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研究报告

2015-12-29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研究报告

魏乾梅(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通过综述国内外府际合作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府际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共赢的路径,认为必须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先行先试,才能破解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中的公共地悲剧与“囚徒困境”,实现合作共赢。文章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例,实证研究跨省流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府际合作创新体系与实践机制,为省际合作、东西部合作和流域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府际合作;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研究报告

一、国内外府际合作研究及发展趋势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使西方国家的府际合作成为各国地方政府间培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联盟体已成为经济发展新潮流。当今世界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程度最高、合作成效最显著的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引领并成为跨区域府际合作的典范。欧美一些府际合作如府际服务契约、区域政府联盟等美国式府际合作模式风靡全球。在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府际合作正在发展与完善。在应对自然资源逐趋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新的挑战背景下,涌现出更加突出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跨区域府际合作新型模式,如我国在国际上首创“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模式,以及2013年提出的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是国际经济与环境跨国府际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大创新。

西方国家府际合作理论研究成熟较早,研究成果丰硕,如:现代管理学之父Peter F. Drucker在《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中建议构建全球经济地图,把全球各区际紧联起来,以促进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菲利普·库珀在《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研究府际关系问题时认为:地方政府是政府间合作中最具活力的因素;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著名的新经济地理学在构建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空间集聚”与“区域集聚”的“空间经济”理论体系时,提出重视“研究中心与外围关系,以及地理上中心地区的形成机理”,他强调“空间经济”的“中心与外围关系”实际上就是本区域与外区域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国近3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报告》强调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加强区域合作。我国的府际合作研究成果颇丰。我们以“府际合作”和“地方政府合作”为主题搜索CNKI数据库,仅2010- 2013年文献数量达537篇,专家学者从府际合作的动因与困境和府际合作的模式、机制、对策等不同视角进行探索,如:蒋英等提出区域合作应从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市场机制、协调机制和利益机制等方面建设;陈强试图以博弈论视角破解府际合作的“囚徒困境”;石佑启等建议以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权力配置等制度变革来实现区域府际合作治理与经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从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不同视角对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区域府际合作进行研究,如:罗能生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就是对我国区域五位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表明,国内外府际合作研究取得很大成果。但跨省流域府际合作研究文献仍稀少且并不系统,府际合作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仍需运用不同的方法与视角来创新府际合作的理论和观点,以解决跨区域府际合作中日趋复杂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府际合作的困境。为此,本研究试图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环境学、管理学等文理学科视角,对此进行探讨,意旨有所突破。

二、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动因分析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归纳了全球范围内府际合作趋势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环境保护、失业、贫穷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间通过资源和行动的整合共同面对与解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使府际合作趋势与动因发生了变化,但万变不离“优势互补”“利益增值”“可持续发展”其宗。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动因可概括为5个方面。

(一)西江流域巨大潜力和区位优势,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强大的吸引力

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流域处于“一带一路”南走廊,起源于云贵两省,横跨两广,汇合于港澳,贯穿4个省会城市、40多个地级市、200多个县,区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有5228万人。“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高度概括了西江黄金水道在国家内河运输中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西江流域是西南地区出海水运的主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通道,也是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体系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出海通道和沟通发达地区粤港澳的重要纽带,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水运大动脉,涉及GDP一万多亿元。西江流域这种巨大潜力和区位优势,使得珠江—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府际合作,实现挖掘潜力、取长补短、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二)现有的良好基础,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驱动力

两广一家亲,两广的历史、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携手合作由来已久。2004年以来,泛珠三角区域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签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合作协议》《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和《泛珠三角区域跨界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办法》,两广政府签署了《“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共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框架协议》《关于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指导意见》和《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备忘录》,深入探索推动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创新模式。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基础及其产业战略转移趋势,是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奠定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坚实基础。

(三)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原动力

随着东部三大区域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以及欠发达地区为加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山一来,青山不再”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迅速增多,比如广东“9·21信宜紫金矿难”、广西龙江河镉污染,尤其是贺江镉铊超标污染事件等桂粤跨省流域重大生态事件,再次拉响了泛珠流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危及生态和人类生存的警报器,促使西江流域尤其是流域中下游的两广政府高度重视,试图通过跨流域府际合作,采取多种形式与措施,共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应对及治理经济发展中跨区流域生态问题。

(四)地方政府利益体系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强大引擎力

跨区域府际合作基于利益多元性、发展共赢性和合作长效性的设想。“利益”是区域府际合作的核心要素,是凝结在区域政府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人文、社会发展等各种诉求中的利益因素。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中所追求的同样也是利益体系的最大化,合作双方对利益共赢的追求为府际合作扫平了障碍,期待通过跨区域府际合作,实现经济增值、政治晋升、生态保值的利益体系目标。

(五)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推动力

2014年7月国家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以流域为基础,打造东西互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互联互动的战略规划,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构筑新的战略支点。“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3月在两会中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对广西发展作出的明确定位。国家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及其定位,促进了广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展多种形式与规模的府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性和制度性基础。

三、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综观中外区域府际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影响区域府际合作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法律、财政、文化、社会理念、价值目标等等,而地方政府间复杂且深刻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是区域府际合作的主要障碍和困境。目前,珠江—西江经济带跨区域府际合作基本已达成共识,尤其是两广政府已进入合作规划以及试验阶段(如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制约和影响珠江—西江经济带跨区域府际合作的因素和问题仍然较多。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合作双方目标价值观念反差

我们通过调研及从相关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中获取了2014年度的几组数据,见表1。

表1

从两广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及梯度性。由此可见,珠江—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共存的一个典型区域,既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创造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也造成了较大的障碍。以两广合作为例,合作规划及战略主线涉及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近期与长远目标的关系,错综复杂,广西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转型升级与速度上,试图通过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资源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在追求近期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思维下,加快追赶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广东试图通过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合作,突破资源瓶颈,缓解环境承载力,维护生态系统,实现产业战略转移和整体竞争力战略。两广政府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本位主义而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目标途径存在的差距,必将给试图通过跨区域府际合作来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无障碍跨区域流动带来障碍。

(二)行政区域条块管理,行政“壁垒”高筑

受行政区域条块管理影响,府际合作仍缺少融合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地域主义和集权主义根深蒂固,政府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和无限权术“政治人”的特质,尤其是行政区划的体制羁绊和唯“GDP”度量官员政绩标准观,使地方政府往往从本位和自利的角度,以维护所辖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旦在合作中无法实现合作动机,极有可能无法实现更大区域范畴内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与发展共赢的合作目标值,从而导致深度合作终止甚至合作失败。

(三)府际合作法制及制度保障的缺失

从宏观来看,我国现阶段区域内府际合作主要是依靠政策,甚至出于自发式的,区域府际合作法律法规依据几乎空白。从微观来看,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存在决策机制、实施机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协调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缺乏,评价机制缺失等制度缺陷,以“合作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等契约式文件而非法律文本,没法确保合作程序化、规范化和深入化,一旦出现合作利益博弈的“囚徒困境”,尤其是公共治理“失灵”的困局,就会很难平衡合作各方利益和化解合作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四)府际合作的交易成本,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一道鸿沟

西江流域跨越6个省区2个特别行政区,由于经济基础、战略目标、体制机制尤其是“一国两制”的差异,各地政府习惯于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行政区与经济区的摩擦与冲突,尤其是行政区划分造成的资源分割和市场壁垒,在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往往设置行政藩篱,采取地区封锁,在政策、资源、市场等方面展开竞争博弈,导致交易风险与交易成本增大,从而导致目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出现合作意向广、合作协议多、协商协调多、落实行动少的问题。

(五)府际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纠结,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快速推进的绊脚石

府际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1]。府际合作的真正动因在于区域利益增值,即获得新的区域利益,这种投机主义的功利行为,导致府际间利益博弈自然而然地成为合作双方纠结不清的难题,尤其是跨区域环境治理的行政分割。

四、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南走廊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外接东盟国家、内联西南中南腹地中发挥的枢纽和桥头堡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空间经济”“飞地经济”正当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愈加频繁,跨区域公共事务愈加频增,进一步提升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现行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现状,应着重从政治、经济、管理、法制、生态等层面上全方位进行改革创新,破解公共地悲剧和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实现合作共赢。

(一)建构统一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协调管理机构

负责制定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章程与规则,制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远景规划,批准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议事制度与决策机制,包括批准有关协调会工作计划,批准设立有关专题工作议程,批准有关经费预决算,批准有关职务任免,批准并推进合作项目实施,协调解决合作冲突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合作绩效等。2014年10月,两广政府签署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成立两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实施联席会议,作为试验区开发建设的最高决策协调机构。从目前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该机构仍局限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尚未上升到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战略层面,组织形式仍较为松散,有待今后不断拓展完善与提升职能。

(二)突破行政藩篱,建立健全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体制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制度,为我国区域府际合作提供法制保障,彰显中央政府在府际合作中的调控作用;其次,通过新《立法法》研究制定符合本区域合作的具有约束力的专门政策与制度规范,创建“省府直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体制,明确地方政府之间开展横向沟通与合作的权力与责任,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冲突的调解与裁决、区域协调和管理机构法律地位的确定,解决“有权必争,有责必诿”[2]的局面,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障碍高效流通,形成双(多)边资源、资本、货物、服务、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良性互动的统一市场,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全方位、宽口径、多领域的府际合作提供更大机遇与助力。

(三)建立健全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生态补偿机制

艾格兰研究总结出最常用的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管理的途径,包括由上而下的管理与协调、地方政府能力、财政管理体制、补助制度、计划管理、政策管理、管理过程的修正、议价与协调、问题解决、合作管理[3]。而对于跨多省区流域、东西部经济发展悬殊以及上中与下游生态环境失衡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比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等经济区域能耗更大、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更大,尤其是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负重。实践证明:生态价值外部性与溢出效应及跨域事务公共性,使生态补偿机制缺失成为当前府际合作陷入“囚徒困境”及“经济人”缺陷的根本症结,大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尤为重要与迫切。因此必须加快生态补偿立法的步伐,为发挥中央政府在协调区域利益的职责作用提供法律依据。浙皖亿元对赌水质[4]的壮举及其实践经验[5]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可借鉴的样本。珠江—西江经济带省府可以借鉴其模式创建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粤港澳地区可通过产业和项目补偿以及对口援助等方式,实现对上游的生态补偿,促进西江流域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成本和收益分配的均衡。

(四)创新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机制

除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外,整合权力机制,创建协商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在寻求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与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平衡点中,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人文交流、旅游开发、打击犯罪、维护安稳、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府际合作的新常态,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

(五)创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平台

以两广府际合作为例,建立中央部委与两广府际协调平台、粤桂生态环境容量通报平台、两广媒体报道互动平台、两广非官方参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把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打造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典范和两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重点示范区。

(六)建立健全科学、生态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研究设计并贯彻实施体现以绿色GDP指标为评价核心,把节能减排、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环境治理、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进步指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6]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绩效考核体系,纠正与改良地方官员在府际合作中盲目追求局部、短期的政绩而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GDP冲动症”[7]的政绩观和“要金山弃青山”的急功近利行为,以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来支撑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长效化。

(七)借鉴吸收,创新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管理模式

欧美国家府际合作早已成熟并盛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府间合作管理模式,比如通过非正式的协力合作而进行的地区性发展与建设的非正式合作模式和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共同提供合作双方所需服务的政府服务契约模式等美国地方政府合作管理模式。在我国,存在地方区际协议、省际协议、省际契约、市际契约、政府联合协会、大城市政府模式、特别管理区政府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网状政府合作模式[8]等府际合作模式。借鉴先进模式,创新西江流域府际合作管理模式,把流域的人才、产业、市场、环境、资源、资金、生态、布局、规划、项目、技术与管理等要素纳入府际合作中。充分发挥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比较优势,把西江中上游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能源、资源、市场、土地等优势,与西江下游东部地区的人才、产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以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为目标,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以体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省际协议”为平台,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财税政策为杠杆,以绿色经济核算体系为手段,以卓越绩效模式评价为抓手,以府际创新管理为工具,实现信息共享、社会共建、市场共体、产业同兴、环境共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一体化蓝图。

(八)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关注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管理模式及其运行体系机制的绩效与科学可行性。以5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为绩效评估内容[9],借助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从领导、战略、顾客(居民)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结果等七维度[10],从经济、财务、技术、环境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性与均衡性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其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有效性、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评析实例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是以广东肇庆市和广西梧州市交界为中轴,由双方各划出70平方公里(初步规划时两地各50平方公里)土地,为粤桂两省直管的经济区。2014年4月两广省(区)批复同意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7月国务院批复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作为其中章节,标志着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对整个西江经济带上的政府间合作具有拓荒意义和示范作用[11]。我们通过调研和总结分析得出,试验区既有与其他府际合作的相同点,还有很多亮点和创新点。

(一)功能定位

从战略的高度和“国字号”角度,试验区定位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西江流域生态共建区、省级合作机制创新区和东西部合作示范区。试验区从功能定位开始,就把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紧密相连起来,着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

(二)组织机构

2014年10月两省(区)签署《广东广西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两省(区)层面统筹协调试验区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以及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肇梧两市市长联席会议、试验区联合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试验区开发建设公司的组织架构,负责试验区各项工作的协调、组织与推进。此外,相继组建成立试验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构建地方高校与优质企业对接平台,筹建广西首个跨区域合作法律服务团。

(三)建立健全机制

在成立试验区最高决策机构的同时,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印发会议纪要,建立健全粤桂合作体制机制。两省(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研究编制一系列推动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城镇化建设、生态环保、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方案或政策制度。作为试验区主体的肇梧战略合作四次市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试验区首批合作项目实施计划》和《2014年肇梧战略合作重点工作计划》。

(四)运行成效

2014年是试验区开启之年,粤桂两省(区)和梧州、肇庆两市抢抓机遇,创新探索,其开局良好,成效显著。调研及相关部门统计显示:签约优质项目45个,总投资850.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33.2亿元;入驻企业90家,完成投资4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15.8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3.4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全力搭建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粤桂合作企业总部基地、生产性服务示范区、试验区、加工贸易区以及创业创新基地等6大产业集聚的粤桂合作发展平台;道路、桥梁、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一线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实效;16家企业挂牌试验区股权交易中心,16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意向金额达168.56亿元的合作协议,区域金融合作与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实现突破。

(五)特别之处

“特别”是试验区规划建设的灵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特别

试验区是三界(省际边界、流域边界和东西部边界)交集地,地处“三圈一带”(大西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中国目前唯一横跨东西部的省际流域合作特区。

2.政策特别

正因为试验区区位特别,既可共享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等东西部和两广的叠加政策,也可大胆先行先试国家支持试验区跨行政区域改革与社会管理体制,支持试验区积极探索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征地制度改革等。

3.模式特别

试验区横跨包括粤桂两省(区),采用“两省(区)领导、市为主体、统一规划、独立运营、合作共建、先行先试”的合作运行模式,由两省(区)政府合作管理与建设。

4.建规特别

试验区按照粤桂生态共建、环境友好示范区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规划时,两广政府优先环境功能区划,以河流、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为核心,构建点、线、面三维生态空间结构,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环保合作机制;出台“十大禁投”清单,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全面构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产业链。

六、小结

(一)制度创新可破解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瓶颈制约,并实现互利共赢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行政区域条块管理、法制及制度缺失、交易成本和利益协调机制的纠结是影响和制约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着重从设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府际合作体制体系、建立府际合作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府际合作机制、创建府际合作平台、建立健全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创新府际合作管理模式、构建府际合作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才能破解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公共地悲剧与“囚徒困境”,实现合作共赢。

(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府际合作的成功模式,仍需全面向前推进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级的重大战略,是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平台和重要载体,正在磨合中走向良性合作,并取得较大成效,为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府际合作模式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示范模式。粤桂合作仍受到土地、资金、资源等因素制约。为了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两广政府在实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应顺势拓展府际合作职能与空间,全面开展法制创新、行政服务模式创新、金融创新和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为两广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省际合作和东西部流域开放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创造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颜德如,岳强.中国府际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向[J].学习与探索,2012(4):39- 43.

[2]陈俊星.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问题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 2011(3):70- 73.

[3]Agranoff,Robert.Directions in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Administration,1988,11(4): 357- 391.

[4]王中亮.内地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操作浙皖1亿对赌新安江水质[N].都市快报,2012- 02- 10(03).

[5]刘科.新安江水质亿元对赌三年得失:浙江欲提高水质监测,安徽盼增补偿额度来源[N].时代周报,2014- 11- 04(01).

[6]魏乾梅.基于5E内容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J].财会月刊,2015(2):90- 94.

[7]陈强.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博弈论视角:“囚徒困境”之破解—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2(1):52- 55.

[8]傅永超,徐晓林.府际管理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政府合作机制[J].公共管理学报,2007(2):21- 25.

[9]魏乾梅.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4(5):88- 91.

[10]魏乾梅.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设想—以组织卓越绩效模式为借鉴[J].社会科学家,2015(4):66- 69.

[11]王海龙.加强横向府际合作推动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179- 181.

(责任编辑:覃华巧)

[作者简介]魏乾梅(1963-),女,广西藤县人,梧州学院审计室主任,研究员、正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经金融。

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KF2014006);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KY2015LX458);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14〕1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 02- 18

[文章编号]1673- 8535(2015)02- 0014- 08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6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