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货币探析
2015-12-28吴顺达
吴顺达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清末民初,受西方金融业影响,具有现代理念的中国银行业开始崛起,对社会经济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中国货币种类繁多,浩瀚如海,尤其是民国时期,除四大行外,各省地方银行、钱庄票号、伪政权银行等以及苏区、边区、解放区银行都发行过货币。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盛衰荣辱、社会风貌和文化传承。伪满洲国货币,是殖民统治下的东北区域特色货币,也是中国自产生货币以来最耻辱的一个币种。探析这段历史货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一手炮制的伪满洲中央银行作为它的经济侵略、金融垄断的御用工具,利用货币信用手段掠夺我东北财富,摧残民族资本的史实,丰富货币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伪满洲中央银行始末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1929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缓解国内矛盾,加速了武装侵华的部署。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制造柳条沟事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侵占了中国东北。1932年3月1日,日本军国主义扶植清逊帝溥仪在吉林长春(新京)出任伪满洲国政府“执政”;1934年3月,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将“执政”改称为“满洲帝国皇帝”,改年号为“康德”。为了控制垄断东北经济金融,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
1931年9月以后,日本关东军每到一处首先抢占交通运输线和金融机构。9月19日,日本关东军占领奉天城(今沈阳)后,占据了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辽宁省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东三省官银号总号的两扇大铁门被紧紧关闭,门上贴有:“关东军占领,违者统杀”的布告,并派军队把守。还把占领的金融机构库存资金、财产(包括东三省官银号库存金条、张学良寄存在边业银行的4.8万两黄金和古董、刻丝画等)等没收,作为成立伪满洲中央银行的经济基础。同日占领长春后,封闭了在长春的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永衡官银号各支行号之现款及账册。9月21日占领吉林市后,派兵驻扎在东三省官银号支号、边业银行支行及吉林永衡官银号。随后在沈阳组成由日本关东军、金融界头面人物参加的“金融研究会”,审议制订了对东三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的《管理办法草案》,日本关东军完全控制了“四行号”等金融机构。为扩大经济、金融侵略的需要,日本关东军设立了“统治部”,同南满铁路公司谋划建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并草拟《满洲中央银行关系法规草案》,研究审议建行的有关事宜。1932年3月15日,在长春城内被服厂召开建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准备会议。日本关东军统治部长兼伪满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代伪国务总理宣布“设立满洲中央银行,将官银号、边业银行合并进来”的决定,确定了以五十岚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设委员11人(日本人7人,中国人4人,均系“四行号”的顾问或负责人)。1932年6月15日,伪满洲国政府任命了伪满洲中央银行的主要头目,总裁由伪财政部总长熙恰的亲信荣厚(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是远支姻亲,镶蓝旗人,前清北京国子监出身,1936年6月任期届满辞职)担任,副总裁由伪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的亲属山成乔六担任,他依靠驹井德三的势力,控制了伪满洲中央银行的实权。《满洲中央银行10年史》①该为枥仓正一著,伪满中央银行康德九年发行有如下记录:
大同元年六月十五日,政府任命下列人员:
总裁荣厚(原吉林省财政厅长)
副总裁山成乔六(原台湾银行理事)
理事鹫尾矶一(原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行长)
理事吴思培(原东三省官银号总办)
理事武安福男(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长)
理事刘燏棻(原吉林永衡官银钱号总办)
理事五十岚保司(原满铁商工课长,后任关东军统治部财务课长)
理事刘世忠(原黑龙江广信公司总办)
理事阚朝洗(原热河都督陆军上校)
1932年7月1日,伪满洲中央银行开始对外营业,总行设于伪满洲国首都伪“新京”(今长春)城内北大街,原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长春分号旧址。资本金(以当时东北人口3 000万计算每人一元)称为3 000万元(伪币下同),实际实缴资本750万元。1933年7月1日又增缴资本750万元,至此实缴资本1 500万元。1942年称资本增为1亿元,实际资本为2 500万元,资本全部由伪满洲国政府投资。为显示具有整个东北金融、经济命脉中枢机关的气派,1934年(康德元年)4月23日,伪满洲中央银行开始建筑总行大楼(现人民广场),预算巨资伪币600万元,至1938年(康德五年)8月竣工。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 835平方米。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构造,仅建筑用钢筋可围绕地球一圈,外墙采用东北产的花岗岩贴面,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建筑具有欧美式建筑模式,希腊古典风格与现代造型相结合,独具特色。建筑正门为厚重墩实的檐口,10根没有柱基础的柱身有相同的20个锋利的棱角凹槽,拔地而起,形成墩链式围墙。正面营业大厅室内的圆柱用琉球产的大理石装饰,地面铺的是意大利产的大理石,天窗是五彩的玻璃,豪华宽敞至极。地下室的金库大门由美国万事利公司制造,最重的库门25吨,长4米、宽2米、厚1.5米。这座建筑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1932年(大同元年)6月11日,伪满洲国政府颁布实施《货币法》①伪满《法令辑览》第9辑财务第208之13页以强制手段收缴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所发行的各种货币。6月27日公布《旧货币清理办法》对市场流通的货币从7月1日起限期清理。各种纸币由发行行自行清理,“四行”发行的货币由伪满洲中央银行直接收兑。在收缴中,有意压低兑价,“奉大洋票”,“吉小洋票”各50元,“铜元票”60元,才能分别兑换伪币1元。尤其“官帖”比价更低,500吊兑伪币1元,压价近百分之三十。当时吉林官帖流通额为1 031 000余万吊,即被盘剥了800万元(伪币)。1932年6月11日,伪满洲国政府颁布实施《满洲中央银行法》②伪满《法令辑览》第9辑财务第202页明确“满洲中央银行”为股份制有限公司调剂国内通用货币之流通。1933年6月14日伪满政府公布了《产金收买法》强令营金持有者把营金卖给伪满洲中央银行。封闭了产金地区152家金店,将库存营金买断。到1935年末,伪满洲中央银行白银库存达338万公斤,营金库存达833万公斤。1942年日本全面修改《日本银行法》,伪满洲国也制定《满洲中央银行修改纲要》,据此修改制定和公布了《满洲中央银行法》③伪满中央银行史料,吉林省金融研究所1984年8月编。随着日本关东军于1945年8月15日缴械投降,伪满洲国崩溃瓦解,伪满洲中央银行停业。
伪满洲中央银行是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国家银行,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东北经济进行控制的特殊金融机构,是殖民地性质的银行。集中表现在:伪满洲中央银行方针政策的制定与重大问题的决定,不取决于伪满洲国政府,而是当时的日本大藏省。它按照日本银行模式实行货币、信用管理。推行日伪“货币一元化”、“金融汇兑一元化”,为日本垄断财团输出资本,为建立殖民地经济铺平道路,充当了日本银行在中国的特种分支机构。伪满洲中央银行的货币制造、发行,始终被日本关东军所控制、支配,并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军费、筹措军需物资,效力于日本关东军的侵略政策,支持日本军国主义掠夺、盘剥、霸占中国东北金融市场。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其币值完全为日元所左右,成为日元的附庸。它代理日本国库业务,办理预算出纳和日本关东军军费,直接间接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效劳;推行反动的金融管制,强化汇兑管理,垄断金银、外汇,扩充军事工业,打击民族资本,实行奴役统治。伪满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及人事安排,完全受日本控制,正副总裁的任命,由日本大藏省建议,关东军提名,伪满洲国傀儡政府只是履行任命手续。
二、伪满洲国货币是东北区域货币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成立“满洲国”,6月15日设立“满洲中央银行”,并发行伪满州中央银行钞票,以强制手段收兑流通中的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辽宁省城四行联合发行准备库、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广信公司等行号发行的各种纸币。在未印刷正式伪币前,先用东三省官银号库存一元、十元票料盖加“满洲中央银行”字样印章发行,采取如此“非常”手段,在货币史上极为罕见。此外,发行青铜、白铜、铝、镁质辅币多种。1932年12月发行了以五色旗为主图的纸币,有伍角、壹角、壹圆、伍圆、拾圆、壹百圆等面值;1935年至1944年又陆续发行伍分、壹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壹百圆和壹千圆等多种面值的纸币。发行的纸币有26种之多,按版别可分为改造券和自制券。
伪满州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分别为甲号券、乙号券、丙号券、丙改券、丁号券。种类如下。纸币:百圆、十圆、五圆、一圆、五角;白铜货币:一角、五分;青铜货币:一分、五厘。货币计算为十进法,一圆之十分之一为角,百分之一为分,千分之一为厘。以纯银二三点九一公分为价格单位,称为圆。甲号券属于银本位币,1934年世界银价上涨,日本在大量收购、走私白银的同时,为稳定物价和币值,使伪满州国货币渐次与白银脱离与日本金元联系,从乙号券开始逐步变成了管理通货金汇兑本位,以1∶1比价成为日元的附庸,实现了日伪“货币一元化”、“金融汇兑一元化”。但伪满洲货币不能在日本国内流通,日本货币也不能在东北地区流通。1935年5月30日,伪满财政部布告,取缔现大洋流通,强令以1元伪满币兑现大洋1元。11月4日,日本、伪满政府同日声明,强调伪满洲币制度要统一于伪满币,即日起,金票、银票停止发行流通。又公布了《汇兑管理法》,规定不准外国货币在东北市场流通,还把当时的中国货币,包括现大洋、现小洋都视为外国货币,兑换外汇需经“满洲中央银行”审查批准。以强制手段禁止其它货币在东北流通,防止资金外流,维护币值,稳定汇兑汇价,使伪满货币遂成为东北的唯一流通货币。
从伪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及准备额可以看出(见表1,表2),伪满货币在开始发行的前几年,现金准备比较充足,货币发行量增加比较缓慢。1932年末,货币发行总额为15 186.5万元,1935年末发行总额仅比1932年末增长30%左右。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现金准备日益不足。伪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额自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起,急剧增加,现金储备日趋枯竭,完全变为公债及借款证书,币值亦随之日趋跌落。以伪“新京”(今长春)为例,1933年批发物价指数的平均基数为100,1942年平均为278.5,1943年平均为329.2。事实上,从1941年到1945年,70%的生活必需品靠黑市买卖,黑市价格比“统制”物价高了千倍,货币膨胀,物价暴涨,民不聊生。1941年末发行额为131 702.9万元,比1932年末增长7.7倍。1945年7月发行额猛增至808 504.2万元,比1932年末增长52倍。同年11月,发行总额高达1 368 846.2万元,是伪满洲中央银行开业时发行额的96倍。伪满货币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一是军费支出庞大。伪满政府不仅负担本身的军警费用,还要为日本关东军负担军费。1944年7月到1945年8月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军费34亿元;二是放款垫付财政开支。伪满洲中央银行对伪满政府放款,有公债预付款、临时放款、长期放款,1943年1月到1945年6月放款总量达101亿元;三是向日人企业和居民提供贷款。日本关东军在投降前夕,为帮助日人疏散解决生活费用,将发行基金全部改用为流动资金,向日人企业和居民提供贷款,仅1945年上半年就达十余亿元,同时,日本在东北的各垄断财团纷纷收回投资和贷款,把固定资产运回日本,仅此约数十亿元流走。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洲中央银行不但增加了货币发行量,还增大了钞票面值,随之印刷色也开始减少。虽然计划用凹版印刷伪满货币百圆、仟圆、五百圆券,但在印制仟元券10亿元左右,还没等全部印完,伪满洲国倒台,导致了大面值货币夭折。伪满货币仟元券是否流通说法不一,又没有确切的资料佐证,尚无定论,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表1 伪满洲中央银行各种币券发行时间表
表2 1932年至1945年的货币发行量
三、探析伪满洲国货币带来的启示
(一)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关东军侵略势力与封建余孽复辟势力相勾结所产生的怪胎“满洲国”,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罕见的政治傀儡丑闻。从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伪满洲国货币这一侧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掠夺、盘剥、独占我们东北金融市场,摧残民族资本的史实,进而昭示后人,勿忘国耻,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二)货币文化,继承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各朝代形态各异的货币体系,每一套钱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有密切关系。钱币图案的设计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风貌,其铸造、印制的质量也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复杂纷繁的货币体系,无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货币文化,成为折射历史的一面镜子。伪满洲国货币是日本军国主义从1932年至1945年的14年间,侵占我国东北时,炮制傀儡政府建立的殖民地金融体制,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伪币甲号券中除面值五角外,其余壹圆、五圆、拾圆、百圆券的面值主景均为伪满洲国旗和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办公楼“勤民楼”图案,每张的水印字都体现了银本位的通货管理制(即以白银计算本位,但不兑换)以纯银23.91克为价格单位称为圆。甲号券中的每张面值字体均由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所书写。乙号券、丙号券、丙改券、丁号券的正面主景是中国历史古代圣人、贤人(孔子、孟子)的半身像、周围印有凤凰、云龙图案,硬币图景为牡丹花、二龙戏珠、兰花御纹章等,可以看出伪币的设计源自于中国古代货币图样。其纸币为日本绵纤维纸,为防伪,纸币均加入海藻丝(海水和淡水中生长的植物)。纸币中除丁号券和丙改券中的百圆券、丙号券中的壹角券的正面下中部为“满洲国帝国印刷制造”外,其余为“日本帝国内阁印刷制造”。丁号券和铝质币、镁质币的发行因制造货币所用的金属等原材料严重缺乏,违背伪满《货币法》而应急发行。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伪满政府大量收回铁铜铝等金属制品输出日本,使东北地区金属材料等物资被掠夺殆尽。1945年8月,日本投降。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伪满洲国货币的结果必然也是走向灭亡。笔者就目前所见诸种资料统计,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了6套25个券种的钞票。其中改造纸币即改造券,在伪满洲中央银行开业时,伪币未正式印刷前,临时取用东三省官银号库存的中华民国十八年美钞版壹圆券和拾圆券银号票,在此券中加盖红色“满洲中央银行”字样和发行依据字样。时代特点鲜明,形成了东北区域独具特色的货币文化。为人们呈现出这段历史的经济演变、典章制度、书法艺术及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宝藏”,是金融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伪满洲货币研究是古旧货币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鉴于此,中国钱币学会应该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就中国所存钱币学著作,钱币的形制、文字、图案、制作、币材、轻重、色泽、成分等基本情况,以及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交流。同时要重视伪满洲国货币研究,通过对伪满洲国货币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挖掘,揭示其文化特色及其影响,使人们充分领略其独特艺术魅力,填补货币体系的一项空白。钱币展览也是促进货币文化发展的形式之一,通过专题钱币展览,普及钱币知识。大胆且充分利用民间收藏资源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增加传播钱币文化的信息量,促进钱币收藏、鉴定、科研、教学领域全面发展。
(三)收藏之道,贵在赏鉴
钱币收藏是一种志趣高雅的活动。是一个很方便、有“钱”途、有趣味的项目,也是一种兼具财产、智力、文化等项内容的综合投资。钱币收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属于传统的收藏项目。钱币的绝对值比较低,单枚的价值只有几元、几十元、几百元,所需资金远远小于字画、玉器、瓷器、青铜器等高档品种。收藏钱币不仅投入少,而且还有成熟、稳定的市场。全国各地都成立了民间性质的钱币学会,各地都有可供交换和买卖的场所,比起其他古玩,更易于搜集。一些钱币杂志,还提供了钱币市场的行情和风向,提供了更深层次的钱币研究成果,为收藏者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古人总结了钱币收藏的几大益处:可以养性悦心,陶冶情操;可以广见博览,增长知识;可以祛病延年,怡生安寿。由此可见,收藏者要有一种平常心态,不要过分关注钱币的经济价值,把趋利性的收藏转移到玩赏、把玩、研究、交流上来,提高钱币收藏的品味,感悟收藏真谛。伪满洲国覆灭已整整70年了,末代皇帝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也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至今,能够让我们追忆那段历史的东西,除了历史文献、档案,就是民间保留下来的伪满洲国货币。从其历史价值、存世数量、文化价值等综合考虑,很有收藏价值,应该成为收藏投资的一大热点。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钱币收藏的经济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收藏钱币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钱币市场充满着诱惑和风险,要想收藏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历代钱币的形制、材质和钱文书体的变化,知晓古今钱币造假、制假的种种方法,发现假币的种种破绽,避免收藏假币赝品。其次还要注意价格风险,密切关注市场走势,理性对待,切忌盲目冲动。当今时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行为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动现代钱币文化大众化,必须要把丰富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形式摆到突出位置。一方面,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继续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搭建新的平台,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货币文化的魅力,从而汇聚成推动货币文化大众化的聚动力。
综上所述,集中相关资料开展专题研究,是钱币学、货币史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伪满洲国货币是东北区域货币,其内涵以及在中国货币史的独特地位,使其成为一个时代风云变迁的历史见证,也给人们留下很大的探讨空间。如今,人们更加关注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希望更多的人,以史为鉴,深入探析,为促进金融文化繁荣、发展尽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