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剧小品幽默的语言学阐释

2015-12-27

华中学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品语料喜剧

宋 扬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喜剧小品幽默的语言学阐释

宋 扬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基于喜剧小品幽默分析的基本框架,利用动态视频语料库,从三个宏观维度对喜剧小品展开了幽默文本分析。结果表明:(1)语境层面上,喜剧小品的主题影响意识形态出现频次,后者与收视率存在负相关;主题乖讹、情节反转是小品最重要的体裁变量。(2)内容层面上,喜剧小品的幽默符号类型有四种,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方式影响幽默效果的表达。 (3)表达层面上,优秀喜剧小品的幽默构成相对均衡,而普通喜剧小品更倾向于使用幽默刺激度较低的言语创造型幽默。二者的数据差异表现在:笑频、语言b幽默数量、“语言b+视觉”幽默数量、幽默类型分布四个方面。

喜剧小品 幽默 语言学 理论框架

一、引言

喜剧小品是“艺术家以原来的喜剧教学小品和曲艺小段为基础,融汇了话剧、哑剧、戏曲、曲艺、影视、音乐、舞蹈、杂技、体育表演、时装表演、动画等多种艺术的形式和技法”[1]。自20世纪80年代小品确立了春晚舞台地位以来,国内小品领域的研究渐成气候,产生了如谢旭慧、杨汝福、陈孝英等专事小品艺术研究的专家,研究视角触及了文化学、美学、喜剧创作、语言学等领域。

我国小品的幽默研究从90年代发展至今,呈现出两条不同路径;修辞学传统以及当代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的幽默发生学、阐释学。后者的研究内容是小品幽默,即在舞台上以日常对话形式展开的、时长有限的、以引发幽默笑果为目的视觉、听觉的综合幽默符号表演,以及它在生成、释义、理解过程中牵涉的与语言学相关的所有内容。该领域已成为近年来小品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鉴于学界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小品幽默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基于自建的喜剧小品小型动态视频语料库,探讨在此框架下,小品幽默的原型范式及幽默实践,旨在为小品幽默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国内传统的以修辞学、语义语用学分析为主的研究视角得以拓展深化。

二、喜剧小品幽默分析的基本框架

Halliday(1994)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2]。这个层次是由语音音系学体现的表达层、词汇语法体现的内容层以及人际语篇体现的语境层,各层次间是“体现”的关系,即“语境”的选择体现于对“内容”和“表达”的选择。小品幽默的言语交际过程实际上也是各符号在三个层面上由编码到生成再到表达的过程:具体语境中幽默意义和话语结构体现于内容层的各符号模态资源,后者又体现于表达层以音频和视频为主的符号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框架以语境层为基点从上往下看,是各种模态构成的符号系统在语境中通过协同和整合创建幽默意义,不同的贡献以一个整体的形式交汇在一起;以表达层为基点由下往上看,各符号系统泾渭分明,各有独特的表性形式和运行规律;而从内容层看,不同模态在特定语境中通过特定的运作规律和协调方式制造幽默意义[3]。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小品幽默分析的基础理论框架:

图1 喜剧小品幽默分析基础理论框架

该框架分为语境层、内容层及表达层三个基本维度:(1)语境层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或非语言符号都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而意识形态的高下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决定性因素,成功遵循了幽默生成机制并对各符号进行最佳编码的小品有可能由于其意识形态上的低俗化而遭到鄙弃;体裁是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体裁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意识形态和内容表达的需要,因此,体裁的恰当与否对幽默交际过程有明显的抑制或提升作用;情景语境[4]属于客观语境或言伴语境,是交际过程中涉及的具体特定场合,情景语境是否切合幽默主题的展现和特定社会习俗下观众的认知习惯影响观众对幽默言语的最终释义。(2)内容层研究的是各符号模态运作的规律性特征。这一层面的下位分类特指语言符号在加工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以内容为导向(content-oriented)的幽默资源指经由深层参数加工的言语表达的幽默(语言b)。以工具为导向(tool-oriented)的幽默资源指主要在叙述策略中由修辞手段加工的言语创造的幽默(语言a)。后者由于汉语幽默的特殊规律所引起的幽默高相似度,幽默刺激的“新奇反应”(修辞格)被频繁使用,降低了其刺激性。因此,语言b的幽默刺激强度高于语言a。(3)表达层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指向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表达和选择为内容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层面上,就要传递的内容或意义来说,哪种模态协作方式最好,哪类组合形式在塑造所传播信息时最符合受众的兴趣,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内容导向、工具导向、形式、关系六个要素属于二级维度,二级维度下各有若干“自由变体”构成的三级维度。如果说语言的使用就是一组组的意义选择,成功的交际过程取决于在各层面上对不同自由变体的成功选择,那么具体到小品的幽默分析,就是如何通过对三级维度上各个自由变体的最佳选择和协调配置完成幽默意义的生成表达。

三、语料来源及语料分析

(一)语料来源

自建两个小型动态视频语篇语料库,其中语料库A选择1998年—2014年间收视率最高的春晚小品17部,时长共计283.99分钟,对比资料库B同样选择1998年—2014年春晚小品17部,每年1部随机选择,时长共计213.81分钟。

我们根据小品幽默分析的基本框架,对语料库中的视频和音频资源进行转录和切分,切分以一个可感知的前景听觉笑点“SIR”[5]过程为最小单位,研究方法上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着重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符号学意义上小品的幽默类型如何;(2)小品幽默文本的多模态构成意义及语言学范式为何;(3)优秀小品与普通小品的模态构成区别。

(二)语料分析

1.喜剧小品的语境层分析

(1)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征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6]小品由于自身的艺术传播特性,可通过对语法词汇系统的整合和对及物系统、语气、情态、转换、词语选择等语言单位的操作,渗透和传播意识形态。

我们对小品意识形态的分析采用定性的方法,根据作品出现的意识形态类型划分类别,对作品的态度系统采取二元对立,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来肯定“自我”的正向积极行为以及对“他我”的负向消极评价。数据分析以统计承载意识形态语句出现的频次和字频率为主,数据结论如下:

表1 喜剧小品意识形态类型、频次及主要表现手段

小品涉及的意识形态类型共有六类。出现频率最高的为积极态度的民族主义及伦理道德意识。伦理道德和弱势群体意识是消极态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识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异性间暧昧关系的情节和语言设置,后者多为模仿残疾患者的肢体动作和戏谑性称呼的人物外号。民族主义意识尽管在整个语料库中仅出现了8次,但在时长上要多于其他意识形态类型,表现手段均为剧中人物通过直接陈述正面歌颂国家成就和民族精神。

小品承载意识形态语言的平均字频比为0.054%,其中,消极意识形态出现频次最高的小品为《捐助》、《同桌的你》,积极意识形态出现频次最高的小品为《昨天 今天 明天》,最少涉及意识形态的小品为“忽悠三部曲”。联系CSM的收视率调查可以看出,主题内容、意识形态频次以及收视率存在一定关联。意识形态出现频次高的小品在主题上多以正面颂扬为主,如《火炬手》、《送水工》等,这类作品的平均收视率为21%至26%;意识形态出现频率中等的小品以中性客观的立场出现,如《心病》、《钟点工》,收视率在27%至33%之间;揭示各种社会负面现象的主题中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娱乐性较强,收视率最高,平均在33%以上。

(2)体裁

小品的戏剧性要求其文本结构“场面和场面之间,情节和情节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有循序渐进的程序关系”[8],而严格的时间性限制小品须在10—20分钟内表达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这使得小品需选择最短小的体裁类型以便在规定的框架内传递意图。对小品语篇的组织模式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小品常见的体裁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以及“目标—达成”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也是单位结构最简短的体裁组织类型。

根据Hasan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一个GSP[9]需包括必须出现的成分、可能出现的成分以及所有成分必须和可能的顺序。对样本语料逐一分析后,我们归纳出小品的体裁结构为:

场景^主题(〈乖讹〉)^反应^[消极评价〈情节反转〉]^结果(〈情节反转〉)

“()”表可选成分;“^”表后接;“〈〉”表其中成分可包含在其他成分中间;“[]”表其中成分可变换位置。

已知幽默的核心在于“乖讹”的创建和消解,而乖讹可以表现在语言、逻辑、情境等不同层面上。在宏观主题中设置不协调和矛盾,使角色陷入两难而采取一定的策略来维持关系或解决问题,寓可笑性和滑稽性于其中,是小品惯用的策略之一。主题乖讹和情节反转的可选择性决定了不同题材的小品可根据自身需要对GSP中的成分进行选择和排序,形成不同的语类变体。对样本语料的分析表明,小品的体裁特点鲜明。以优秀小品为例,17部小品对三种体裁模式均有涉及。其中,有4部小品采用了语类变体,《火炬手》、《说事儿》是一种语类模式中嵌有另一模式;《策划》、《同桌的你》是不同模式先后承接。35%的小品在主题部分设置了矛盾情境,情节反转设置平均达到了1.14个。可见,多样的体裁模式,灵活的语类变体以及主题乖讹、情节反转等手段的频繁运用是小品最主要的体裁特点。

2.喜剧小品的内容层分析

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前者是对场景的理解而产生的视觉幽默,后者可进一步分为言语表达的幽默(语言b)和言语创造的幽默(语言a)。在此分类基础上,小品幽默的模态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单模态幽默和多模态幽默。其中,单模态幽默又分为单声觉幽默和单视觉幽默;多模态幽默分为“语言a+视觉”幽默、“语言b+视觉”幽默两类。

(1)单声觉幽默

单声觉幽默指的是由语言或音乐符号负责设置脚本对立和幽默生成,图像仅通过提供背景信息起辅意作用的幽默类型。两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为强化关系。(例句后标注为六级幽默知识资源[10]的缩写形式,SO脚本对立;LM逻辑机制;SI语境;TA对象;NS叙述策略;LA语言)

①送水工:听你妈说你搁哪研究爹呢?

儿子:不是,没有,研究木乃伊。

送水工:哦,研究姨呢?

儿子:不是姨,是古尸。

标注:{SO〈正常vs.非正常(木乃伊/木乃姨)(古尸/古诗)〉LM〈谐音〉SI〈前后情境〉TA〈送水工〉NS〈飞白〉}

例1使用了飞白修辞格,将送水工错误地理解“木乃伊”和“古尸”的情况真实记录下来,创造出幽默效果的同时,也表现出送水工有限的文化水平。口头幽默常利用同音异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等形式打破常规的词语意义创建幽默效果。幽默加工主要发生在NS层面对词、句的重新排列解释,属于言语创造的幽默,而图像呈现的情景体现在SI层面,提供了话语发生的场合、背景和说话人的基本信息。

(2)单视觉幽默

单视觉幽默指的是主要由视觉,如动作、表情、人物整体造型设置脚本对立,语言从旁起补充强化作用的幽默类型。如:

②(……中央台《小崔说事儿》演播现场)

(……白云和黑土登场)

标注:{SO〈合理vs.不合理(黑土的农民本色/白云的虚荣)〉LM〈并置〉SI〈受访者进入演播厅准备谈话节目开场〉TA〈白云〉}

例2的幽默是通过视觉图像白云身穿皮草,眼戴墨镜与黑土身穿军大衣,头戴解放帽,低头吃盒饭的并置对比呈现的。前提预设观众知道白云是非常朴实的农村老太太,由于参加实话实说节目变火,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的这身不合理的装束和颐指气使的表情动作与原有的预设产生冲突,引发不和谐的幽默效果,也预示了白云变火后心理状态的变化。在表演者开口前,一个完整的制笑过程已经形成,这里的幽默完全是通过视觉图像本身呈现的,随后的言语信息确认并强化了这种差距。

(3)多模态“语言a+视觉”幽默

多模态幽默的构成符号主要是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其中听觉符号主要由言语模态承担,而视觉符号由肢体动作、人物表情等综合构建情景幽默。两种符号模态通过并列对比视觉和听觉因素生成幽默,缺一不可,共同传递幽默的整体意义,属非强化关系。

③爷爷:那咋还这个打扮呢,还穿个裙子呢?

小沈阳:这是按我们苏格兰风格来包装的。再说也不是裙子啊,这不七分裤吗,没看,还有腿儿的嘛。(展示裙裤,图像显示裤子穿到同一条腿上)

小沈阳:妈呀,着急穿跑偏了。

标注:{SO〈正常vs.非正常(裙裤/裙裤穿成裙子)(穿错了/穿跑偏了)〉LM〈类比/并置〉SI〈前后情境〉TA〈小沈阳〉NS〈移用〉}

例3的幽默源来自视觉模态和听觉语言模态的叠加,两个模态均采用了正常和非正常脚本。正常情况下的裙裤外形像裙子,但还是裤子的穿法,小沈阳通过动作展示表明他把裤子穿成了裙子,时间上两个脚本的前后并置使观众诧异的同时感到好笑。言语幽默使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跑偏原指汽车在原有的道路上发生偏移,这里临时改变了该词的常用句法环境,将其移用到穿错裤子上面,超常的搭配新奇有趣,产生了喜感,而正是类比逻辑机制的使用,才发现了穿错裤子和车歪道两者在性质上的共性。

(4)多模态“语言b+视觉”幽默

此种幽默类型与前者的区别在于使用的语言模式属于言语表达的幽默,不和谐的主要来源为脚本的对立,在叙述策略上没有对语言单位进行特殊效果处理。

④大忽悠:卖裤子的告诉你你还卖裤子么,谁像我心眼这么好哇?这样吧,我给你调调。信不信,你的腿随着我的手往高抬,能抬多高抬多高,往下使劲落,好不好?信不信?腿指定有病,右腿短!来,起来!(范伟配合做动作)

大忽悠:停!麻没?

厨师:麻了。

妻子:哎,他咋麻了呢?

大忽悠:你跺,你也麻!

标注:{SO〈正常vs.非正常(正常动作/夸张动作)〉〈合理vs.不合理(腿麻有病/腿麻无病)〉LM〈夸张/类比〉SI〈前后情境〉}

例4的视觉幽默来自厨师在大忽悠指示下夸张滑稽的跺脚动作,这里的脚本对立是正常的肢体行为和夸张行为的对比,运用了夸张的逻辑机制。语言幽默来自妙语“你跺,你也麻”,妻子的问句“他咋麻了呢?”隐含的逻辑推理是他确实腿有毛病,通过大忽悠“调调”发现了病灶,所以麻了。大忽悠将妻子和厨师进行类比,暗示任何人用力跺脚都会麻,厨师的腿没有毛病,否定了妻子的预设,推翻了妻子和观众的假设,造成脚本翻转。视觉和言语幽默交加,大忽悠的狡黠和厨师的憨直得以充分表现,笑果丛生。

多模态幽默中,视觉和听觉的互补性互动会引发多重的脚本对立和逻辑机制,这导致了复杂且多层级的幽默组成,而模态的组合形式影响彼此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在时间轴上的排列方式。单模态幽默中两种符号是强化关系,符号总是共时呈现或视觉符号单独出现,而多模态中视觉或听觉上的笑点在时间轴上是先后排列的,完整的制笑过程依赖前后符号的多种形式的协作关系,并且结构中不总是仅有一个脚本对立,单独取消任一符号,都无法完成幽默内容的构建。

3.喜剧小品的表达层分析

表达层是通过表演所实现的幽默内容外化,形式表现为可接收的听觉和视觉符号。其中,动作表情是视觉符号的中心要素,而言语对话是听觉符号的中心要素。两者是典型的互补关系,根据各自在内容层面所起的作用程度,可区分为单模态幽默和多模态幽默两种基本的幽默模态类型。我们对语料库中的视频语料进行了标注和转录,导入了小品的幽默模态类型和各层符号类型,数据收集如下:

表2 喜剧小品幽默模态类型构成及比例

由表可知,优秀小品的平均时长为16.92分钟,每22.65秒出现一个笑点,一个小品的平均笑点为46个。对比语料中普通小品的平均时长为14.65分钟,每33.64秒出现一个笑点,平均笑点数量为27个。

优秀小品的幽默构成当中,单模态幽默占幽默总量的86.3%,多模态幽默占总量的13.7%。其中,单声觉模态中言语创造的幽默比言语表达的幽默多8.4%,但在多模态中,言语创造的幽默和视觉幽默的组配能力要远远低于言语表达的幽默和视觉幽默,两者的差距为11.7%。幽默模态构成类型由多到少的序列统为:

语a>语b>“语言b+视觉”幽默>视觉幽默>“语a+视觉”幽默

普通小品与优秀小品的数据差异主要表现在:笑频、“语b”幽默频次、“语言b+视觉”幽默频次、幽默类型分布四方面。后者中的言语幽默兼顾内容与工具导向,而对比语料中的言语幽默主要由工具导向的语言a构成,言语表达的幽默数量仅有13.7%;对比语料中“语言b+视觉”幽默的数量比例明显大于优秀小品,表明对比小品倾向于在制造视觉幽默的同时辅以言语,进行意义扩充,而优秀小品单视觉模态和双模态幽默的分布比例差距不大;从整体的分布比例来看,优秀小品中五种幽默类型的分布更加均衡。

四、结语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建立了一个由语境层、内容层和表达层构成的小品幽默分析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分析小品视频语料,我们发现小品在意识形态、体裁、幽默类型等维度指征上所具备的特有的艺术特征;对内容层进行深入分析得知小品的幽默符号类型有四种,不同的符号协同模式对幽默效度有显著影响;对优秀小品及普通小品两组语料的多模态意义构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语料在笑频、语b幽默数量、“语言b+视觉”幽默数量、幽默类型分布等四方面有显著区别。

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小品正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和困境,我们试图通过语言学视角的幽默理论阐释揭示小品高流行度、强影响力的内部原因,为如何持续提高小品幽默度,提升小品的表演创作提供数据标杆,以实现其在现代传媒经济框架下最大的艺术张力与利润回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研究”【14AZD037】的资助成果。

附表1 自建语料库小品名单

注释:

[1]陈孝英:《喜剧小品20年》,《当代电视》2004年第3期。

[2][英]HallidayMichael,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Arnold,1994, p.35.

[3][瑞典]MatthiessenC.M.I.M,“Ideasandnewdirections”,InHalliday,M.A.K& J.Webster(eds.)ContinuumCompan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London:Continuum, 2009,p.121.

[4]情景语境因带有临时性和难以具体分析衡量的可能性因素,后文具体的语料分析中不做进一步阐释。

[5]SIR是Attardo(1997)建立的笑话理解模型。该模型将笑话的信息传递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分别为setup(准备阶段)—incongruitydiscovery(不和谐凸显阶段)—resolution (解决阶段)。

[6][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1页。

[7]字频比(%)=作品中涉及意识形态字符数/作品总字符数(3948)。

[8]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

[9]GSP为GenericStructurePotential缩写,即为语类结构潜势,指在构建某类型语篇时,必须遵循的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体式或程式。

[10]言语幽默概论(GTVH)认为幽默通过脚本对立、逻辑机制、场景、语境、叙述策略、语言等六级知识资源由上至下线性加工生成,这些工具对于理解语言或非语言模态如何经由不同的参数加工路径,生成不同程度的幽默刺激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小品语料喜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喜剧世界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