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能锻炼积极性的探讨
2015-12-26孟晓平
孟晓平
摘 要: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能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能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好胜”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用最优化观点统筹多样化的教材组织形式,让体能锻炼融于教材的变化中,引起学生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促进体能发展的练习中,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体能练习;教学方法;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53-02
体能是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辞海》将体能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和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爬越、攀登、悬垂和支撑等。近年来,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呈不断上升趋势,即身高、体重、胸围三个指标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心肺功能、近视率、超重与肥胖这四个方面呈连续下滑趋势,尤其是在耐力、弹跳、爆发力三方面持续下降。此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维度之一的身体健康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这就意味着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学校体育的工作重心需要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因此,进行切实有效地、持久地关于增强小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一、小学生在体能发展中的问题
1.体能锻炼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矛盾
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而且不稳定,对情绪、情感的控制力不够,意志力也比较差,他们需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某一活动。而体能的发展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的,它需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因此体能教学过程活动中,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尽量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能练习的趣味性,从而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当
体能锻炼以身体素质练习类为主,教材相对陈旧,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较为贫乏、单一。这些过于简单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所以很难激发小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能课敷衍了事,消极对待,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不再喜欢上体育课。
体能练习对学生施加了生理负荷的同时还施加了心理负荷,大脑皮层很容易就会产生保护性抑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好胜”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发展体能的目标。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策略
1.情境教学,以情境促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体育活动,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以及运动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具体事物或具体情境所支配,生动形象的情境课堂教学可以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状态。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情境教学中的“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它适用于小学中、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中参与体育学习,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尤其是在简单枯燥的体能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完成体能练习的目标和任务。
例如:在一节心肺耐力训练课上,根据学生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将学生分组后分配到各自的场地上,选一名学生为灰太狼,几名同学则成为喜洋洋、懒洋洋、美洋洋等,限定在场地内进行灰太狼抓羊的追逐跑练习,在这样的追逐练习中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等都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了心肺耐力水平,发展了体能。
2.游戏教学,以游戏促兴趣
游戏法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而进行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它对人数、场地要求不高,而且随意性强,道具不拘形式,游戏规则也比较灵活简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体育教学手段之一。
游戏对小学生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它有一定的情节性、娱乐性和竞争性,有规则的限定,同时常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是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体能锻炼中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锻炼内容“寓练于趣”,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跑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滚雪球”的游戏。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组前方摆好标志物,第一名学生绕标志物跑回后拉住第二名学生手两个人再一起跑,两人回来后再拉上第三名学生的手一起跑,如此类推,直至最后小组的同学一起手拉手一起跑,学生在不断地往返跑过程中不仅使体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用游戏形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锻炼身体的实效。
3.比赛教学,以竞争促进取
比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练习的方法。它具有“竞争”的因素,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娱乐性和竞争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不服输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最大限度地机体能力,进而加强了身体练习对机体所起的作用。
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个性心理特征会得到极大的张扬,学生为取得优异成绩会自主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动作技术,提高体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
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可以采用“推小车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比赛。一个学生用手臂撑住身体,另一个同学抓住同伴的双腿推拉着向前走,学生顺势移动双手,小车就“开”起来了。在“你来推,我来爬”的接力赛中,看看哪两个同学推得快。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进而促进体能的发展。
4.榜样教学,以榜样促提高
榜样法是指以模范行为、英雄事迹以及先进事例等来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的方法。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榜样对其有很大的感召力。革命英雄人物、体育冠军、同年龄的优秀人物、教师本身等的行为事迹都可以作为鼓励、教育学生的典例。
例如:在区运动会100米比赛中,我们学校一名同学在起跑时不小心擦伤了脸和腿,但她仍然快速爬起来坚持跑完全程,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家学习。在体能课上通过榜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克服困难坚持体能练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能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最优化观点统筹多样化的教材组织形式,让体能锻炼融于教材的变化中,引起学生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体能的练习,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登崇.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苏建华.小学体育情境教学法研究[J]. 成功(教育),2010(11).
[4]张志勇,程卫波.当代竞技体育本真价值检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5]乔秀梅.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