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受降的台湾空军司令林文奎
2015-12-28张鹏斗
张鹏斗
(孙中山纪念馆,江苏南京,210014)
林文奎,一个今天外界已感到陌生的名字,似乎随着70年的逝去而被人遗忘。不过,这个率先被委以重任、代表国民政府踏上台湾土地的军官,他的一生经历随着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而成为台湾历史上珍贵且特殊的一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6日,空军中校林文奎率领第一批中国空军机群飞越台湾海峡,开始接收在台日军的军机及各项设备。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上午10时于台北公会堂举行,林文奎以台湾空军司令身份参加了受降典礼。随着时间的流逝及史料所限,目前知道林文奎的人越来越少。笔者有幸接触到林文奎的长子林中斌,并于今年4月份在台湾新北市拜会了林中斌,从他口中得知了很多关于林文奎鲜为人知的故事,不禁感慨良多。值此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也算是对虽已远去却令人难以淡忘的不屈抗战历史的回顾与纪念。
台湾空军司令
林文奎祖籍广东中山,落籍新会,生于1908年。他的华侨家庭曾资助过孙中山从事革命。因家道中落,他幼时曾一度行乞,但他发奋读书,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中学。当时南洋公学因杰出校友蔡锷赫赫有名而已经难考。1924年,16岁的林文奎代表中国参加在丹麦举行的世界童子军大露营,并在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受当时有志青年纷纷报考空军的影响,在清华大学获经济和地学双料学士学位后,林文奎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中国空军的摇篮——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第一期,1934年以飞行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被派往意大利留学侦查、轰炸、水上飞机,并游学德国、英国3年,为前往欧洲考察的蒋百里将军所赏识。1939年奉命前往美国旧金山为中国空军招募华侨,并向华侨募款,为国家购得十多架战机。1940年担任陈纳德的机要秘书及情报室主任,并协助其组建著名的飞虎队。抗战胜利前夕,任职于成都空军总司令部,是蒋介石在空军方面的得力助手。1945年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越过一百多名人选,确定中校林文奎担任台湾地区空军司令。9月16日,林文奎率领机群飞抵台湾,早于陆军一个多月,展开从日军手中的接收工作。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的受降典礼上,林文奎与其他国民政府官员一起坐在主席台上,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预言台湾“二二八”事件
空军先期到达后,1945年10月17日,国民政府直属各机关驻台人员、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人员,共200余人乘美舰登台。在此前后,陆军第七十军、六十二军及宪兵一部先后进驻台湾各要地。10月24日,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飞抵台北,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陈仪着陆军上将制服,作为台湾受降主官接受了日方的投降。日方投降代表签字后,陈仪郑重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全世界周知。”从此,被日本窃据50年的台湾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然而,在国民政府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台湾人民也怀着极高的热情回归祖国后,台湾却没有按照政府和民众所希望的那样平稳过渡,种种矛盾日益激化。林文奎忧心之余曾上呈蒋介石“万言书”:“台湾人民爱护祖国之心至为强烈……现仍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当局不设法补救,则台民失望之余或铤而走险或激发其独立运动之思想……呜呼!关山远隔,呼冤无门!我出使澎台廉洁贞忠之空军将士,持节奋兴而往,伤心垂泪而归!……悲夫!”据林中斌回忆,父亲晚年曾告诉他,“万言书”可能并没有送到蒋手中。但他仍坚请上峰撤换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以平民愤,并以去职力争。既然得罪蒋介石的浙江同乡陈仪,他必须离台。1946年,林文奎赴南京任职。次年2月28日,他所预言的动乱爆发了,史称“二二八事件”。
随后,林文奎的仕途并不顺利。1948年,林文奎被派赴纽约,任职于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毛邦初为蒋介石原配毛夫人的侄子,权重一时。林文奎因告发他贪污,自己反而陷入生命危险,无法容身。34年后,林文奎过世时,空军总部的人事档案仍记录1950年左右“林文奎擅自离职”。1953年2月,毛邦初因案发卷款逃亡墨西哥,蒋介石才悟起林文奎的清白,于是请戴安国去香港把流亡的林文奎请回台湾。
林文奎手迹
林文奎数次顶撞上级,而且长年在外,与国内权贵已脱节,回到台湾后空军并未派职。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为林文奎清华学长,陈报蒋介石向空军借用。1953年,林文奎受命任陆军总部第二署署长。
1954年7月4日,孙立人从陆军总司令任上被拔下,由黄杰接任。当晚在欢迎黄杰的宴会上,林文奎公然辞职。据孙立人当时的随从秘书沈克勤后来回忆:“酒过三巡,二署署长林文奎站起身来,向黄总司令敬酒。他说‘我决定明天不干了,这杯酒是向黄总司令告别的!……我逃到香港……承蒙孙将军电邀,恪于情义,我才束装来台,现孙总司令既去职,我也决定不干了。’”据林中斌说,这也是父亲林文奎多次“直言犯上”典型的写照。
红楼与水浒
林文奎夫人张敬女士为贵州安顺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幼年即喜好诗词歌赋,并能随口吟诵,后来学术研究以明清戏曲为主。1940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时结识了林文奎先生,并于次年在主持西南联大校政的梅贻琦先生的府邸举行了婚礼。婚后,张敬转道成都,到内迁至蓉的燕京大学任教。1949年去台后,执教于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主要讲授戏曲课程,桃李遍及全台。今台湾各大专院校戏曲教授大半出其门下,可谓台湾戏曲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张敬在认识林文奎两个月内便毅然违悖父命,答应了他的求婚,并在半年内成婚,主要原因即是爱国。“国难当头,恨身为女子不能杀敌,嫁给军人报效国家!”这是张敬一生不断重提的回忆。
舒伯炎(左起)、林文奎、陈诚、陈纳德、格兰、晏玉琮11994433年在昆明
但林文奎的坎坷遭遇铺染了妻子婚后孤苦辛劳的大半辈子。据林中斌回忆:父亲多年在国外,返台后,仍常在外奔走关心他人,在家时少。他背负政治不正确的包袱,对母亲不只毫无帮助,甚至引来无所不在的压力和阴影:家庭受到监视,信件被查等。父亲又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绝不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为家人谋取任何便利。1947年父亲任南京空军参谋学校教育处处长,有一辆军车配给他使用,他绝对不允许母亲乘坐他的车上街办事。他的做法让他的驾驶员都看不过去,就私下跟母亲建议,偷偷趁父亲睡午觉时载她出去。没想到,车子才发动,父亲便提了裤子冲出门,大声呵斥,当了邻居面痛训母亲,令她“无地自容”。此事母亲数十年后仍然念念不忘。抗战胜利后,母亲独自携带两幼子由南京至北平,由大陆逃难至台湾,又抚养他们大学毕业出国深造。父亲1982年过世后,母亲不喜欢到美国与林氏兄弟同住,之后的13年,她在台湾孤寂独居,直到1995年林中斌回国。一年后,母亲便辞世。
在许多人眼中,张敬是思绪纤柔、多愁善感的文人,林文奎是志向宏大、粗犷豪爽的武人。两人性格的差异似乎注定了他们婚姻的不幸。台大中文系前辈教授王叔岷曾说:“清徽(张敬的号)真红楼梦里人,可惜文奎水浒好汉一条!”但在林中斌看来,父亲有他细腻多情的一面,母亲也有她坚毅豪迈的一面,两人内在的真情应起强烈的共鸣。他们人生的悲剧来自两人超俗的性格交会在国难的大历史里,个人可歌可泣的悲欢自然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了。正如晚年的林文奎曾向林中斌透露他对妻子的愧疚:“我不是不会做一个体贴的丈夫。为了国家,没有时间对妈妈好。下辈子,我要专程来陪她,弥补今生对她的遗憾。”
在教育孩子上,据林中斌说,母亲从小就不体罚,只讲理。她培养孩子阅读、绘画、音乐的兴趣。她灌输给孩子们做人要有不苟同流行时尚的骨气。父亲军事的藏书从小即激起两个儿子对战略的兴趣。他不断购买国际期刊,打开儿子的视野。他唯一留给林中斌毛笔写的励志匾,不是耳熟能详的大道理,而是“清正”两字而已。回忆起父亲,林中斌得自他最受用的观念是对所有宗教的尊敬,对世界前途的乐观,对人生目的是贡献和付出的信念。据林中斌回忆,父亲晚年每早礼佛,祷告词有“弟子林文奎愿为国为民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自古英雄多遗恨
孙立人、林文奎与沈崇诲一起被称作“清华三杰”。三人命运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影响甚大。林文奎在危难之际受到孙立人的提携,最终因“孙立人案”而受到牵连。沈崇诲在林文奎写信劝服下考入笕桥第三期,可惜不久后驾机撞伤日舰“出云”号为国捐躯。
2001年9月,林文奎次子林中明“夜观孙立人传记影片,慨然有岳武穆(岳飞)夜宿武侯祠(诸葛亮的庙)读《出师表》之恸”。他因而“作诗释怀”如下:
哀清华三杰投笔精忠卢沟烽烟平地起,清华三杰奋从戎。崇诲出云立人系,林公文奎郁没终。自古英雄多遗恨,夜看流星划长空。
林文奎曾告诉林中斌、林中明兄弟:“接收台湾时,几乎遍地黄金。”但他一生任公职,“个性正直,一芥不取”。归台后,甚至没有房舍可住,栖身于母亲台大宿舍28年,而终老于斯。据林中斌回忆,父亲过世时,遗物除了老书籍、旧衣物外,只有军人魂魄所依的数把宝剑而已。这让曾经遨游世界,通英意法德语言,文武全才,处处夺标,满怀壮志,忠心为国的林文奎情何以堪!
林文奎的耿直生性及在军中的敢于直言使他一再拂逆上司,不见重用,以致退役时作为空军元老的笕桥航校首届毕业生状元,军衔仅为上校。从军中退出后,林文奎一直执教鞭于东吴、政大、淡江等校,讲授经济地理及英文等课。1982年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