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4.0”: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

2015-12-28秦志伟

江西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总社现代农业机械化

◇文/秦志伟

“农业4.0”: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

◇文/秦志伟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在“工业4.0”的推动下,2015年,“农业4.0”也喧嚣尘上。

近日,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北京供销总社”)打出的“现代农业4.0”出现在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引来业内人士的关注。

其实,“农业4.0”早在年初就有苗头。当时,有业内专家呼吁将“工业4.0”应用到农业领域。对此,北京供销总社将“现代农业4.0”定义为: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从而生产出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而在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看来,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4.0”。他认为,“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是智能农业,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工业技术和生产模式,从机械化生产、电气化大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德国人把它们形象地称为现代工业模式的四级演变。

农业也是如此。从1.0的体力和蓄力劳动农业到2.0的机械化农业,再到3.0的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最后达到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4.0。

“新一轮的工业化带来的重要变革就是智能制造,而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在向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李道亮说。

在李道亮看来,“农业4.0”是一个新兴事物,我国目前还处在“概念的界定、内涵的丰富、示范工程设计”这一阶段,“农业4.0”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投资大,风险也大,具有典型的木桶效应。

在国外,根据区位差别,美国学者把现代农业分为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和乡村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大,当这场跨行业的变革拉开序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开启时,传统农业如何有效地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毋庸置疑,涉及信息产业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一旦建成,为单个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一特点使得未来产业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想要发展壮大,就要学会合作和信息共享。

李道亮认为,我国农业专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滞后,特别是在农业用智能传感器、RFID等感知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许多应用项目还主要依赖进口感知设备。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已开始进行农用感知设备的研制工作,“但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产品和国外产品存在不少差距,离产业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李道亮表示。

“‘农业4.0’是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出现农业4.0的初级、中级、高级和终级等不同时期。”李道亮补充道。

猜你喜欢

总社现代农业机械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中国轻工联、总社党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现代农业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获多项荣誉(35)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