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扶贫攻坚实践与思考
2015-12-27四川省巴中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四川省巴中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南江县扶贫攻坚实践与思考
四川省巴中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四川省南江县按照加快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的目标,不断深化“1+6”扶贫开发模式。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巴中市南江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抢抓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巴中加快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不断深化“1+6”扶贫开发模式,积极推动从“大水灌溉”向“精准滴灌”转变,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统筹城乡与扶贫攻坚互促共进的特色路径。
做法及成效高起点通盘谋划扶贫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南江县高起点通盘全面谋划扶贫工作。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重点解决贫困区域发展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同时,针对各乡镇、村社和农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和解决办法。
——精准规划设计,实现“总”与“分”的结合。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实地踏勘,听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编制扶贫规划,杜绝规划与群众需求“两张皮”,做到总规与分项规划有机融合、相互衔接,实现“总”与“分”的结合。统筹编制新居、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推动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精准识别对象,实现“静”与“动”的结合。该县开展民情大调查,采集城乡居民家庭成员、收入现状、生产生活等情况及主要困难和诉求等信息,建立了涵盖全县22.8万家庭信息的民情信息库。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报、群众评议、村委审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公示公告的程序,识别出重大疾病、重度残疾、特别贫困三类特殊困难家庭户。实行动态化管理,做到脱贫“销号”、返贫“复号”,实现“静”与“动”的结合。目前,该县共有三类特殊困难群众10573户,其中重病患者家庭5232户、重度残疾人家庭2701户、特别贫困家庭2640户。
完善扶贫帮扶机制
落实县级领导、县级部门和机关干部的扶贫责任,以副科级实职以上领导为队长、部门和乡镇机关干部为成员,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156个,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的挂包帮扶。县乡两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2128名党员干部对全县所有贫困户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结对帮扶。同时,广泛动员教师、医生、种养大户、本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帮扶。
深化“1+6”扶贫模式
大力推行“1+6”扶贫开发模式,以建设一个服务型基层组织为核心,实施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六大工程,彻底改变过去扶贫手段“一团麻”局面。
——处理好党建与扶贫之间的关系,拧成“一股绳”。东榆镇槐树村党委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等“联动型”管理模式。目前,全县已新设村(社区)党委7个,党总支4个,围绕产业建党支部21个,调整党支部班子64个。
——处理好“六大工程”之间的关系,演好“同台戏”。统筹协调推动“六大工程”,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帮助群众增收。
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引导群众到集镇、园区、产业聚集地建设巴山新居,对全县8.6万户土坯(危旧)房实施新建或改造,建设农村廉租房1000余套,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
实施乡村道路工程,基本实现“县到乡一小时联通,村村通水泥(油)路、全部中心村和多数建制村通客车”的目标。
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南江黄羊、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等特色产业,依托光雾山景区和巴山新居建设成果,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
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扎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实施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完善“1+N”服务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每个新村聚居点落实1-2名公益性岗位,在每个村建1个以上垃圾集中收集点。
——处理好资金项目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做到“长相依”。在积极争取并严格落实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同时,通过组建投融资公司、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在扶贫开发中的撬动作用。
大力推行“1+6”扶贫开发模式,以建设一个服务型基层组织为核心,实施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六大工程。
健全扶贫考核机制
近三年来,南江县共减少贫困人口5.85万,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到9.7万人和17.1%。
——制定量化管理机制。按照百分制,科学设定部门乡镇扶贫工作考核分值,减贫任务、扶贫成效、贫困群众满意度分别占50分、30分、20分,按旬督查、按月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评比。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年初,将年度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分层落实到县级部门、乡镇、村,建立“主要领导揽总、挂联领导包片、职能部门帮村、党员干部联户”的领导机制和“县主管、乡镇主责、驻村干部主帮、村组主抓”的责任落实机制,分村分户制定脱贫摘帽时间表。
思考与启示
——扶贫攻坚必须精准识别分户施策。只有在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帮扶措施,不搞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才能有的放矢、见到实效。
——扶贫攻坚必须坚持群众主体。一方面要切实增强贫困户的致富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激发先富起来的群众帮助和带动贫困群众的热情。
——扶贫攻坚必须加强基层党建。顺应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内在要求,筑牢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其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群多元化共建格局。
——扶贫攻坚必须拓宽资金渠道。积极探索创新,盘活农村资源,完善市场机制,吸纳民间资本,加大金融扶持,充分发挥资金要素对扶贫开发的支撑作用。
——扶贫攻坚必须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培育生态经济,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把考核重点放在解决民生问题、减少贫困人口上。
(调研组成员:毕伟、严洁、杨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