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密阳》的个体存在及个体抗争
2015-12-29徐夕人
徐夕人
韩国电影《密阳》的个体存在及个体抗争
徐夕人
近年来,韩国文化风靡全世界。韩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流行,体现了韩国的文化软实力。伴随着韩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韩国电影也走向世界。韩国电影与韩国流行音乐相比,与韩国电视剧相比,没有它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大,但仍是韩国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在慢慢地影响各国人民。这几年来,韩国电影辉煌时期已经悄然过去,一些高质量的影片也出产得比较少。但在近几年为数不多的几部韩国好电影中,《密阳》还是取得很大的成功。这部影片在2007年上映,随后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都获得了不同的荣誉,包括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密阳》是著名导演李沧东的代表性作品。[1]在韩国本土导演中,李沧东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导演,他的作品很早就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密阳》主要讲述了饱受一系列打击的女主角在心态起伏数次后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该电影对人们精神的表现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具有很深的思想深度。电影中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注,表达了基督教对韩国民众精神塑造的观察和反思。电影中表现的个体存在及个体抗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在电影中处处体现。本文试图对电影中的个体存在和个体抗争进行分析。
电影《密阳》剧照
一、影片简介
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令人绝望的,是令人骨寒的。在电影中,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孤独与虚无。心地善良的女人李心爱刚刚失去心爱的丈夫。在丈夫生前,她和丈夫都非常向往密阳这个美丽的地方,希望在那里生活。丈夫死后,她就带着儿子来到了密阳,希望在这里重新开始生活。可是命运往往是捉弄人的,这个不幸的女人接二连三地遭遇了厄运。先是一伙歹徒绑架了她的儿子,并杀死了他。李心爱失去了儿子,她悲痛欲绝,她选择了皈依天主教。在天主教里,她认真学习教义,准备原谅杀死他儿子的凶手,准备向更多的人传播天主教。[2]可是就在这时,她得知,杀死她儿子的那个凶手在监狱里皈依了天主教,凶手说他的灵魂早已得到安宁,因为天父早已宽恕了他的罪孽,早已赦免了他的罪孽。当李心爱知道了这件事后,她感到非常地愤怒和震惊,她认为天主教不分善恶,犯罪之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她开始怀疑天主教,她开始挑战天主教。在教堂里她大吵大闹,用勾引牧师的方式诋毁天主教。哪里有教会活动,她就到哪里搞破坏活动。为了反抗天主教她甚至想用自杀的方式。李心爱没有自杀成功,她伤好了之后出院。在一个偶然机会,她竟然与杀她儿子的凶手的女儿相遇了,她知道了对方的身份后,愤然地离开了。影片最后,李心爱想要努力地忘记这一切,于是她剪掉了自己心爱的长发,静静的阳光扫在了她的身上。
二、孤独与虚无
《密阳》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孤独与虚无,这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导演一直关注和表达的,一般韩国电影表达的情感都是矫情、小感动、小温暖。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电影,比如《我的野蛮女友》《礼物》等。这类电影为了吸引观众,歌颂集体态度、理想和价值,表现韩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包括勇敢、宽容、珍爱生命等。这些电影都表现人性的美好。[3]而《密阳》与以往的韩国电影大不一样,更像是一个另类。电影直接书写和流露了大情感和大悲痛,直接叩问人性,叩问生命本身。镜头直接对准女主人公的脸庞和脚步,并且紧紧跟随着,让观众在镜头下看到她经历了短暂的幸福,看到她经历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看到她经历信教的幸福,看到她经历被宗教深深欺骗,看到经历对宗教的愤怒和反抗,看到她经历劫后余生的无奈。影片中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抛弃过多的电影技巧,使影片具有纪录片的效果。电影引导观众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和灵魂。《密阳》关注的是命运对个体生命的拷问和摧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个原本幸福的女人。可是命运摧残了这个家庭,摧残了这个女人。这个苦命的女人先失去了对自己不忠的丈夫,她本想带着儿子在一个新地方从新开始生活,可是命运毫不怜悯她,她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4]当宗教欺骗了她,她向宗教挑战,从而有失去了宗教的救赎,她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命运对她多么的不公。
只有那些精于刻画人潜意识层面变化的才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电影,只有描写人类对生命无常的凄惶感和恐惧感才是动人电影。《密阳》是一部能够触及观众心灵深处的电影,是一部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电影。影片中有许多动人的段落。例如,当李心爱被告知,已经发现了她儿子的尸体的时候,通过电影镜头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很长的情绪段落。李心爱躺在沙发上,眼睛睁开着,作打鼾状,给了她一个俯拍镜头,她的眼角流下了眼泪。其实,李心爱是在用模仿儿子装睡打鼾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当她看到警察,心中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的儿子凶多吉少,可能已经死亡,她顿时浑身发抖起来,变得惶恐不安,她不想开门,不想听到这个噩耗,她犹豫着。然后电影镜头就切到了河边,坐在车里她对着天空发呆,好像她在向苍天发出质问为何对她这么残忍这么无情。李心爱下车后,她一步一步踏着阳光,瑟瑟发抖地向儿子的尸体走去。李心爱皈依天主教后,有一天她在吃饭时刚做完祷告,突然她家的厕所被一个小男孩闯了进去,她当时感动非常惊奇,还以为是天父显灵,又把儿子还给了她,她儿子没死,又回到了家里。影片中的这些段落,呈现出李心爱因失去儿子内心产生的细微变化,把人物的心灵深处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一起感受惊心动魄情感变化,理解这位苦难的母亲。[5]
三、欺骗与自欺
《密阳》这部电影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和揭穿。在影片中展现了宗教救赎是虚妄的,宗教有着欺骗与自欺。对于宗教在人生苦难中的作用,宗教在人生苦难中功能,影片对此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影片中,当失去丈夫的李心爱带着孩子刚来到密阳,药店的基督徒就看上了她,认为她是一个弘扬教义的好对象,要对她进行重点发展。一开始李心爱对那些基督徒多次的拒绝了,可见她一开始是一个无神论者,她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但是,儿子的死对她的打击是太大了,她内心充满了痛苦,她的痛苦得不到排解,她默默忍受命运的打击,她越来越痛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教会,在教会里她可以彻底地宣泄内心的无限痛苦,教会给她提供了一个排解心中苦闷场所。于是她由不信教到信教,由无神论者到有神论者,她皈依了天主教,投身在天父的怀抱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心爱皈依了天主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信仰。因为她信天主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她信耶稣只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只是为了获得心灵上安慰,只是逃避现实世界。她对耶稣的信仰实质上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因此,当绑架儿子的罪犯在监狱里说出他已经获得了天父的赦免,他已经获得了天父的宽恕,李心爱彻底动摇了,她不再信仰天主教了。李心爱从内心认为宗教应该为个人的情感服务,应该为个人的意志服务。当宗教不再能够为她的情感和意志服务时,她就会义无反顾地放弃宗教,抛弃宗教。从宗教方面看,《密阳》是一部亵渎宗教、亵渎神灵的电影。以往的渎神影片大多是重新结构和诠释宗教教育,揭露宗教制度的黑暗。而《密阳》与以往的渎神影片相比水平更高。它绕开了宗教教义和宗教制度,对宗教精神进行了直接的质疑,对宗教精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而在哲理上对宗教进行了终极否定。影片在两个地方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一次是李心爱的儿子遭人绑架被杀害,一些基督徒借机安慰他,上帝可以给她无限的爱,劝说她皈依天主教,说这是上帝对她的旨意。开始的时候李心爱并不信什么宗教,对基督徒反驳道:“看着我儿子无辜的死去,上帝为什么不管?”
一次是当李心爱得知杀人凶手毫无悔过,反而以上帝之名获得心理坦然,她不能接受上帝无原则的宽恕和赦免,毫不考虑受害者的感受,她对上帝的信仰突转,她开始痛恨上帝,对上帝表示绝望。这也造成了电影情节的重大转折。[6]
四、抗争与无奈
《密阳》中女主角向宗教不断抗争,最终还是归于无奈。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影片一方面对宗教救赎精神进行了质疑,一方面又对宗教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思考。[7]整部影片在内容上都显现出很强的宗教性。影片一方面呈现了个体所遭遇的命运折磨,个体面临的人生痛苦,一方面又从侧面呈现了现实世界的邪恶和无序。影片中,人面兽心的绑架者,庸俗淫邪的世俗男人,爱说流言蜚语的邻居女人,影片中虽然对这些人物进行了简单刻画,但却把世俗的现实世界很好地表现出来,在现实世界中人心丑恶,大家追名逐利,一片物欲横流的景象。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李心爱,虽然不断遭遇宿命似的痛苦,值得我们同情,值得我们怜悯,但她身上还是存在普通人的许多弱点和缺陷。比如她爱慕虚荣,喜欢炫耀,她这样的性格也给她带来了杀身之祸,找来一些人绑架她儿子对她进行勒索。似乎她对宗教的怀疑和反抗,主要是宗教教义的不合理。其实原因还是在她自己身上,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仇恨,不能真正宽恕凶手,借助宗教教义发泄出她的仇恨和不满,宗教教义只是一个导火索。在影片最后,她大难不死,却依然仇恨杀她儿子的凶手及其女儿,不能原谅他们。
[1]李玉广.现世困境中的个体抗争——韩国电影《密阳》解读及李沧东[J].艺术评论,2008(2):79-83.
[2]张菁.好电影关心人——韩国电影《密阳》评析[J].电影评介,2011(10):66-67,75.
[3]胡林.寻找生命的出口——评韩国电影《密阳》[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6):231.
[4]杨钧.“作者论”烛照下的李沧东电影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吴敏.李沧东电影作品的诗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6]姚冬青.行的独行者——论《非诚勿扰》与《密阳》的孤独表达[J].作家,2010(22):178-179.
[7]水草.李沧东:电影的本质就是生活[J].电影,2008(1):89-90.
徐夕人,女,陕西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视觉艺术传达、数字媒体艺术、插画研究、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