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2015-12-26贾文毓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都城时期历史

杨 帆,万 炜,贾文毓

(1.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杨 帆1,万 炜2,3*,贾文毓1

(1.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都市文明发祥地之一,因而历史时期中国都市的分布变迁问题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以古都学、历史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的学科内容作为理论基础,在宏观的时间、空间视阈下,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相结合,分析了不同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轨迹、变迁原因等问题,并首次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划分为:(1)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2)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3)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

历史时期;都城;分布变迁;城市历史地理;中国

0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的古国,其都市的发源可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1],其深远的历史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迁移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完整地把握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加强对中国的城市分布规律、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探究。

关于城市的发展变迁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古都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2]。目前,关于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多侧重于探讨单一城市的历史演进规律[3-6],或对某些断代史时期的城市进行研究[7-13],却极少涉及到中国整个历史时期的一系列主要都市。本文将在宏观的时间、空间视阈下,首次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划分为: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以及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相结合,根据气候变迁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上述三个阶段中国主要都城的迁移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论不仅可深化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问题的认识,亦可为当今城市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的朝代与都城界定

城市作为文明的载体,其起源主要有防御论、集市论和宗教论等学说[14]。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5-16],城市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条件与社会结构[17]。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据考证,至少在黄帝时期,华夏民族就在当时的“中国”(今黄河中游)建立起灿烂的古代文明。因此,在我国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相伴产生了一系的古代都市。关于中国城市史所存在的时间上限问题,不同学者的划分结果不同[18-24],尚无确切定论。本文关于中国城市文明史的年代上限,采用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观点——五帝时期(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即距今约前30世纪初的黄帝时期作为时间上限,本文研究的年代下限则为清代。五帝时期以前以及清代以后中国都城的分布变迁问题则暂不涉及。

关于本研究所涉及的都城界定问题,由于中国历史时期不同都城历时长短不一、都市规模各异,某些都城历经时间太短,或其规模太小:如西汉时期的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历时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元代时期的上都(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南),历时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等等。因为这类城市在历史时期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够大,分析起来不具备典型性,所以不作考虑。另外,由于中国历史时期存在着多次政权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在短暂的政权分裂状态下会导致同一时期产生许多都城,以战国时期为例: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楚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韩国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等。这类都城分布较为零散,无法表征历史时期中国都城的宏观迁移格局,因此也不作考虑。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涉及的朝代为历史时期中国政权相对统一的时期,包括:五帝、夏、商、周(西周与东周)、秦、汉(西汉与东汉)、晋(西晋与东晋)、隋、唐、宋(北宋与南宋)、元、明、清。研究所涉及的都城则为上述朝代中历时相对较长、都城规模相对较大的主要城市。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经筛选整理,本研究所涉及的朝代与都城详见(表1)。

2 五帝及夏商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根据表1所示,在五帝及夏商时期,都城的兴衰呈现明显的频繁更替现象。都城数量较多且较为零散,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该时段内,这一系列都城的分布格局始终停留在古代所谓的三河地区。“三河”指河东、河南与河内三地。其中,河东是指今晋陕分界线、黄河自北向南流以东的西南部地区,即在今山西省临汾、运城一带;河南是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南的附近地区,即在今河南省洛阳、郑州和开封一带;河内是指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北、太行山东西走向以南的地区,即在今河南省安阳、濮阳一带。可将这一时期的都城按朝代(五帝、夏和商)及区域(河东、河南和河内)分类如下(表2)。

表1 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及现今地址Tab.1 The major capital and current address in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表2 三河地区古都的朝代及区域分类Tab.2 The classification with dynasties and regional of ancient capital in sanhe area

由表2可得出以下结论:(1)河东地区的三座都城中有两座是建都在五帝时期,分别在今临汾与永济境内;夏朝都城只有一座,在今夏县境内;河东地区无商朝都城。(2)河南地区所占的都城以夏朝都城为主,共计四座,分别为现在的偃师、登封、禹州和开封;五帝时期都城和商朝都城较少,共两座,分别为现在的新郑与偃师。(3)河内地区所占的都城以商朝都城为主,共计三座,分别为现在的濮阳、安阳和淇县;五帝时期都城和夏代都城相对较少,分别为现在的濮阳以及济源、安阳。综上所述,在五帝及夏商时期,都城分布在三河地区,且五帝时期都城主要分布在河东、夏朝都城主要分布在河南、商朝都城主要分布在河内。这一时期都城重心的大致迁移轨迹为:由河东南迁至河南,再由河南进一步东移至河内(图1)。

图1 三河地区古都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重心迁移轨迹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 barycenter migration trajectory of ancient capital in sanhe area

3 周朝至北宋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由表1可知,在排除中国短暂分裂时期所建立的都城后,从周朝至北宋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都城频率不等地建立在今西安、洛阳、南京和开封等四地。其中,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的频率较多,分别出现五次和三次,而南京和开封则各出现过一次。

东晋是在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之后,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而建立起来的政权。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及长江以南,北方则五胡十六国并存。因此东晋时期国家虽然统一,但其从某种程度上仍可视为处于分裂状态。故在周朝至北宋共十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当中,出现了一次都城偏离黄河中游地区,即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西安、洛阳和开封基本上是沿着渭河及黄河中游由东西走向平行分布的三座城市。因此,建都开封可以视为都城在西安-洛阳一线来回迁移后向东更进一步的延伸。

综上所述,在周朝至北宋时期,都城大体平行分布在渭河及黄河中游的东西走向,都城迁移轨迹沿着西安-洛阳-开封一线,呈东西向波动迁移。

4 南宋至清朝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再由表1可以看出,在南宋至清朝这段时期内,中国都城主要建立在今杭州、北京和南京三地。其中,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最长,历经元、明、清三朝,杭州和南京则分别作为南宋及明朝前期的都城。

南宋是继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在江南建立的政权。由于宋高宗的不抵抗政策,造成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都城杭州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相对统一政权下最南端的都城。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破南京,明初建国后,将南京设为应天府,并将其作为明朝都城;公元1421年,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将都城从南京北迁至其原来的封地北京,从而导致了明朝出现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的现象。

图2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 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migration trajectory of the main ca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zhou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值得注意的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修筑了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经开封等地,北至涿郡(今北京),其区间范围与宋代以来的都城迁移轨迹基本重合。因此,在南宋至清朝时段,都城大体沿京杭大运河分布,且这一历史时期的都城较南宋之前而言,其整体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东移,使得都城迁移轨迹为沿着京杭大运河南北向近海迁移。

用GIS软件将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这两段历史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轨迹及相关地理信息可视化,得到(图2)。

5 不同时期中国都城分布变迁的原因分析

本文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段(五帝~商朝、周朝~北宋、以及南宋~清朝),对中国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迁移轨迹分别进行论述,再对上述三个时期的气候格局[25-37]加以对比分析后(表3),笔者认为,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特点为: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以及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

表3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格局与朝代对应关系Tab.3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pattern and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5.1 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是逐渐变冷的,且在殷墟发现大量亚热带动植物化石[26]。可见在商以前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处于相对温暖期,黄河中游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耕发展,经济相对发达,故自五帝至商末,都城长期滞留在该地区。至于都城频繁更替迁移的原因,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在五帝及夏商时期,国家的规模比较小且没有固定疆界,国与国之间存在很多空地,再加之部族之间的武力威胁、内部斗争等人文因素,从而导致都城频繁更替。其次,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模式还处在半游牧向农业定居过渡的状态,种植业不发达,食物来源依靠渔猎补充,所以部族总是随着地区物产的丰歉而相应地发生迁徙,部族大规模迁徙进而导致都城迁移。再者,由于该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薄弱,或为躲避灾害,从而导致部族迁徙与都城迁移。

因此,在五帝及夏商时期,出现了都城频繁迁移的现象。结合图1可以看出,都城始终不离黄河中游地区,并且有规律地分布于黄河冲积扇的三河地区,迁移轨迹重心由河东南迁至河南,再由河南进一步东移至河内。

5.2 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

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周朝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气候呈寒暖期交替出现的规律[26]。因此在这段时期内,气候的干湿度(经向)地带性规律较为明显。而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西安和洛阳大致处在同一纬度的湿润气候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受气候寒暖交替的影响,农业的丰歉状况随之呈现出东西摆动的规律。张平中[27]的研究表明:朝代末期与气候转冷期大致对应,气候干寒将导致农业歉收,农业歉收易引发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进而导致朝代的更替。这一点可以从商末至北宋以来多次出现东西对立的政治格局中得到验证: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汉胜西楚、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北宋取代后周等历史过程。政局动荡导致朝代更替,进而造成都城基本上沿长安-洛阳-开封这条轴线来回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至唐朝这一时段内(除东晋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定都于南京)都城始终位于东西轴线上的西安或洛阳。除了考虑到气候寒暖交替的因素外,还与西安和洛阳所处的盆地地貌有关(西安位于关中盆地、洛阳位于伊洛盆地)。首先,盆地具有独特的军事防御优势,易守难攻,是都城选址的良好区域。其次,盆地内部土地相对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内,都城始终在西安和洛阳间徘徊。

至北宋时期,都城进一步东移至开封,这与开封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关。首先,自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之后,开封恰好处在京杭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其交通条件优越,方便物资运输;其次,由于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动荡,国家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西安和洛阳多次受到破坏,城市逐渐衰落;另外,由于长安、洛阳一带长期受到人们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加之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国家的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推进,最终导致都城东移至开封。

因此,在周朝至北宋这一历史时期内,结合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都城始终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都城迁移轨迹沿着西安-洛阳-开封一线,呈现出东西向来回波动的现象。

5.3 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

从竺可桢关于物候研究的结论中可以发现,在南宋至清朝时段内,中国的气候处于相对寒冷期[26],这对中国都城的分布变迁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气候持续寒冷干旱,致使深居内陆的黄河中游地区自然条件恶化,再加上人为长期开发利用、破坏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退化等问题,且黄河长期淤积导致决口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给养困难。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衰落。其次,由于气候变冷导致中国农牧交错带南移,北方游牧民族迫于生存压力而向南扩张入侵,造成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多次出现与北方游牧民族南北对质的局面(金与南宋、蒙古与南宋、后金与明朝),导致北方地区长期处在战乱状态。

而在北方城市逐渐衰落的同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现象,分别产生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北宋末期“靖康之变”三个时期,国家人口重心逐渐向南推移。而这一时期中国气候的整体趋势是逐渐变冷的,南方地区水热条件的优势逐渐显现,南方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国家经济重心随之向南推进。

因此,随着中国人口、经济重心的向南推移后,黄河流域的城市规模不及长江流域,特别是隋唐以来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国家的重要城市大多分布在大运河沿岸,造成经济重心彻底转向了中国东南部。然而国家政治中心却仍在开发已久的北方地区,因此出现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的局面。当都城靠近国家的经济重心时,有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率以及方便政治经济的统一管理,这使得都城由开封更进一步的向气候较为湿润的东部近海地区迁移。如图2所示,为尽可能的使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重合,从而出现了在北宋以后都城大致以京杭大运河为南北轴线,通过运河的经济带动作用使都城由杭州向北京迁移的现象。

6 结论

本文以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时间、空间视阈下,将中国城市文明史划分为五帝及夏商时期,周朝至北宋时期和南宋至清朝时期,并分别研究了这三个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相结合,归纳出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特点为: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以及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最后,通过对不同时期都城分布变迁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都城迁移的特点与机理。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使中国历史时期古都的宏观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迁移原因等问题变得更加明晰,也对反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特征、了解我国古代城镇体系的发展演变、制定当今的城市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8-103.

[2]毛曦.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J].史林,2009,24(4):162-169+191.

[3]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张恒宇.福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李晨.汉中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6]谢立阳.潼关历史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何韶颖.明清城市史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12,32(1):18-21.

[8]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4(2):111-117.[9]褚清磊.唐宋时期陕北城镇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0]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1]孙长龙.兰白地区明清时期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2]李梅.隋唐至明清时期延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李坦.明清时期开封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D].昆明:云南大学,2014.

[14]Sjoberg G.The Pre-industrial City.New York:Free Press,1960.

[15]Rugg D.Spatial Foundations of Urbanism(2nd edn.)Dubuque:WCB,1979.

[16]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1-203.

[17]薛凤旋.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J].地理学报,2002,57(6):723-730.

[18]刘阳仁.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史记》的总纲——《史记·五帝本纪》散论[J].怀化师专学报,1999,18(6):30-35.[19]李之龙.对“中国文明史二里头起始论”的质疑[J].华夏考古,2009,23(4):87-94+135.

[20]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J].学术月刊,2009,53(10):142-145.

[21]毛曦.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J].社会科学,2011,33(1):160-166.

[22]曹桂岑.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J].中原文物,2001,25(2):39-41.

[23]杨东晨,杨建国.中国六千年文明史的起源年代考证[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4):55-61.

[24]蒋南华.光辉灿烂七千年——关于中华文明史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1995,16(6):74-79+90.

[25]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0-172.

[2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16(2):168-189.

[27]Zhang P Z,Cheng H,Edwards R L,et al.A test of climate,sun,and 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 record[J].Science,2008,322:940-942.

THE DISTRIBUTION MIGRATION CHANGE RESEARCH OF THE MAIN CA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TORY IN CHINA

YANG Fan1,WAN Wei2,3

(1.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4,Shanxi,China;2.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land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Lanzhou730000,Gansu,China;3.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Beijing,China)

China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four major ancient civilizations,but also the main birthplace of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So the migration change research of Chinese c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t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ories such as the science of ancient capital,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physical geography,and is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s of time and space.Combining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with the climate environment,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the migration path and the reason for migration change of capitals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for the first time,the paper divides the distribution change of the main capit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into three stages:(1)frequent migration around the sanhe area;(2)fluctuation migration along the axis from east to south;(3)offshore migration along the axis from north to east.

historical period;capital;distribution migration change;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China

2015-07-02;

2015-08-08.



*通信作者:万炜(1993-),男,江西省景德镇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区域分析方面的研究.

K928.6

A

1001-7852(2015)04-0042-06

猜你喜欢

都城时期历史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新历史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