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困惑中寻找对策

2015-12-26秦静钊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困惑教学探索对策

秦静钊

【关键词】困惑 对策 大数的认识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23-02

《大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整数的认识的最后内容,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扩充。学生之前学习了万以内数的知识,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的数大小,也掌握了求近似数的方法。《大数的认识》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会读写亿以内及亿以上的大数,进而懂得比较大小、求近似数,会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从教学内容上看,好像在教学时只要把万以内的数(即个级的数)的方法迁移到万级、亿级就可以了,但是从学生反馈的结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中出现了不会读写万级、亿级的数,甚至不会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万以内的数)。为什么简单的知识却那么难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惑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想的本质是抽象、推理、模型,其中抽象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在《大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在脑中建立万级、亿级的数位顺序表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完成建模,就必然要让学生经历抽象、推理的过程。如何处理抽象与表象的关系,即如何在个级与万级之间建立内在联系?还有,课时紧张,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多,哪一个都不可偏废,从而会导致课堂容量太大,一些学生无法消化,特别是“学困生”会出现混淆、错乱的情况,甚至连万以内的读写也荒废了。学生学不到新知识也就罢了,连旧知识也忘了个精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对大数表象的建立,我们应该利用什么素材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应该如何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在读大数时,究竟是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用自己的方法读数,还是直接由教师给出一种简便的分级读数方法?这些矛盾使教师们深感困惑。如果理不清这些困惑,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

二、对策

(一)巧用计数器,沟通新旧知识

在整数认识中,计数器的使用必不可少。计数器的使用,使数形得到了统一,使无形的数字化为有形,使抽象的数字得以呈现,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小学数学名师张齐华在执教《认识整万数》中巧妙地使用了计数器,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张老师先是简单复习了数位和计数单位。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拨数游戏,依次拨出3、30、300和3 000。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地拨数。接着,张老师请学生们拨出30000。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最多只有9颗珠,哪来30颗珠?此时张老师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发现要拨出30颗珠,只要往前一位进三就可以了,之所以拨不出30颗珠,是因为数位不够用。然后,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把两个计数器合起来。数位增加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当学生顺利拨出了30 000后,张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左边这个计数器上的“个”改成“万”,并导出“十万、百万、千万”等计数单位。

张老师利用数位不够用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指出了探究方向,再利用“数位名不符实”让学生生成了万级的各个数位,整个过程自然流畅,设计巧妙,一两拨千斤。如果我们的课堂上也常做这样的活动,又何愁学生不想学,学不会?

(二)重视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用,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大数,重视学生对大数的体验,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还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大数有什么用,多角度、多维度、多元化地感受大数,能体会、应用大数,从而建立数感。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就设计了多个活动,让学生分别从高度、长度等来感受大数,同时还渗透了环保教育。

活动一:从高度上感受大数

请测量一下你的数学课本的厚度,如果将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比珠穆朗玛峰高吗?

活动二:从长度上感受大数

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约为1 200米,他每天都步行上学,请你估算一下: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的总路程大约有多少千米?这个路程相当于从你家到哪个城市的距离?

活动三:从节约环保上感受大数

一个塑料袋丢弃在地上占地面积大约是0.2平方米,那么100万个旅客每人丢一个塑料袋会污染多大的面积?

(三)寓教于乐,在比较探究中突破难点

“0”的读写是大数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0”读写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记忆,通过训练应用也能达成认知目标,但不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新知,以及内化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学困生”来说,容易混乱,倍感学习枯燥乏味。而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如一位教师创设了“拖车游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件出示:一列小火车,有六节车厢,第五节车厢上有一个数字,数字为305 005,让学生探究这个数怎么读。学生懂得万级末尾的“0”不用读,个级中间的“0”要读。

2.小火车向前拖动,数字变成了3 050 050,观察“0”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又该怎么读?学生懂得了第一个“0”在万级中间,要读,个级前面两个“0”只读一个,末尾的“0”不读。

3.小火车又向前移動,数字变成了30 500 500,再观察“0”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又该怎么读?学生得出:万级第一个“0”在中间,要读,第二个“0”在末尾,不读;个级第一个“0”在前面,要读,后两个“0”在末尾,不读。

通过三个数的比较,学生发现“0”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读法,从而归纳出“0”的读法规律:每级中间的“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每级末尾的“0”不读。

当学生归纳出大数中“0”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再进行强化训练,开了一家“数学医院”,让各位“医生们”为大数号脉诊断:

(1)3 006 000读作三百万零六千

(2)202 005 400读作:二亿二百万五千四百

(3)八千零五十万零二百零八写作:8 050 208

(4)七千零三万写作:700 300 000

(5)七百零二万零二十写作:

07 020 020

通过对这些错题的判断、改正,学生丰富了对“0”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了“0”不能多读多写,也不能少读少写,“0”不能写在最高位。

(四)利用分级,降低读写的难度

大数的分级使大数看起来更加清晰,很容易判断出大数的最高位在哪里,有几个数位,应用到读写当中,特别是判断“0”的读写时,很容易判断最高位是不是读写对了,是不是多读写了或少读写了。笔者在开展教学时,要求学生读数、写数时一定要分级,并引导学生利用分级来读数、写数,以及利用分级来检查是否正确。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提醒监督就会使用这种方法,且准确率较高;有的学生课后做家庭作业时却不会使用分级的办法,因而准确率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使用好方法?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方法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的,知识与技能没有经过学生的内化,学生没有体验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达成的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应该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总之,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架起一座桥梁;应当联系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当在课堂中践行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新知”。当然,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如何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猜你喜欢

困惑教学探索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