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分析
2015-12-28梁晓晴,陈丽斐,林璐等
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分析
梁晓晴陈丽斐林璐林小峯龙丽英罗火珍杨光婵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病科,广东 肇庆52606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科输血特点,探讨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评价我院现阶段血液科住院患者输血护理风险管理水平。方法护理差错是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风险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培训护士技术操作,落实《输血查对制度》;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护理;输血前反复核对患者身份;规范输血技术操作;加强监护;加强薄弱环节管理;落实护理文书制度。结果2010年2月~2013年12月,白血病240例,住院期间患者共输血4023人次,总输注量14320单位,未发生护理差错、输血传染疾病,发生1例迟发性血栓静脉炎,发生率0.42%。结论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复杂多样,相较于普通科室输血风险更高,风险因素众多,但通过系统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可将风险事件转化为偶然事件,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至最低。
关键词:血液科;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
近年来,输血特别是成分输血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之中,已成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关键技术。输血本身是一种替代疗法,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源于疾病、治疗本身,也可能来源于治疗与护理操作、医院环境,护理工作者作为输血具体执行者,是输血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血液科是收治各类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科室,输血操作频繁[1],是输血风险事件高发科室,加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非常必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因素,总结风险管理办法,评价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某院血液科2010年2月~2013年12月,共行白血病240例,其中男112例,女138例,年龄10~48岁,平均(32±5)岁。住院期间患者共输血1020人次,总输注量14320单位。纳入标准:①均为异体输血,排除淋巴细胞、干细胞输注,排除患者自体输血;②临床资料均完整,均于该院完成所有的输注过程。
1.2方法
1.2.1 风险分析(1) 输血不良反应:①急性免疫反应:急性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相关急性肺损伤、荨麻疹等;②迟发性免疫性反应:迟发性溶血、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③急性非免疫性反应:细菌污染发热反应、超负荷充血性心衰、输血所致高血钾、低体温;④迟发性非免疫反应:血栓性静脉炎等[2]。
(2) 输血相关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感染。
(3) 临床误差:①血型不合输注;②输注血液被污染;③输血不及时;④成分输血错误;⑤带有传染源血液输注。
1.2.2 风险因素分析(1) 血液科收治患者疾病特点因素:①需输注患者众多,几乎所有患者均需输血,不同患者个体差异较大,自身免疫性反应为小概率事件,积少成多也会成为大概率事件;②患者需输血次数多,在疾病诊断、治疗等不同阶段,均需多次输血;③输血种类复杂:血液科收治患者病情特异,疾病不同阶段也存在差异,成分输血类型复杂。
(2) 血液科收治患者心理特点:①恶性疾病患者多,面临死亡,许多患者可能产生复杂的心理应激,影响治疗依从性;②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与获益不成正比,影响患者治疗信心;③对血液病及其输血治疗,缺乏足够的了解,护理配合不够,主动性不足。
(3) 护理与护理管理因素:①与检验科信息交流不充分,关键信息遗漏;②护理任务繁重,涉及输注品较多,易发生差错事故;③系统认知不足,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认知不足,未能及时的发现异常;④综合护理能力不足,未能做好与家属沟通工作,医护患配合不默契,信息得不到充分交互,并发症预防护理工作不到位;⑤护理管理不科学,人员配备存在缺陷,在不良反应发生高峰时节陪护护理人员不足。
1.2.3 输血护理风险管理(1) 不断强化培训护士技术操作:①采血取样时,床边双人当面核对,逐一核对患者姓名、性别、采血时间、标本管,将采集好的标本连通输血申请单一同送至输血科,严格落实交接登记制度;②落实1人、1次、1管原则,不省事偷懒,逐个完成,多数输血事故不是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而是与护理差错有关。
(2) 核对《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①取血时,严格做好三查八对,不能流于形式,查对内容包括患者与献血者标本、配血报告,输血单号如血型、ID号、姓名等,确认无误、血液质量合格后方可交接;②签名确认,轻拿、轻放,避免震荡;③同时取红细胞、血小板二种以上成分,需置于不同容器分开安放。
(3) 做好心理护理:①掌握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状况,以便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②以娴熟的技术、专业的姿态、热情的态度,增强患者信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③耐心宣教,答疑解惑,纠正错误认知,如部分患者担心血液质量,血液中可能带有传染性病原,应告知输血的必要性,同时强调当下血液检验技术基本可保证血液质量,我国临床输血已达到历史最安全时期,血液质量不合格者万中挑一[3]。
(4) 反复核对患者身份:①由两名护士通过手腕带比对、唤名等方式共同确认患者身份;②评估患者状态,若出现昏迷、意识障碍难以确认时,需要通过当班护士、家属反复确认。
(5) 规范输血技术操作:①输血制品前,常规查体温,体温大于37.5℃,暂不输血;②严禁添加任何药物;③输血器若连续输注不同种类,需在每次输注前,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保冲洗质量;④严密观察,控制输血速度,先慢后快,若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血速度,年老体弱者可适当放缓输血速度,红细胞悬液常温下4h内输完,若气温过高,可适当加快速度;⑤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应以病人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完。
2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本组白血病240例,住院期间患者共输血4023人次,总输注量14320单位,期间未发生1例护理差错,未出现1例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为迟发性血栓静脉炎,发生率0.42%。
2.2 输血种类及输注量分布本组患者红细胞悬液输注单位最大,其次为血小板,再次为血浆、冷沉淀、洗涤红细胞(见表1)。
表1 240例白血病患者输血成分及单位
3讨论
血液科是综合医院用血量两大科室之一,仅次于心外科,成分输血率超99%,其中白血病患者是医院输血量最多的病种,也是血液科输血量最多的病种[4]。本组研究一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一定程度上可代表血液科用血状况。从输血类型与量分布来看,多数为成分输血,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量较大,人均输注量较高,输注例次较高,输血风险较高。
血液科输血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疾病、输血误差,但受血液科输血特点、患者疾病与心理特点、护理与护理管理特点影响,血液科输血护理风险因素表现与其它科室存在一定差异。输血量大、次数频繁、核对信息量大,都给输血护理护士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埋下风险隐患,即使输血风险事件为小概率事件,也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输血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为:①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降低差错发生率,主要方法为落实信息核对制度、交接制度、取血制度,不断强化培训护士技术操作;②关注关键环节,科学管理,降低护士工作量,减轻护士工作负担,如假期输注监护、薄弱环节护理,等;③做好信息管理,使所有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5-6];④增强患者及其家属自我护理与管理能力,有助于促其配合依从,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护士心理负担,保障信息交互质量,降低护理风险。
综上所述:血液科是输血高风险科室,但通过建立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以护士为主要执行者,做好与医师、检验科配合工作,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关注薄弱环节,可将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扬眉,邓波,安邦权,等.1家三甲医院前10个临床科室及病种用血量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2):162-163.
[2]杨军,赵爱先,张会英.输血科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管理[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6):851-853.
[3]张玲.血液科输血管理与实践[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8,4(6):96-97.
[4]郭彩利,孙春红,樊婷,等.血液病房输血安全的护理管理及环节控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2):98-99.
[5]谭斌,王立新,张熊云,等.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加强输血科管理[J].华西医学,2010,25(7):1352-1353.
[6]方南英,于宝江,蔡雪如.无过错输血感染纠纷之处理对医务人员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0,10(8):99-100.
收稿日期(2014-10-19)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02.044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7115-1004(2015)02-0226-02
作者简介:*梁晓晴(1979—),女,广东怀集人,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