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2015-12-29吴浩,赵占江,梁冰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致残率反应时间急诊科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吴浩赵占江梁冰伟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科收治的78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组(观察组)以及常规急救干预组(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间隔时间、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等急救反应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结果,主要包括抢救成功、致残及死亡比例,观察并发症情况。随访半年,采用SF-36评定其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间隔时间、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均缩短明显,救治成功率升高明显,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明显(P<0.05)。两组存活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随访3、6个月时的PF、 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P<0.05,P<0.01)。结论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中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不仅可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及致残率,而且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严重创伤;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

中图分类号〔〕R641〔

第一作者:吴浩(1974-),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研究。

由于老年人群的生理特殊性,一旦出现严重创伤多病情严重,病势发展迅速且病死率较高〔1〕。本研究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78例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者器官损伤,且多发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16 分以上的严重创伤患者,年龄≥50岁,排除其他心、肝、肾等躯体及严重精神疾患,均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51~78〔平均(64.2±2.4)〕岁;创伤原因:交通意外36例,锐利器伤20例,高空坠落15例,工程事故7例;创伤至前来就诊时间0.5~11 h,平均(5.8±0.5)h;AISISS 评分:19~49 分,平均(31.5±5.0)分。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组(观察组)以及常规急救干预组(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性别、年龄、创伤原因、就诊时间以及AISIS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急救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措施,主要为在急诊科进行初步处理及必须的辅助检查,主要涵盖病情观测与生命体征监测,保障静脉通道通畅,补液给药以及保持呼吸道畅通、伤口处理等,同时联系相关专科会诊,并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转入专科病房或者重症监护室(ICU)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

观察组:建立以急诊科为中心、多科室协同合作的一体化创伤急救小组,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保障绿色通道畅通,定期对各组员进行急救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提前将医疗器械及药品准备充分〔2〕。在手术室、ICU做好迎接患者的准备工作,建立院前的急救制度,积极开展包括吸氧、清理及包扎创伤等院前急救工作。在院外,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将患者的真实情况告知医院,以便急诊及相关科室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一旦患者到达医院,准确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判断其致命伤的原因并及时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预测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3〕。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简化检查申请单的流程,使患者可优先进行检查,以便确诊;若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可在手术过程中告知ICU做好急诊准备。若患者病情严重,本院无法展开救治,可积极进行转院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间隔时间、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等急救反应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结果,主要包括抢救成功、致残及死亡比例,观察并发症情况。

1.4随访情况对存活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每3个月1次,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的评定。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诊室停留时间〔(5.67±2.01)vs(13.42±2.89)min〕、特殊检查时间〔(12.46±3.26)vs(18.65±3.78)min〕、急诊至手术间隔时间〔(7.61±1.55)vs(11.22±1.45)min〕、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27.32±7.45)vs(49.3±7.54)min〕均缩短明显(P<0.05)。

2.2两组患者救治结果比较与对照组〔23例(58.97%)〕比较,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32例(82.05%)〕升高,致残率〔9例(23.08%) vs 4例(10.26%)〕、死亡率〔7例(17.95%) vs 3例(7.69%)〕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7例(43.59%) vs 10例(25.64%)〕均降低明显(P<0.05)。

2.3两组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评价见表1。两组存活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随访3、6个月时的PF、 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P<0.05,P<0.0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 s)

与观察组比较:1)P<0.05,2)P<0.01

3讨论

已有统计学数据显示,严重创伤患者中创伤即刻死亡者约占50.0%,死于创伤早期者约占30.0%,而仅有20.0%死于创伤晚期〔4〕。可见,早期抢救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尤为关键。导致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与抢救不及时及诊断不明确、检查时间延误等有关,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本身生理的特殊性导致其各脏器衰退及功能下降,若不及时救治,致死率居高不下〔5,6〕。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予以抢救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涵盖院前急救、急诊科、ICU及相关科室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个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助救治工作,较好地完成入院到急诊、急诊到手术室的对接,缩短了各个环节、步骤间的交接时间〔7,8〕,为挽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有效提高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致死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更多地关注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科引入信度与效度均较好的SF-36量表,对于老年严重创伤救治存活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综上,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中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不仅可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及致残率,而且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干建新,沈伟锋.创伤救治模式的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641-3.

2白建忠,吴宗明,李一凡,等.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3):247-50.

3姚元章,孙士锦,谭浩,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03-6.

4孙激,屈纪富,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5.

5戴领,胡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3;6(5):39-40.

6曾昆,沈俊,谢隽,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3):211-3.

7陈轶强,孙婓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2):23-4.

8沈伟锋,江观玉,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2(2):114-7.

〔2014-08-20修回〕

(编辑袁左鸣)

猜你喜欢

致残率反应时间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除有机物除磷系统中好氧反应时间参数优化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