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职责激活队伍着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2015-12-28
近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党建责任制落实,构建“镇抓村、村抓组,党委抓书记、支部抓党员”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实现了组织过得硬、党员叫得响、基础打得牢。
书记靠前打头阵,以“清单”落实责任。一是分级管理制定党建“清单”。书记坚持肩扛主业,带头抓谋划、带头抓难点、带头抓落实。带领镇党委班子研究制定条目式“基层党建工作项目标准书”,对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责任进行分解量化,制定工作标准,落实到每一项工作,让镇村两级知晓每一项党建工作都由“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二是分兵把守落实党建“清单”。实施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党建责任制,把清单逐一分解到班子成员,要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年底,每名班子成员按照党建清单向镇党委报告全年抓分管领域党建工作情况,并进行评议,确保工作成效。三是强化监督兑现党建“清单”。镇党委组建了民主协商议事小组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党建清单完成情况。镇党委和村党员大会对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对党建工作清单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述职,接受镇村两级评议,保证了党组织决策前群众信任、执行中群众支持、落实后群众满意。今年年初,徐坨村支书鞠庆华向村民承诺,将全村油菜花种植面积由200亩扩大到1000亩。截至目前,不仅超额完成了种植面积,还新增了大风车、大黄鸭等游乐设施。村民都说跟着这样的书记干有奔头。
党员带头作表率,以“细胞”凝聚民心。一是打造党员“红细胞”强党性。镇党委始终坚持畅通出入口,每年组织全镇党员开展“三评一登记”,即民主评议、群众测评、综合评定、分类登记,逐一检验理想信念、宗旨意识、遵纪守法、工作学习和作风建设5项指标,对全镇党员进行“年检”。去年,全镇共评定不合格党员8名,全部暂缓登记,限期整改。二是打造村屯“红细胞”筑基础。村干部、村民组长、党小组长、中心户长,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我们强化保障激励。一方面,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动态增长机制,按工作绩效考评和年度民主测评结果发放报酬;每年按时给39名老村干部发放离任生活补助;在评先推优、提拔使用等方面向村党组织书记倾斜,2012年以来,共有 6人当选东港市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4人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推荐参加优秀村书记选拔公务员考试,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为新农村建设献智献力的热情。另一方面,对于被村民称为“编外人员”的“三长”特别是党小组长、村民组长,从2013年开始,镇党委每年拿出60万元用于“三长”误工补贴,平均每人每年达到3000元标准。实践证明,这项举措真正激活了“末梢细胞”,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现在的农村“三长”,已经成为村级党组织最有力的支撑,通过他们的细致工作,把农村家家户户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三是打造服务“红细胞”聚民心。以镇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在13个村建立便民服务代理站,除了专职代办员,村党支部成员人人都当代办员,村民需要办理的大事小情,村里能办的立即办,村里办不了的由代办员负责到镇里或市里去办,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推进徐坨村、石桥村全市电商试点村建设,镇党委分别选派1名党建指导员进村指导,除了进行土特产品电子销售,还积极组织开展网上代购、代缴电费话费等服务,群众打心眼儿里赞叹:“小小代理站,支部牵头干,不用咱跑腿,啥事都能办。”今年前8个月,全镇已为群众代办各类民生事项1万余件。
狠抓基础强保障,以“投入”夯实阵地。一是抓好经费保障。在用好用足上级拨付的每村每年2万元党建工作经费的基础上,镇党委加大投入力度,对村集体收入低于10万元的5个村,每年从镇本级财政再拨付5万元经费,全镇13个村年度党建工作经费平均标准超过8万元。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党组织,每年经费都超过10万元。二是抓好阵地保障。镇党委先后筹集资金2000万元,改建、扩建和新建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全部按省定标准建设,最大的村部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广场达到1万平方米。全镇13个村部和文化广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群之家。三是抓好民生保障。推进以服务党员、服务农民、服务产业为主题的“三服务”活动,积极开展机关干部“进农户、访民情、惠民生”活动,每周下村进户两天,做到“干部走到户、户户见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镇党委积极协调,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了新农村合作共建协议,帮助培训新型农民6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