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奇:雷锋的“超级粉丝”
2015-12-29张莹文
褚士奇说自己已经和雷锋“连在一块儿”。全国各地,只要一开展学雷锋活动,大部分组织者都会想到他。他还说自己是雷锋的“超级粉丝”。
褚士奇名片正面的两个对角,均印着雷锋的画像。正反面印着的10个头衔中,就有6个与雷锋有关。比如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会员、抚顺学雷锋典型联合会副秘书长等。退休之前,他还有一个更为官方的身份,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建设雷锋城办公室主任。
他家的老房子,更像是一个关于雷锋的仓库。这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雷锋的报纸、书刊、纪念章、邮票、搪瓷缸等,还有现今的雷锋纸巾、手表、鼠标垫等,共有“上万件”。
对每一个初到抚顺的人,他一定要拉着对方参观雷锋纪念馆。在纪念馆里,他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他能讲出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从纪念馆出来,他“设计”的路线还有:雷锋墓、雷锋中学、雷锋小学和雷锋幼儿园。
62岁的褚士奇在辽宁抚顺生活了50多年,这里是雷锋的“第二故乡”,褚士奇耳濡目染不少雷锋的事迹。参加工作后,他凭着自己的美术功底,常常为单位画宣传版画。正值全民学雷锋,和版画中的“雷锋”接触多了,年轻的褚士奇就被带进雷锋的世界。
从那时起,年轻的褚士奇就和雷锋有了故事。
当年雷锋辅导过的小学生,拍摄过雷锋的摄影师,以及雷锋的战友、工友都是他寻访的对象。有人回忆说,褚士奇曾挨个儿把与雷锋有关的人找到,让他们讲和雷锋之问的故事。
为了考证“雷锋风雨中送大嫂”事迹的准确性,褚士奇花了8年时间辗转寻找故事的当事人。他意外发现,故事里所说的大嫂带的是一儿一女,其实应是两个男孩儿。
对雷锋,褚士奇不乏“痴迷”。有一年,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业主给他打电话,说有一批关于雷锋的旧报纸,问他要不要。他二话没说,买了火车票,揣上3000元就赶赴北京。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除了车票钱,剩下的钱只够吃碗牛肉面。
在褚士奇的藏品中,还有朝鲜语、英语、德语等关于雷锋的书籍。最小的一本是只有成年人拇指大小的《名人名言》。
时代变得太快了。一开始是全民学雷锋;到后来,网络上不断有质疑雷锋的声音出现。
“我就是要通过我的行动,证明雷锋的真实性。”褚士奇激动地说。为回击质疑的声音,他不遗余力地从过去的资料中寻找为雷锋辩护的信息。
有一次,他在一张雷锋当兵时的体检表复印件上,发现雷锋的工资有34.5元。他推算,每月加上加班费等,月收入能达到五六十元。他把自己的发现贴在网络上,觉得是给抹黑雷锋生活奢侈的人“有力的一击”。
“说那些话的人简直就是当代的汉奸!”他愤愤不平地说,“雷锋活着时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牺牲时也就20多岁。有什么值得攻击的?”
褚士奇不仅担任抚顺市内20余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还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做学雷锋主题的演讲。他乐此不疲。
褚士奇从不避讳在公共场所讲雷锋。公共汽车上,他会指着街头的雷锋招牌夸张地惊呼;对不认识的人,他主动亮明身份,让人知道他与雷锋的关系。
即使赴宴,他也特意选择有雷锋元素的餐厅,好让对方“对雷锋有更深的认识”。有家餐厅门口立着雷锋雕塑,纸巾包装上印着雷锋头像,据说是褚士奇提议的。也是在他的提议下,餐厅门前的和平路也改为“雷锋路”。对此,他甚是得意。
和雷锋交往多了,他对雷锋精神也有了新的体会。他把如今的雷锋精神概括成16个字:与时俱进,从我做起,立足岗位,求真务实。“现在的雷锋精神不应该局限在做好事上,而是要做能人。”他说。
这名雷锋的“超级粉丝”,也做过不少雷锋式的好事。他曾在自家小区里救过一位不慎坠楼的大娘,在下班路上把摔得“血赤呼啦”的小孩送到医院,还帮忙追过公交车上的小偷,打退过深夜猥亵妇女的流氓。他的儿子褚尔文回忆,单是他看到父亲在浑河里救人的经历就有两次,母亲在世时,父母两人还一同资助了两名大学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