气里夹杂着建筑粉尘,来自戈壁沙漠的沙尘漫天飞舞。在中国,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5%,四百多个城市缺乏水源。
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至10亿,中国的城市将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率,并更加严格地执行环境保护制度。洁净城市更应该成为当地人关注的问题。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的经济模式依赖于重工业和制造业,这意味着它在此发展阶段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201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6吨,与法国相当。只要汽车保有量继续攀升,电力供应依旧以煤炭为主,那么中国的各个城市就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提高空气质量。中国也许是全世界最大的绿色技术制造者,但其70%的能源需求依旧由煤炭提供。
中央政府正致力于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在中国,不管你要参观的城市规模有多大,它们都要达到能源效率目标。我在全世界别的地方从来没看见过这个东西。”世界银行中蒙可持续发展部主任羿艾德说。近两百个中国城市制定有低碳或“生态城市”的目标。不过,从城市这个层面来看,往往是言论多于行动。所谓的“生态城市”,绝大多数不过是听起来非常生态罢了。对很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而言,用来描述某个城市或楼盘的“绿色”,不过是有用的品牌工具而已。即便某些城市投资于低碳建筑,或者花哨的垃圾处理计划,也都倾向于修建宽阔的道路和免费的停车场。与其浪费钱财修建众多耗资巨大、华而不实的生态城市,不如提升新建筑物的隔热性能。这一点,中国完全可以做到。
在调动人力资源来改善环境方面,中国已经做得非常不错。很多城市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和灌木以阻挡沙尘,洁净空气。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各城市的“绿地”总面积已从1990年时的47.5万公顷增加至2010年时的200多万公顷。改变城市的边界线,对什么是“绿地”的界定就要更灵活一些,而看待以上数据的时候也可以多一份怀疑。估计没有几个城市居民会认可官方的数据:将近40%的城市区域都是绿色。同时,很多环保人士质疑种植那么多单一树种的效果,而且,很多小树根本长不到应有的高度。然而,还是有很多城市居民亲眼看到破旧的房屋被推倒,用以新建各类公园。中国的很多城市和十年前相比,其灰蒙蒙的程度已经大为降低。
绿化城市很重要,但终归还是有修修补补的性质。对中国而言,最为实际的办法是建设更多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限制汽车的使用,禁止城市的扩张,投资建设大规模的交通系统等。与依靠小轿车的城市相比,依赖公共交通的人口密集型城市具有更高的能效等级。好消息是,中国的城市正密集投资于地铁系统的建设。坏消息是,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居住空间需求和急剧增加的汽车保有量,他们的城市向郊区的外扩过于迅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现在修建的城市的模样将会影响着人们在今后若干年的消费行为。
北京市因为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机动车且修建了五条环路,因此成为一个最佳案例,以证明缺乏环保持续性的城市是如何建成的。很少有城市的扩张像这座首都那样引人注目,其现有的城区面积比20世纪70年代扩大了六倍。20世纪90年代,市政府将汽车制造确立为支柱产业,但不同于上海的是,它没有限制汽车的保有量。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规划者对城区土地的使用围绕不断外扩的路网系统而进行。每新建一条环路,都会刺激城市往外扩张,而辐射状的扩张给连接城市中心区的通勤运输形成越来越多的压力。二十年之后,这样做的结果非常明显:北京的交通更加拥挤,空气更加污浊;随着城市的外扩,其人口密度将会低于中国的其他大城市;居民出行,无论去往何处,都将不得不花费比全世界其他地方更长的时间。
高楼林立的城市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具有足够的停车位,新开发的住房项目必须建设地下车库。但北京的老式居民区在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几百辆车的停放问题。人行道上停满了车,很多路段双行停车已经成为标准模式。孩子们难于找到户外活动场所:所有的公共场地都停着车辆。北京所面临的这一问题远甚于美国和西欧,并正在向全国的很多城市蔓延。曾经是经济增长的积极标志,而现在,首都激增的汽车保有量毫无疑问地降低了大家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居民越来越富有,他们开始希望呼吸到洁净的空气,并享受到更宜人的生活环境。在上海、杭州、北京(尽管这里有那么多缺陷)等富裕城市,这一呼声已慢慢显现。如果中国的城市想形成全球性的或者全国性的竞争力,那就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这一样东西去吸引和留住既有技术又有创造力的人才。如果希望中国的城市梦想继续保持完美无缺,那么城市的官员和规划者必须努力建设健康型城市,以使人们愿意生活于其间。那意味着要让污浊的空气变得洁净,投资于公共交通,限制城市扩张,尊重文化遗迹。同时还意味着,他们必须了解一点:过度规划会使城市的灵魂窒息。
(摘自鹭江出版社《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作者:[英]汤姆·米勒译者:李雪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