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2015-12-29叶冬梅
叶冬梅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功能性胃肠病,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1].其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脑一肠轴与脑肠肽、内脏高敏感性和肠道动力异常等方面[2].目前,对于IBS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鉴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故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生物反馈疗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即通过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IBS患者心理状况、胃肠道症状及内脏痛阈值的影响,探讨其对IBS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诊治的IBS患者53例,其中男18例,女35例,年龄 23~72岁,平均(43.59±12.17)岁,平均病程(2.42±1.27)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4],除外精神疾病者、近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或耐受该类药物者、孕妇、乳妇、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及其它器官严重并发症者.所有IBS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及平均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北京韩美药品公司,中国)治疗,每天3 次,每次500mg,饭后服用,连续应用14d;试验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Infiniti 2000A型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购自中国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赤峰市安定医院提供)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4次,治疗4周.
1.3 评价指标
1.3.1 量表测评[5]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rating scale,GSRS)进行评分,对患者焦虑、抑郁和消化道症状进行测评.
1.3.2 内脏高敏感性测定[6]
采用灌注式三通直肠测压管测定内脏痛阈值,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DS、SAS评分
从表1中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并且试验组评分下降得更明显(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情况(±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情况(±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1,b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P<0.05
组别 n SDS评分 S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7 54.91±3.84 37.65±3.36ac 48.16±3.22 39.11±2.48ac对照组 26 52.47±2.31 44.20±2.88b 49.75±3.09 43.96±2.15b
2.2 GSRS评分和内脏痛阈值情况
从表2中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GS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得更加明显(P<0.05).而治疗后的内脏痛阈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试验组升高得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SRS评分和内脏痛阈值情况(±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SRS评分和内脏痛阈值情况(±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1,b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P<0.05
组别 n GSRS评分 内脏痛阈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7 13.24±0.87 7.15±0.26ac 129.32±4.13 153.72±3.50ac对照组 26 11.78±0.66 8.99±0.69b 130.18±5.68 144.85±3.57b
3 讨论
生物反馈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项心理行为疗法.近年国内有文献报道,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伴有焦虑、抑郁的IBS患者有显著疗效,还可降低IBS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SDS、SAS及GSR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三者评分亦明显下降(P<0.05),说明IBS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情况,减轻其胃肠道症状,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李超,崔立红,王晓辉,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2):25-26,33.
〔2〕胡敏,刘诗.肠易激综合征[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2):103-10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4〕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761-765.
〔5〕Zhao Y, Ke M, W ang Z, et al.Pathophys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study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vom iting [J].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Clin North Am,2011,40(1):45-67.
〔6〕赵久华,米永刚,董一鸣.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J].东南大学学报,2011,30(6):87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