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居民生计成本区域差异研究

2015-12-29刘梦璐孟全省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0期
关键词:生计居民因子

■ 刘梦璐 孟全省 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引言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随着我国各个地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还看不出城市化水平将趋于一致的趋势(曾庆春等,2006)。不仅如此,个别城市的普通民众近些年却反映养家糊口越来越不易,更有各地居民列出其当地的基本生计成本进行比较,总结出各个省市最低工资需达何种水平才能保证基本生存。因此,分析各个省市基本生计成本,总结出各省市分别在何种方面上成本支出过高,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对各省市居民可持续生计以及保证和改善生活都具有借鉴意义。

生计成本及变量描述

从字面上看生计的含义为生活的状况。Chambers和Conway(1992)提出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生计概念:“一种建立在能力(Capabilities)、资产(Assets,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可获得途径)和活动(Activities)基础上的谋生方式”。但美国学者Ellis(2000)则认为能力在本质上与生计概念中的资产和行动产生部分重叠,因此他的定义为:“一种生计包括资产(Assets,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活动(Activities)以及可以获得这些的途径(Access to these,制度和社会关系为其中介),而这些组合在一起决定着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状况”。从概念上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相对于消费支出(冯单单等,2009;周建军等,2003)生计成本特指与居民生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那么“生计成本”就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点,特定环境中,为获得与居民生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而必须对外部环境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生计成本并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城市发展程度不同而改变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收入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生计成本的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各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满足最基本生活的成本费用差距也较大。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设定的初衷,只有满足了纳税人及其家人基本生活以后尚有余力的人才需纳税(谢雅欣,2012)。因此“生计成本”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论文开展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将居民生计成本以具体的用途做以更细的划分,分为八大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其他,其中第八项其他指一些基本杂项商品及服务。由于居民生计成本的地域差异也可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集中表现和缩影,因此本文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城市间居民基本生计数据加以分析排序,从而了解各城市间居民生计成本差异。

表1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生计成本具体数值(2011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利用spss 18.0软件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用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在该分析中,因子的实际意义较明确,可以合理解释被评价的对象。

表2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旋转成份矩阵a

表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查找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中关于生计成本的八项指标具体数值以测度我国不同城市间居民基本生计成本。所采用数据均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11年城镇居民生计成本八类项目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根据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 18.0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KMO检验,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KMO值为0.828>0.7,分子分析结果理想。一般来说KMO值大于0.7可以认为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子分析的效果会好一些。接着观察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值为0,说明应该拒绝变量相互独立的假设,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

再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3所示。

根据因子分析法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如表3所示,有两个因子符合原则,所以提取前两个因子。前两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7.399%,说明前两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87.399%,所以选择用这两个公因子综合反映全国家庭成本的水平。然而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知道每个主因子主要表达的含义。用上述方法求出的公因子解,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容易使因子的意义含糊不清,不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此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如表4所示。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因子1。除衣着和医疗保健外,其他指标在这个因子上的载荷都比较大,因此主要反映了正常生计,可称之为正常生计成本因子。因子1得分越高,说明居民生计成本在正常生计需求条件下的程度越高。

因子2。由表4可看出,由于各因子是不相关的,因子2在衣着和医疗保健上的载荷较大,在其他指标上的载荷较小,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因子2是在因子1大致相同时在衣着和医疗保健上反映突出的因子,主要反映了非常生计,所以将因子2定义为应用于非常生计上的成本因子,可称之为非常生计成本因子。

根据回归法,可算出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利用SPSS软件可得出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得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在因子模型中,我们利用主因子与贡献率,从而得到综合评分函数:F=(73.76F1+13.639F2)/87.399,再利用这个函数可以得到31个省市自治区生计成本的两个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名次,如表6所示。

聚类结果分析及讨论

根据表6综合得分及排序,用F1F2为坐标轴做因子得分图可将我国31个省市区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第二类为天津、福建、江苏、四川、海南;第三类为内蒙古、广西、山东、辽宁、湖南、重庆、安徽、陕西、江西、吉林、宁夏、湖北;第四类为贵州、河南、河北、山西、云南、黑龙江、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第一类地区由上海、广东、北京及浙江组成,在我国它们经济最为发达,其显著特点为F1分值在全国各省市中接近最高水平,综合得分F也同样较高,说明这四个地区城镇居民生计成本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领先地位。回到原始数据观察,四个地区在文教娱乐及交通通信方面成本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反映出在我国发展速度位于第一阶梯的城市中,人们对信息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会加大投入,成本所占比例明显。然而在居住方面的投入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省市,说明想要在一线城市中维持起码的生计问题,居住成本占较大比例,房价收入比明显偏高,政府需及时调控房价管理好通货膨胀,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第二类地区由天津、福建、江苏、四川及海南所组成。这类地区F1分值均较高,综合值F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第一类城市,从表6看出,只有天津、江苏两个地区在生计成本的八个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福建、四川、海南则表现出在食品、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教育娱乐等正常生计成本方面上略高于全国正常成本水平,而在衣着和医疗保健方面上的成本低于全国均值。反映出这几个省需调整生计成本结构,加大医疗成本的投入,优化对非常生计成本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其中尤其以海南省为主,海南省对正常生计成本与非常生计成本投入比例相差甚大,需要及时对其投入结构做进一步调整。

第三类地区由内蒙古、山东、广西等十二个地方所组成,其中特点是F1分值较低而F2分值基本大于零,即非常生计成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地区综合得分F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内蒙古、山东、辽宁、重庆、陕西、吉林、宁夏以及湖北省,第一主因子小于零,即食品、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衣着和医疗保健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非常生计成本较高。尤其以内蒙古为代表,在统计的全国31个省市中其反映在非常生计上的成本达到最高。广西则相反,F1分值在全国水平之上,而F2分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安徽以及江西则在生计成本的八个方面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看出此类地区在不同方面的生计成本上投入不均匀,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各个方面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

表6 各地区因子得分和综合测评得分及排序

第四类地区由贵州、河南、河北、山西、云南等十个省市构成,其特点是F1F2分值均较低,综合得分F也均小于零,说明第四类省市的综合生计成本水平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河南、黑龙江、新疆三个地方在非常生计即衣着和医疗保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市在生计成本的八个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值。这类省市大多属于我国较贫困和不发达地区。其中具体观察西藏自治区,其生计成本结构的特点尤为突出,表现为食品、衣着和交通通信所占成本比例明显高于在家庭设备,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目上的成本。回归到表1可明显看出西藏自治区在医疗保健项目上的成本为31个省市中最少的,表明在气候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其医疗水平及配备设施相对落后,生计成本结构有待调整。此时,政府应加强在医疗保健,科学文化教育领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尽早消除弊端。

结论及思考

本文深入探讨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生计成本区域差异,对生计成本的定义进行了界定,通过对31个省市八类项目成本的选取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两个公共因子,进而佐证了对生计成本的理解。根据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快速地区的居民生计成本也较高,结构相对合理。因此,为了使各地居民生计成本结构更加合理,政府应保证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由因子得分划分的四大类城市大体符合我国大陆按地理位置的划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资源状况与自然条件限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通过本文分析,首先应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上的差距,使得各地区居民生计成本结构更加合理。其次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物价监管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摆在工作首位,通过强化监管市场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居民基本权益。并及时帮助和救济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备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调控一线城市房价、出台保障房等政策措施。尤其是西部地区政府应及时在医疗和住房方面保护低收入者,保证其基本生计环境和条件。此外,应均匀提高城镇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健全偏远不发达地区的保障制度,使各省市居民拥有共同的生计保障,享有共同的权利,各地区健康积极共同发展。

1.曾庆春,刘科学.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2006(8)

2.Chambers R,Conway G.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R].IDS Discussion Paper 296.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3.Frank Ellis.Both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have become popular topics in development stud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冯单单,黄蔚.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

5.周建军,王韬.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管理科学,2003(2)

6.谢雅欣.基于居民“生计费用”视角的个税免征额调整设想[J].商场现代化,2012(13)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8.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中国35 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2

9.肖建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展效应[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

猜你喜欢

生计居民因子
BY THE SEA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