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分析X线、CT、MRI诊断骨肉瘤的临床价值

2015-12-26彭俊敏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X线

比较分析X线、CT、MRI诊断骨肉瘤的临床价值

彭俊敏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州424500)

摘要目的: 探讨X线、CT、MRI诊断骨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经X线诊断的40例骨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对其进行诊断,分别行X线、CT、MRI检查,比较分析临床诊断率。结果: 三组在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等比较上,P>0.05,差异不显著;Codman三角、骨膜反应诊断比较上,P<0.05,差异显著。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X线;CT;MRI诊断;骨肉瘤

【中图分类号】R445.3

骨肉瘤亦称为骨生肉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生肉瘤是骨原发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继发性骨肉瘤多由其他骨病或骨肿瘤演化而来[1]。骨肉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发展迅速、转移快、恶化度高的特点,多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膝关节最为常见。当肿瘤发生蔓延,转至骨膜之下,骨膜便被肿瘤经骨面剥离而行成反应性新生骨,呈三角形位于肿瘤和骨干相连接处。临床诊断需与软骨肉瘤和纤维瘤等鉴别开来,容易误诊。因此,对于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X线、CT和MRI诊断资料的对比分析,MRI诊断明显优于X线和CT检查,现将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03月~2015年03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27.97±9.43)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23±1.31)年。分别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对整个研究过程知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整个研究过程。

1.2 临床表现

患者早期均有局部疼痛等症状,开始为间歇性疼痛,逐渐转变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夜间加重,且伴有局部肿胀和活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发生较早且有剧烈疼痛感,常存在局部创伤史[2]。骨端靠近关节处肿瘤较大且硬度不一,局部温度高,有压痛感且伴有静脉扩张等症状。

1.3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美国KODAK DR3000 X射线系统)拍摄病变部位以及临近关节的正侧位片。将患者疼痛部位置于光圈内,调整好机器后,对患者进行正侧位片拍摄;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螺旋CT(Somation Emotion 6),使用多平面重组后进行图像处理和观察;MRI检查:进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T1W1和矢状位和冠状位T2-STIR,扫描层厚轴位8mm、冠状位和矢状位5mm。

1.4 影像学判断

由3位本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对40例患者影像进项独立分析,诊断意见不统一时,共同协商取一致意见。

1.5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录入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时数据录入形式为(±s),完成t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秩和检验,当P<0.05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分析

X线检查中33(82.50%)例与病理诊断相符,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成骨变化、成骨溶骨混合性变化,局部显示为高骨密度、骨密度不均伴周围骨质破坏等。CT检查中35(87.5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骨质被破坏,骨髓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并可见瘤骨呈斑片状改变。MRI检查中39(97.50%)例与病理诊断相符,主要表现为骨髓腔肿瘤组织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合信号。瘤骨和骨膜反应在不同扫描序列下均表现为低信号;肿瘤和软组织周围均存在水肿面积,部分伴中央坏死囊变,增强扫描中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2.2 三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分析

行X线检查的40例患者显示瘤骨32例、软组织肿块28例、骨质破坏21例、Codman三角20例、骨膜反应30例;行CT检查的40例患者显示瘤骨29例、软组织肿块30例、骨质破坏27例、Codman三角4例、骨膜反应0例;行MRI检查的40例患者显示瘤骨38例、软组织肿块33例、骨质破坏30例、Codman三角12例、骨膜反应36例。详见表1。

表1 典型影像征象的X线、CT、MRI显示情况(n;%)

3. 讨论

骨肉瘤的发病率低于软骨肉瘤,至今发病原因仍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骨肉瘤在骨组织的任何部分均能生成,当肿瘤生成并逐渐蔓延至骨膜时,骨膜便由肿瘤经鼓面剥离并生成反应性新生骨。骨肉瘤的恶化度较高,预后差,5年内的生存率低于50%[3]。近年来,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展开化疗,提高5年内的生存率。任何年龄阶段均有可能发生骨肉瘤,好发于9~29岁的青少年。依据WHO骨肿瘤的分类标准,根据发病部位深浅,可分为中央型和表浅型,中央型肉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4]。

骨肉瘤可依据早期临床症状结合影像检查进行初步判断,而进一步的确诊,需要进行手术或者穿刺病理检查[5]。X线检查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费用低、操作简单的特点,在目前临床初步诊断中使用较为常见,尤其是青少年未知原因的四肢局部肿胀和疼痛,应及早采用X线进行检查。骨肉瘤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以及瘤骨,但是行X线检查容易对骨质造成损害且软组织的肿块未能正确完全显示,对肿瘤大小的判断不准确,低于CT和MRI。CT的优势在于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程度和软组织肿块以及微小病变情况,本次研究行CT检查的患者,均显示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而且,CT检查可以对后期图像以及血管显像进行处理,明确肿瘤大小以及跟周围血管的关系。行MRI检查可进行多序列扫描、多方位成像,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率。由于骨肉瘤常伴有囊变、出血、水肿、坏死等情况,MRI信号无明显的特征,T1WI呈现等或低信号,T2WI呈现混合信号或高信号,无定性诊断意义。肿瘤范围的显示和肿瘤浸润和转移情况为选择治疗方式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MRI对骨肉瘤浸润范围的判断尤为准确,是临床诊断截骨平面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X线、CT、MRI三种检查方式各有优缺,建议在临床诊断中配合使用,互补不足,提高影像诊断性。

参考文献

[1]袁志明.骨肉瘤的临床X线、CT以及MRI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30-30,31.

[2]肖林,胡剑波,吴泽文,等.12例长骨皮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4(2):73-76.

[3]周茜,熊佶,张俊海,等.颅骨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2):121-125.

[4]陈铟铟,王希明,郭凌川,等.骨外间叶型软骨肉瘤的CT、MRI特点[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3):248-251.

[5]翁磊,钱占华,宫丽华,等.肋骨软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6):631-634.

猜你喜欢

X线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X线下输卵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合并不孕症中的应用
X线和核磁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