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渴爱”的人
——电影《百万美元宝贝》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

2015-12-29

电影评介 2015年14期
关键词:麦琪马斯洛宝贝

张 翔

“渴爱”的人
——电影《百万美元宝贝》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

张 翔

《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是一部以拳击为题材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它讲述了女主人公麦琪追求成为职业拳击手梦想、维护尊严及追求自我价值的故事。这部电影看似在讲拳击的故事,而事实上拳击不过是电影的一个外壳而已。正如该片导演兼主演伊斯特伍德所说:“这不是一个真正的拳击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个老人因不复存在的父女关系而哀伤不已,他发现了一个让他再次找到父亲感觉的年轻女孩。”[1]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维的,它总是从多个角度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百万美元宝贝》自上映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文献搜索发现,有关《百万美元宝贝》的学术研究多是从体育精神和社会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缺乏对该影片心理学层面的剖析与解读。因此,本文试图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对该影片作一个全新的解读。

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剧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构成的,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需要是一种内心状态,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并推动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由此,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一切活动最根本的动力。”[2]沿着这一理论的引导,对《百万美元宝贝》主人公麦琪和弗兰基进行了深层解读。可以发现,影片讲述的是两个“渴爱”的人在寻找情感归属,维护自我尊严,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一、“渴爱”的人寻找归属——情感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情感的需要,它是满足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爱的需要包括情感的付出和接受。”[3]爱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而爱的能力却是需要后天学习的。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一再强调:“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4]电影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无处安放爱的父亲形象和一个无处获得爱的女儿形象。

男主角弗兰基是一名年迈的拳击教练,同时他也是一位女儿的父亲。他把生命的所有热情都投入到拳击运动,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拳击事业,并训练出了叱咤拳坛的拳击高手。然而,正是由于对拳击事业的沉迷与执著,使他失去了宝贵的亲情——女儿离他而去。他把爱都给了他的徒弟,却忘了自己的女儿也需要他的关心和呵护。他希望得到女儿的宽恕,不断地给女儿写信,但是,每周他寄给女儿的信都会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当他的关怀和爱无法被自己爱的人接受时,他的内心无疑是沉重的。虽然弗兰基把退回的信件小心翼翼地存放在鞋盒里珍藏起来,但他那份沉沉的父爱却无处安放。

女主角麦琪是一个积极付出爱却一直接受不到爱的女孩。尽管她有自己的家人,但她却从未获得过家人的关爱,她的家人从不关心她的处境和感情,只会向她索要赡养费。当麦琪参加拳击比赛挣到大笔奖金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家人的生活,为母亲买一套大房子,岂料非但没有得到自己渴望已久的母爱却换来母亲一堆的指责和抱怨。在麦琪不断奋斗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她的家人从未给过任何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更多的是打击和嘲讽。即使当麦琪身受重伤,瘫痪在床的时候,她的母亲仍然没有表现出对麦琪生死的关心,而是忙着麦琪签字确认以便自己能够获得巨额的补偿金。就这样,“渴爱”的女孩——麦琪对爱的渴求在家人的冷漠和忽略中一次次落空。

当人们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它就会驱使人们去主动寻找满足爱的需要的对象,以缓解由爱的缺失产生的焦虑。两个“渴爱”的人因为拳击而走进了彼此的生活。弗兰基的女儿和麦琪的年龄相似,当麦琪接受训练时,弗兰基频频联想到自己的女儿。与女儿关系长期冰封的弗兰基在和麦琪朝夕相处的训练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家庭归属感,而麦琪也从弗兰基那里沐浴到久违的亲情。就这样,一个无法得到女儿宽恕的父亲和一个失去父亲又无法得到家人关爱的女儿,两个“渴爱”的人彼此温暖,在对方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如亲人一般的归属感,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二、“渴爱”的人维护尊严——尊重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赏。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希望获得实力、成就、独立和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马斯洛指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同时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存在的价值。”[5]

麦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大龄姑娘。她从13岁起就开始做餐馆女招待,靠顾客的小费和餐馆的残羹冷炙生活。她有一个糟糕的家庭:父亲早年去世,母亲靠救济金维持生活,弟弟入狱,妹妹未婚先孕。在成长过程中,她只知道一件事:自己是个垃圾。她最爱的父亲早早离开了人世,母亲和弟妹都视她为无物,她一直渴望从家人那里获得肯定和赞赏。她拼命工作,努力赚钱补贴家人,然而,长久的付出和努力却没有换来家人半句的肯定。正如马斯洛所说:“若尊重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变得无所作为,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6]麦琪再也不想一辈子被人当作垃圾,毫无价值感地存在。她将一切都放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上,为了梦想她愿意付出所有,她想通过努力证明自己不是垃圾,她是有价值的。于是,拳击成了她的一切,她为拳击而活。

当弗兰基拒绝她时,31岁的麦琪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声音:“从我13岁开始,我就开始做女招待,一直做到现在。拳击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和希望。而现在,您阻止我训练,我的整个生活就毫无希望了!”最终,麦琪用她的执着和坚持打动了弗兰基。为了获得更多的呐喊,为了赢得更多人的肯定,麦琪坚持不懈,艰苦训练。当她的不懈付出换来荣耀和物质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人。她不惜重金为家人买房,希望得到家人的肯定和赞赏。然而,麦琪在家人心中的地位轻如羽毛,没人关心她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她希望从家人那里获得尊重的需要再次落空,她再一次触碰到被轻视和唾弃的感觉,不管怎么样都无法改变自己是一个垃圾的事实。

拳击的意义是尊重。弗兰基曾说:“拳击是有关尊严的残酷竞技,你捍卫自己的尊严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对手的尊严。”麦琪的梦想就是对尊严的追逐,她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尊重。而对于麦琪来说,拳击能够给她生命的尊严,拳击能够实现她的自我价值,拳击能够让她赢得世人的尊敬。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拳王争霸赛上,当麦琪终于打败“兰熊”即将获得梦寐以求的拳王金腰带时,却受到对手的无耻偷袭,麦琪重伤致残,瘫痪在床。一个生而为拳击的人,尊严和荣誉是最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当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拳击场时,她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三、“渴爱”的人追求梦想——自我实现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主要是指将个人的能力、理想、抱负发挥到最大程度,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样的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自我实现是个体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弗兰基一直渴望成功,作为一个拳击教练,他也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够在拳击舞台上大放异彩,实现梦想,但他又害怕徒弟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比赛,因为“保护自己”这一人生信条一直束缚着他。生命与梦想对于他来讲都是十分的重要,可当两者不可兼得时,他陷入了困惑当中,无法作出选择。直到麦琪的出现,让他有机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难道仅仅是活着吗?没有梦想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

对于麦琪来说,其他事情都不能激起她对生命的热情。正如影片中麦琪所说:“拳击是我唯一喜欢的事情。”她将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都寄托在拳击上。麦琪不仅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还是一个愿意为梦想执着前行的人。麦琪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坚持练习拳击,不管在训练中吃多少苦、流多少汗都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她的勤奋、执着和投入,为她带来丰硕的成果,她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生命巅峰的愉悦。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追逐梦想,得到了她想要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尽管她失掉了最重要的一场比赛,但在观众的眼中她无疑是成功的。

马斯洛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7]正如麦琪在受伤之后,要求弗兰基给予自己安乐死时说:“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全部都得到了。”而弗兰基最终也明白了,没有梦想的生命存在是毫无意义的,让自己所爱的人按照她们期望的方式存在才是对她们真正的爱。那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他,关于生命和梦想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正如影片中所说:“在推开这扇门之前,麦琪除了胆量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机会实现她的梦想,一年半以后,她在争夺世界冠军,每天都有人死去,拖地的时候,涮碗的时候,你知道他们临死前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我从没有过机会’……如果麦琪今天死去,你知道她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我觉得我干得不错’。”

一部影视佳片需要细细品味。无论是观众要看懂一部影片,还是导演要成就一部影片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的解读,因为它不仅能让人看懂影片,更要让人学会通过欣赏别人的故事来感悟自己的人生,从而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他成为他自己。《百万美元宝贝》再次引发了观众关于自我的思考: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

[1]周越俊,李浙瑶.《百万美元宝贝》超越爱与尊严的体育电影[J].电影文学,2011(17):73-7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9-330.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

[4]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键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6.

[5][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

[7]党乐群.试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13(6):64-71.

张 翔,男,河南周口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麦琪马斯洛宝贝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从《百万美元宝贝》看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他们那时多有趣
“神奇”宝贝
麦琪的宠物
快乐宝贝秀
快乐宝贝秀
《宝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