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
2015-12-26郝智慧
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
郝智慧
(山西省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采用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前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为鼓膜切开术,后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为鼓膜置管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病程≤6个月的患儿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治愈率为55.4%,均小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治愈率为6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程>6个月的患儿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4%,治愈率为9.8%,均小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4%,治愈率为2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远小于观察组(1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置管术与鼓膜切开术相比虽然疗效良好,但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差,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患儿的病史、病情、病程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鼓膜置管术;鼓膜切开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4.21
作为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征主要有听力下降和中耳积液等,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1]。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儿童,以注意力不集中或听话迟钝为主要表现,如果患儿病程较长,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很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且出现不可逆的听力障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我院研究并比较了鼓膜切开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00例,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将其按照随机方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12岁,平均(7.6±3.1)岁;双耳发病33例,单耳发病67例,其中左耳35例,右耳32例,共133耳;病程2~11个月,平均(6.2±2.8)个月。观察组患儿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4~11岁,平均(7.4±3.4)岁;双耳发病35例,单耳发病65例,其中左耳32例,右耳33例,共135耳;病程2~10个月,平均(5.9±2.6)个月。所有患者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耳胀感、耳鸣、耳痛和听力下降等症状,体位变化时症状也随之变化,咽鼓管吹张通气不良,患耳鼓膜活动不良。一些患儿摇头时能听见水声,检查发现鼓膜内陷,颜色发暗或呈琥珀色,鼓膜活动受限,偶尔可见气液平面。患儿的纯音测听结果显示其骨导正常,下降的言语频率气导在35~55dB之间,声导抗图呈B型鼓室导抗图。所有患儿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儿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进行手术之前,在两组患儿的外耳道处滴入75%乙醇进行消毒,在耳内镜下开始手术操作,帮助患儿保持仰卧位,实施全身麻醉,接着分别进行手术。对照组患儿采用的手术方式为鼓膜切开术,主治医师于患儿的鼓膜前下象限底部切开鼓膜,做出切口(呈弧形),切刃深度与鼓膜的倾斜情况相当,避免切刃过深,将积液采用吸引器吸出。完成手术后定期进行咽鼓管吹张,频率为每日1次,需要连续治疗1周。观察组患儿采用的手术方式为鼓膜置管术。主治医师于患儿的鼓膜前下象限将鼓膜切开,做出切口(呈十字形),将鼓室内的分泌物采用吸引管吸除干净,用地塞米松与糜蛋白酶冲洗鼓室,采用鼓膜置管器将骨膜通气管置入鼓膜切口处,吸出其中的积液,留置鼓膜通气管的时间大约为6个月,可观察患儿具体情况的变化,对时间进行调节。完成手术后,两组患儿均采用抗生素进行常规预防感染治疗,给予滴鼻液进行滴鼻治疗以及沐舒坦、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等,术后复查频率为每周1次,由手术医师对患儿的耳内积液情况加以观察和了解,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征、临床症状以及鼓室导抗图分型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掰开感染、鼓膜穿孔不愈和鼓室硬化。分别比较两组中病程不同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2]。
本次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为:患儿经过治疗后,其体征、临床症状与有关检查结果均没有得到改善的为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其体征和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鼓室导抗图变为C型或者恢复至As型的为有效;患儿经过治疗后,其体征和临床症状均完成恢复正常,鼓膜形态无任何异常,鼓室导抗图恢复为A型的为治愈。有效例数与治愈例数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8.0,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其组间比较则分别采用x2与t进行检验。如果P<0.05,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病程不同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在病程不大于6个月的患儿中,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8%,治愈率为55.4%,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治愈率为67.0%,均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程大于6个月的患儿中,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4%,治愈率为9.8%,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4%,治愈率为29.5%,均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中病程不同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耳)
2.2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儿发生感染3耳,鼓室硬化2耳,并发症发生率为3.8%;观察组患儿发生感染7耳,鼓膜穿孔不愈3耳,鼓室硬化7耳,并发症发生率为12.6%,远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耳黏膜分泌障碍与咽鼓管功能缺失是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症状具有特异性,表现为中耳内有非化脓性积液渗出,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通常认为是机体侵入病毒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由于小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受到外界刺激后,中耳黏膜无法有效吸入中耳内排出的气体,无法平衡内外压力,外界压力明显高于中耳内气压。中耳黏膜管壁受到压力影响,其通透性急剧增加,会渗出血清,产生的积液中有大量病菌,耳内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除了会损害听力,引起听力功能障碍外,严重时还会使患儿丧失听力,具有极大的危害性[3]。
临床中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时,若患儿病程在三个月以内,且病情较轻,一般事实保守治疗,避免引起有关的并发症和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若患儿病程大于3个月,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可直接将积液吸出并彻底消毒杀菌,操作方便简单,治疗周期不长,能彻底治疗病变处,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鼓膜置管术通过留置导管将积液逐步排出,通过诸如药物使中耳内外压维持平衡,使咽鼓管功能尽快恢复,治疗过程温和,疗效显著,然而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4-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病程≤6个月的患儿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治愈率为55.4%,均小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治愈率为6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程>6个月的患儿中,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4%,治愈率为9.8%,均小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4%,治愈率为2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远小于观察组(1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刘晖[6]在《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中将88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鼓膜切开术,观察组实施鼓膜置管术。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1.82%)远低于观察组(97.73%),并发症发生率(6.82%)远低于观察组(22.73%),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次研究得到的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说明采用鼓膜切开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优缺点不同,所以在治疗时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患儿的既往病史、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特别是病程在3~6之间的患儿,采用鼓膜切开术不仅疗程短,且操作简单,术后不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1):21-23.
[2]赵斯君,彭湘粤,匡玉婷,等. 不同年龄腭裂患儿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恢复的影响[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3(22):1017-1019.
[3]岳胜清,徐开伦,任贤灵,等.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15(6):605-607.
[4]田磊,陈向军,李国义. 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同时行与不行鼓膜置管对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影响[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415-417.
[5]王新国,肖君,刘昕. 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比较[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6):311-313.
[6]刘晖. 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