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哲学视角的中国式管理研究
2015-12-28刘悦男罗正媛
刘悦男,罗正媛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 150060)
瑞士经济学家肯德讲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19世纪是工业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人史册”。当20世纪悄然逝去,管理哲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有学者甚至断言:管理哲学的崛起,把管理从“科学”引向了“哲学”。尽管这一论断还有待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管理哲学在今日的兴盛,绝非人为操作的学术泡沫,是有其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根源的。
一、哲学与管理学融合的必然性
从现代管理思想的历史来看,管理学的研究就一直处于一种发散式的发展状态: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解释。在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现代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仍显得杂乱无章。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学者孔茨对“现代管理学丛林”先后进行的两次综合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与组合,而非建立于坚实哲学基础上的统一与整合。这种哲学基础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作为一种世界观,它首先构成了知识的基础,并为各门具体科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和思维方法。毕竟,管理学虽然主要是一门经验科学,但它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属于超越经验的哲学研究对象。因此,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二、管理学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哲学性的统一
人们对管理哲学的认识,虽然充满了意见纷争,但也达成了部分共识,即管理哲学处于管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属于一种部门哲学。当然,这种交叉不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简单叠加,也并非简单地将哲学推演到管理学之中的结果,因为哲学本来就是管理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那种将管理学定位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做法,正好忽略了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哲学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深深渗透在一切具体科学之中,它们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知识总体。而在这一知识总体中,哲学处于深层地位,它所关注的是各种知识领域中的深层理念,如各种具体学科研究的前提假设、基本原则、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等。对于管理研究而言,它既可以是一门科学,又可以是一门哲学,而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就会形成所谓的管理艺术。因此,从更全面的意义上讲,管理应该是科学、哲学和艺术的“三位一体”。
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构建
纵观管理科学发展史,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中国式管理该何去何从?是实现管理的跨越,还是跟随西方的发展,还是创造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管理模式。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创新、文化、可持续”三者的统一,其中,创新是驱动、文化是内核、可持续是目的。
图1 中国式管理模式驱动图
(一)创新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驱动力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由于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常常造成两方面的不好影响:一是由于西方管理多重管理技艺而不重管理哲学,把管理简单化、定量化、制度化、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二是由于我国在建立管理学学科的初期,其内容大多是照搬西方而来,因为其构建都是属于西方管理学的内容,案例上也更多引用西方的案例,对中国的管理学思想忽略非常严重,一旦单纯的将这些西方知识用于东方社会的管理实践,就会出现不小的问题。
因此,走“综合创新”的管理科学之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模式,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找寻东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创新是管理过程和一切经营活动的最根本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口,循规蹈矩的习惯和势力就不能够被打破。
1.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的压力有多方面,有来自竞争对手、有来自顾客的需求、有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有来自企业自发的需求,任何被动的创新,都不足以引领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只有来自企业自身的、自发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创新,向前发展才能够真正的产生巨大的乘法和示范效应。
2.创新的内容。创新的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3.创新的流程。创新的内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但是从流程上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流程:思想上产生冲突、制度是实现突破、方法上产生替代,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创新的流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认识到认知,从认知到创新的过程,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不满或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使认识上与原有管理理论思想的冲突;第二阶段是因为认识到企业现有管理手段、方法的落后,而对新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主动去认知,有借鉴和学习的意愿;第三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将企业之中不满的因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成功的创新案例组合到一起,加以总结、提炼、加工,在重复、渐进的不断尝试中寻求一个最佳创新方案;第四阶段是创新后的管理体系要得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一致认可,包括对创新内容的适应过程;创新过程中消极因素的规避问题;创新收益的评价等各方面有利,不利因素的综合分析、认可过程。
管理创新的最初阶段首先要得到组织内部的一致认可,这是管理创新得以执行的基本前提,创新的管理需要拥护者,并且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成果来证明创新的有效性。即使有些创新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有理论认证的创新也能增加创新者和支持者的信心。
(二)文化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内核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才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开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对企业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尽管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企业文化理论认识加深,企业文化的研究也从定性研究到重视定量研究,从多个角度建立了企业文化及其测评的模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企业文化基础理论和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几乎都是舶来品,还没形成适合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企业文化理论及基础模型。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先比也有很大差距,除了少数企业文化己经到了深化提高阶段外,大多数企业文化仍处于基本形成和探索时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认识不足;2.企业文化功利性太强;3.将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娱活动等;4.企业文化建设模仿性严重,缺乏企业个性与创新;5.企业文化与经营实际言行不一。究其原因,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1.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经济职能也有待转变,使得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对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形成制约;2.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不够透彻。部分企业经营者都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将企业文化片面的当做是思想政治建设、文娱活动或是制度建设;3.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人情关系等思想在企业中盛行,使得企业规章制度的力量得不到发挥,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4.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够,缺乏对企业经营的正确认识。我国大部分经营者都是在被生活逼迫无路可走之下选择经商的,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企业仅是他们获取财富的工具,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缺乏对企业经营本质和目的的正确认识。企业经营获取利润是没有错的,但是企业经营获利的本质、目的、正确手段应该是什么?我国大部分经营者都没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在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么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要么就是空谈美好的文化理念而无法将其付诸于实践。甚至有少部分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只要搞好产品、制定好制度及目标、计划等能获取利润就可以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没太大关联,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顺应潮流,给企业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
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虽然是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国外成熟、优秀的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相比较,我国企业经营者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不明显。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优秀的管理哲学以及将正确的管理哲学转化为企业文化的能力,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的本质、目的、理念、方法等认识不够全面、透彻,提炼不出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又能符合企业实际,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得不到企业内部成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认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出现各种问题,最终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对企业经营实际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现代企业处于复杂、变换的环境中经营,需要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而且从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来看,知识的作用越加明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注重社会责任、创新和诚信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管理哲学为指导,是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的缺失将成为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从管理哲学这一视角来研究企业文化,并对通过稻盛和夫优秀的管理哲学及其在企业文化中作用的案列研究,分析我国企业文化问题的原因,探讨培育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有效建设我国企业文化的途径。
(三)可持续实施目的
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又必须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尽可能多地吸收先进的、代表前沿动向的管理理念、手段与方法。在理念上应当保持以代表时代发展和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础,在手段与方法上应当吸取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比如创新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组织学习及社会学习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念、跨文化管理理念、虚拟企业、动态联盟、企业再造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贯通运用能大大提高管理操作模式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使其具有较长的寿命周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经济初见端晚,尽管我国仍处在体制转型和多种经济混合的状态下,但世界经济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各经济社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意到由知识推进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传统经济资源的稀缺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知识与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工具。
2.学习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组织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竞争,相互间的合作乃至双赢已成为社会愿意接受的观念。获取成功越来越强调组织与集体的作用,团队精神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为此,组织必须有能力吸取外界的长处而不断地改善自身,通过组织使命来体现并建立组织与团队的共同愿望。学习型组织是由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要达到学习型组织需要有这几方面的扎实基础:系统思维、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和团队学习。未来的企业应加强考虑企业的学习能力,以便组织具有来自自身的再造能力,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与经营特色。
[1]尹毅夫.中国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尹卫东.哲学视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变[D].苏州大学,2002.
[4]王 峰.管理哲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