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城区明挖地铁基坑微振控制爆破技术
2015-12-28李子华胡云峰刘光铭薛里刘世波
李子华,胡云峰,刘光铭,薛里,刘世波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100081)
繁华城区明挖地铁基坑微振控制爆破技术
李子华1,胡云峰1,刘光铭1,薛里2,刘世波2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100081)
深圳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一区间工点为基坑明挖段,周边环境复杂,次高压燃气管道距基坑边最近距离只有12 m,要求爆破振速不大于2 cm/s,施工难度极大。为满足安全和工期要求,采用了电子雷管微振动控制爆破技术,通过调整起爆时差,使得振动波形发生错相叠加,达到减振目的。通过爆破试验获得了有效降振的最佳延时时差以及振动衰减规律,总结出了微振动控制爆破施工工艺,完善了最终的爆破方案,并在施工中得到成功应用,保证了该工程的安全高效完成。
微振动 控制爆破 地铁基坑 电子雷管 干扰降振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一工点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站至桥头站之间宝安大道下,基坑深17 m,开挖方量约80 000 m3,设计采用明挖法。周边环境非常复杂,施工场地两侧有许多厂房、办公楼及给水、电信、电力、燃气等管线。其中DN500次高压(1.6 MPa)燃气管道距基坑边最近距离只有12 m,埋深约1.86~2.39 m,要求振速控制在2 cm/s以内,是施工控制重点。该工程开挖方量大、工期紧,对爆破振动控制要求非常严格,采用常规的开挖方式已无法满足工程进度和振动控制的需要。
现有理论认为,可通过设置合理微差间隔时间利用爆破地震波干扰达到减震目的。廖先葵等[1-2]在矿山大规模爆破中,采用对称分区,合理设置微差间隔时间方法,实现了爆破地震波干扰减震的目的。郭学彬等[3-4]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微差爆破干扰减震存在的条件。但是对一般岩土爆破工程,由于起爆器材的限制,实际工程中干扰减震并不容易实现。
电子雷管制造技术日趋成熟,由于其延时精度高和段别设置不受限制,使控制振动相位成为可能。它的出现可称为工程爆破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国产电子雷管的起爆延时精度已经达到1 ms,并已在国内矿山深孔爆破工程中大量应用,起到了理想的减振效果,但在城区内复杂环境下大规模应用还较少见。虽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其应用过于依赖工程经验,尚未形成完备的设计理论和实用的施工技术[5-9]。
为确保本工程周边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决定采用电子数码雷管微振动爆破技术,但由于该技术目前尚无完善的设计理论,因此需先进行爆破试验,确定设计参数。
1 爆破试验
1.1 试验的目的
电子雷管的最大优势就是延时时差可调、延时精度高。该特点使得应用波形叠加干扰降振技术成为现实,可最大化地降低爆破振动。该技术关键是确定合理延时时差,保证波形能发生错相叠加,达到减振目的。试爆目的:①确定最佳延时时差;②确定该地质条件下的振动衰减规律,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③总结电子雷管在该类工程施工应用的工法,为后期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2 电子雷管及起爆系统
通过调研和专家推荐,本工程选用隆芯1号数码电子雷管,具有高安全、高精度、宽延期范围、在线可编程的特点。铱钵起爆系统是隆芯1号数码电子雷管的专用起爆系统,主要由隆芯1号数码电子雷管、铱钵表和铱钵起爆器三部分组成,可实现隆芯1号数码电子雷管上线注册、在线检测、延期编辑以及组网通信等功能。该电子雷管和电爆网路的优点:①在环境中有外电存在的情况下,因为电子雷管的抗交直流、抗射频、抗静电、抗杂散电流性能,不存在早爆、误爆的危险;②由于电子雷管不受段位影响,在大规模爆破工程中,不存在重段现象,能实现微差逐孔起爆从而有效降低单响起爆药量,且网路设计简单易行;③由于所有的雷管是以并联的方式连接的,电子雷管施工不存在支路电阻不匹配问题;④爆破网路及雷管具可检查性。当起爆网路连接好之后,所有的施工人员撤离到安全距离以外,通过专用设备可对爆破网路连接的可靠性进行“一键检测”,对连接不可靠的雷管进行准确定位,既安全又高效。
由于数码电子雷管的高精度(0~100 ms,偏差<1 ms;101~16 000 ms,偏差<1%),可以取得传统雷管所无法比拟的效果。首先,通过微差爆破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干扰降振;其次,良好的同步性保证了光爆和预裂效果;第三,通过逐孔起爆的方法可增加单次起爆药量,提高单次起爆规模;第四,通过在线设置微差时间,充分利用岩石爆炸产生的应力,改善破碎效果。
1.3 试爆方案
延时时差和地质条件、地形条件、爆破方式、装药结构等有关,为了确定适合本工程的最佳延时时间。设计了单孔和群孔共9个试验组,群孔爆破试验采用8~20 ms的延时间隔。通过对爆破振动波形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适合本工程的延期时差。
第1组试验有16个孔,孔深3.2 m,孔间距为1.6 m×1.7 m,每孔的药量为3 kg。第1个孔单独响,响完280 ms后,其余的孔以17 ms间隔逐孔起爆,起爆顺序及延时时间见图1。通过这组试验可以得到单孔的振动波形参数和群孔延时17 ms的振动情况。
另外8组试验为不同延时间隔的爆破试验,延时设置情况见表1。前5组有4排孔,分2个延时时差,第6组有3排孔,分别设置了3种不同的延时时差,最后2组分别试验了不同孔间和排间的延时时差。试验中各孔的装药量均与第1组相同。
1.4 测试方案
测试采用TC-4850爆破测振仪和三向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爆区一侧,共布设5个测点,距爆区分别为10,21,35,49和87 m,其中4号测点布设在次高压燃气管上方,通过多次测试结果分析得到最佳延时时差,并回归得到振动衰减规律。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图1 起爆顺序及延时时间设计
表1 爆破试验延时设置情况
图2 测点布置示意(单位:m)
1.5 测试结果
第1组试验,爆后最远的5号测点未触发,其余均采集到振动波形。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单孔爆破的主振周期为20~35 ms。根据现有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波形叠加减振的效果,孔间延时为10~17 ms较为合理。另从Z轴的振动波形看,群孔爆破的振速值明显小于单孔,说明群孔爆破发生了波形叠加,振速降低。
其余各组爆破试验振动检测结果见表2。
1.6 测试结果分析
与普通非电导爆管雷管的振动波形相比,电子雷管爆破振动能量分布均匀,主振频率高于普通雷管的爆破振动频率,降振效果显著。
通过一系列试验发现,在单响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当孔间延时为17 ms时,振速最小。从第2组试验检测波形也可以看出,延时间隔时差为17 ms时,振速值明显<9 ms。通过追加几次试验,结果相同。
通过后面几组试验发现,在该地质条件下,采用17 ms的延时间隔时差,可以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振动值最小,在后期的爆破施工中统一采用延时间隔时差17 ms的逐孔起爆形式。
将前5次的试验爆破振动测试结果进行处理,按萨道夫斯基公式进行回归,结果如图3所示。
表2 爆破试验振动检测结果
图3 振动测试数据回归曲线
从图3可知该地域的振动衰减公式为
式中:v为振动速度,Q为爆破装药量,R为测点距爆破中心的距离。
在后期的爆破设计中,可以按照该公式初步计算,保证振动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可根据测试量的增加,测试点数的增加,逐步修正该公式,以指导后期施工设计。
2 爆破方案
2.1 爆破参数
为满足粒径要求,降低大块率,并使得爆破、挖装、运输效率最优,同时满足振动控制要求,主爆破区域钻孔直径不宜过大。根据工程经验,本工程浅孔爆破钻孔直径取76 mm。爆破参数按以下各式计算:最小抵抗线W=(25~45)d;钻孔超深h=(0.25~0.35)× W;炮孔深度L=H+h,H为台阶高度;堵塞长度l'= (0.8~1.5)W;装药长度l=L~l';孔间距a=(1.0~1.5)W;排间距b=(0.8~1.0)W;单孔药量Q=qabH或Q=qWaH。
由于爆破区域内多为泥岩、砂岩,应针对不同的岩石类型,选用不同的炸药单耗。据以往工程经验,炸药单耗应在0.35~0.40 kg/m3。由此得出不同台阶深度的装药参数,见表3。
表3 d=76 mm浅孔台阶控制爆破参数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基坑主爆区每次爆破布孔不超过6排。采用梅花形或长方形布孔,堵塞长度2.5 m。
各雷管脚线并联接入起爆主线上,逐孔起爆,延时时差为17 ms。
2.2 施工工艺
电子雷管为近些年出现的新型起爆器材,目前尚未大面积推广使用,且施工工艺根据工程特点有所不同。通过多次试爆,建立了适合本工程特点的电子雷管施工工法,具体施工顺序为:清理工作面→布孔→钻孔→验孔→电子雷管检测→装药→电子雷管注册、标号(再次检测)→堵孔→连网→网络快速检测→压沙包→盖钢板→压沙包→设置起爆时差→完全检测→起爆→爆后检查→撤除防护。
首次电子雷管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剔除有质量问题的电子雷管,第2次检测的目的是进行注册,要按着预先设定的起爆顺序进行注册,每注册1发,在雷管接头上用油笔标出顺序号。注册完成后,确定雷管没问题,再进行堵孔。设置起爆时差时依波表要与网络断开。根据脚线编号,以并联的方式,将各炮孔的脚线通过起爆线连为一体,然后起爆线与起爆器连接。网络连接及检查完毕后,段位较少时,可通过起爆器设置各区域、各段位的起爆延时时间;段位多时,通过便携式电脑设置各段位之间起爆延时时间。设置延时时差依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延时间隔时差。安全警戒后,通过输入密码激活起爆器,开始爆破。等人员全部撤离爆区后,再进行网络完全检测,完全检测通过后,进入警戒和起爆流程。
2.3 安全措施
施工中采用有效封堵、平面和立面防护的综合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爆破飞石。为了提高封堵质量,保证不冲孔,采用水拌合沙作为封堵材料,将沙缓慢倒入孔内,边填塞边用炮棍捣实。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良好填塞效果。另外,即便是冲孔,细沙也不会对周边建筑设施产生危害。平面防护采用的是沙包加钢板的形式,先在孔口压一个沙包,再在爆区上覆盖一层钢板,孔口压一沙包,之后在上面覆盖一层2 mm厚钢板,钢板搭接10 cm,并用铁丝绑扎成整体。之后再在钢板上满压一层沙包。
3 结语
2013年7月首次采用本文工法进行了试验爆破,之后进行了数十次爆破,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保证了周边建筑设施的安全,满足了工程进度要求。爆区西侧的次高压燃气管要求振速<2 cm/s。从第三方监测的结果来看,实际爆破中该处的振速最大值为1.4 cm/s,大部分<1.0 cm/s,未超出控制标准,振动控制效果明显。上述爆破监测数据表明爆破设计方案是成功的,爆破振动不会对周边建筑设施造成危害,也不会影响次高压燃气管的安全运营。
[1]廖先葵.深孔爆破大规模干扰减震机理及其应用[J].爆破,1993(4):1-6.
[2]陈寿如,李雁翎,谢圣权.露天采场台阶干扰降震爆破技术试验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 (2):10-13.
[3]郭学彬,张继春,刘泉.微差爆破的波形叠加作用分析[J].爆破,2006,23(2):4-8.
[4]甄育才,朱传云.中远区微差爆破振动叠加效应影响因素分析[J].爆破,2005,22(2):11-16.
[5]邢光武,郑炳旭,魏晓林.延时起爆干扰减震爆破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29(4):95-97.
[6]魏小林,郑炳旭.干扰减震控制分析与应用实例[J].工程爆破,2009,15(2):1-6.
[7]田振农,孟祥栋,王国欣.城区隧道电子雷管起爆错相减震机理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2,31(21):108-111.
[8]陈继强,刘为洲.多孔爆破振动强度的单孔波形叠加计算[J].金属矿山,2000(8):23-25.
[9]张光雄,杨军,卢红卫.毫秒延时爆破干扰降振作用研究[J].工程爆破,2009,15(3):17-21.
(责任审编李付军)
U455.6
A
10.3969/j.issn.1003-1995.2015.04.24
1003-1995(2015)04-0089-04
2014-07-20;
2014-09-10
李子华(1983—),男,内蒙古卓资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