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缘环境视角下云南对外开放格局研究

2015-12-26洪菊花骆华松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增长极腹地云南

洪菊花,骆华松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地缘环境视角下云南对外开放格局研究

洪菊花,骆华松*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对外开放对沿边地区的地缘战略意义、功能、区位价值、空间地位有着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水平深受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地缘环境视角下云南对外开放格局是研究的重心,通过对比西南边疆三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地缘环境,对比分析得出云南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地缘劣势。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云南对外开放格局:云南在西南边疆三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云南对外开放体系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关系;云南沿边对外开放体系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通过打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完善口岸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对外开放形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生产产业四方面优化云南对外开放格局。

云南;地缘环境;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体系

1 对外开放对沿边地区的重要影响

传统区位理论总体上暗示边境区在封闭经济中是欠发达地区[1],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沿边对外开放如火如荼地发展,促使沿边地区在地缘战略意义、功能、区位价值、空间地位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见图1):边界屏蔽效应转变为中介效应,沿边地区的地缘战略意义由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在功能上由国家安全功能向区域合作功能发展,区位价值大大提升,在空间地位上实现了由一国经济边缘地带向大尺度区域合作中心地带这一空间转换。可见,对外开放是沿边地区由经济边缘区向核心区转变的重要力量,如区域整合后的上莱茵地区、美墨边境成为开放经济的中心区。

对外开放已逐步超越传统因素成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2]。80年代末期,西部向西开放战略作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补充和完善被提了出来[3]。中国正逐步演变为沿海、沿江、沿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4]。沿边开放是指我国内陆边疆地区对共同国境线的另一方国家以至世界上一切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内陆边疆地区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5]。尽管对外开放是沿边地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中国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在强度、广度和质等方面与沿海开放存在显著差距。西南边疆三省云南、广西、西藏是面向东南亚、南亚释放沿边对外开放发展潜力的重点地区,云南做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利于把云南作为沿边省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图1 对外开放对沿边地区的重要影响

Fig.1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n the border area

对外开放水平有赖于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都是在依托口岸,这些口岸又通过交通大动脉把其腹地和国外市场连接起来,边民互市点、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是多种对外开放形式。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取决于由口岸、交通大动脉、多种对外开放形式等构架起的对外开放体系,这一体系的格局决定了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的发挥。云南与东南亚、南亚有开展区域合作的良好地缘环境,但也面临诸多地缘环境挑战,在地缘环境背景下解析并重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云南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云南对外开放地缘环境分析

中国西南边疆包括云南、广西、西藏三省区,西南边疆三省区与东南亚、南亚互补性很强的要素禀赋和发展差异使得双方具备各自的比较优势,在资源、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存在显著梯度差异,使双边、多边经济合作具有巨大势能。受区位条件、地理环境影响,西南边疆三省对外开放的地缘环境迥异。西南边疆三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共同市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对比三者对外开放的地缘环境,以便更清晰地理解云南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地缘劣势(见表1),有利于探索云南对外开放地缘战略和优化对外开放格局。

表1 西南边疆三省区对外开放的地缘环境Tab.1 The geo-environment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provinces

广西是中国少数与其它国家既有陆路通道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之一,北部湾可以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地区,拥有距离东南亚最近的海运港口,使其在区域合作中占据天然优势。但其地缘劣势也明显:陆上只与越南接壤,使其目标市场主要针对越南、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而在中南半岛其它国家、尤其是南亚国家市场份额不大,而这些区域正是云南的主打方向;南海问题和马六甲困局是广西甚至是中国发展海上战略面临的十分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因此,从云南出境寻求出海口打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是中国规避地缘安全风险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之一。

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接壤,是西南边疆三省区中唯一与南亚接壤的,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和高寒山区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中印边界争端、藏独问题的长期盘踞,西藏对外开放程度受限,仅与尼泊尔的边境贸易相对较好。因此,云南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发展面向南亚的区域合作是云南的使命与机遇。

通过与广西、西藏对外开放的地缘环境进行比较,分析云南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地缘劣势。云南历史上就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15个民族跨境而居,山水相连,与广西、西藏相比具有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四个显著地缘优势:一是多种区域合作机制、战略交叉。李铁立指出边境区位的再创造和边境地区经济合作需要较为完善的双边和多边制度安排[6],区域合作制度能够利用沿边省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降低边界对经济的阻碍作用,促进沿边省区发展成为区域合作的中心区位。云南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方唯一参与的省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多种区域合作机制、战略在此叠加,为云南边境区位优势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二是区位条件优越。云南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奠定了云南在西南对外开放格局中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进入东南亚、南亚便捷的陆路通道和走向印度洋的战略支点。三是云南同时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西南地区陆上边境线最长、中国毗邻东南亚国家最多的省份,具有广阔且类型多样的边境接触空间。四是澜沧江-湄公河连接着云南和中南半岛5国。

与此同时,云南对外开放地缘劣势亦十分突显:(1)云南全都是陆地边界,没有直接的出海口,这是云南开发开放的重要障碍因素。(2)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特殊的区位使云南在区域合作中面临严峻的毒品、艾滋病、恐怖主义、非法移民、跨国犯罪、金融、生态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问题。(3)中缅关系变化以及缅甸局势对中缅合作的负面作用。2011年由缅甸国内政治引发的“密松事件”是中缅关系突变的一个转折,预示着中国在缅甸重大投资项目如能源开发项目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仍在持续的果敢地区战乱对局部地区如云南南伞口岸造成了恶劣影响。(4)双边口岸、道路等级不匹配,出现对接错位。如与中国勐康口岸对开的老挝兰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口岸的交通干线仍然为土路,严重制约双方经济合作;泛亚铁路东线段的国内终点站河口铁路口岸,对应的越南一方仍为米轨铁路,给客货运输带来不便。

3 云南对外开放格局解析

文章的云南对外开放格局包涵三个内容:云南在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云南对外开放体系各要素如口岸、边境通道、国际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之间的整合关系;云南沿边对外开放体系的空间布局。

3.1 云南在西南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

从表2可看出,云南与广西对外开放体系相差无几,一类口岸和各类对外开放类型在数量上不相上下,然而广西凭借北部湾地缘优势,拥有6个一类海港口岸(见表3),拥有出海口使得广西在西南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云南在西南对外开放格局中与广西有巨大差距,“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广西的40.89%(见表4),没能充分体现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用。

表2 西南边疆三省区对外开放体系一览表Tab.2 The opening system of the three southwest frontier provinces

表3 西南边疆三省区国家一类口岸一览表Tab.3 The port of the three southwest frontier provinces

表4 2013年西南边疆三省区货物进出口总额Tab.4 In 2013 the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of the three southwest frontier provinces 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3.2 云南对外开放体系整合关系

16个国家口岸、7个省级口岸、92个边民互市点(边境通道)、4个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6个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综合保税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2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多条国际大通道共同构成云南对外开放体系。对外开放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系统各要素间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1)沿边开发开放的增长极:①口岸是沿边省区参与区域合作的窗口和枢纽,口岸连同与其密切联系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口岸经济的增长极,是沿边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②综合保税区也是开发开放的强大增长极,选址在蒙自的红河综合保税区将是红河乃至更广阔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巨大引擎。③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新途径、新模式,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不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仍要依托口岸功能,因而既是一个极富力量的增长极,又是口岸增长极的核心腹地。(2)增长极有纵深腹地,增长极对腹地经济有明显的辐射效应,腹地则为增长极提供资源、生产要素、市场等重要支持,增长极与腹地相互依赖相互带动,构成具有依存性和共生性的增长极-腹地经济地域系统。口岸能级、通关便利性、区位、距离、交通条件、腹地自身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增长极对腹地的影响程度,根据增长极对腹地的影响力强弱,可将腹地分为核心腹地、外围腹地两个圈层。核心腹地是与增长极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区域,如口岸主要依托的区域和城镇。(3)交通运输通道把增长极、腹地、国外市场连接起来,增长极与交通干线形成“点轴”发展模式,交通内联外引网络格局直接影响增长极对腹地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对外开放体系按时空发展序列其成长路径为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网状模式。(1)增长极模式是口岸经济发展的初始模式,设置口岸或综合保税区把其培育为具有吸引力、辐射力的“点”。(2)点轴模式是由增长极和交通干线构成的点轴体系,交通运输脉络不断推动着增长极-腹地经济地域系统向前发展。(3)网状模式是对外开放体系的高等级发展阶段,是中心城市、口岸、综合保税区、腹地通过交通干线互联互通,形成点(中心城市、多个口岸、综合保税区)、线(交通干线)、面(纵深腹地)交错模式。

云南对外开放体系要素间相互整合,总体上呈现出网状发展的雏形格局,昆明是云南开发开放的中心城市,红河综合保税区、瑞丽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16个国家一类口岸包含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对外开放第一层次的增长极,孟连、田蓬、南伞、沧源、盈江、章凤、片马7个省级口岸是次一级增长极,以昆明为中心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把中心城市、增长极、腹地交织成网。

同时也应看到,云南对外开放体系的整合处于低层次状态,诸多因素使云南对外开放体系不能协调发展:(1)对外开放体系要素不完善。没有出海口是云南对外开放的致命弱点,此外,对外开放体系增长极的量和质、交通干线的里程和等级与沿海存在显著差异。(2)对外开放体系要素间不匹配。主要是增长极与交通干线间不匹配、口岸间对腹地和市场的争夺、腹地经济发展尤其产业结构对增长极的支撑力差等问题。(3)口岸类型不均衡,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云南公路口岸占据绝对优势,而铁路口岸和水运口岸少。(4)行政区划阻隔下画地为牢使体系间难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各行政区争相完善自己的对外开放体系造成重复建设。

3.3 云南对外开放体系空间布局

图2 云南对外开放体系布局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pening system of Yunnan

图2是云南对外开放体系布局图,形成中心城市昆明是核心、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为扇面的扇形结构。把中心城市与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紧密连接起来的扇骨是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中越公路、中老泰公路、中缅公路、澜沧江-湄公河等多条国际大通道。扇形结构体现了云南对外开放体系在空间结构上的协调性。但云南对外开放体系空间布局仍有局部问题:(1)口岸西向和南向布局失衡,在13个公路、水路、铁路国家一类口岸中,南向口岸占9个,西向口岸仅有4个,不利于印度洋出海口的寻求和南亚市场的开拓。(2)沿边口岸链在西南边境有断裂,从孟定到打洛长达几百公里的边境线上没有国家一类口岸。

4 云南对外开放格局优化战略

云南已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云南对外开放格局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云南要充分发挥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用,建立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 打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

中国的出海口集聚于东部、南部沿海,运输线漫长且单一,更面临“马六甲困局”的困扰,国家地缘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风险巨大。云南在陆上沟通两洋、连接三亚,是中国唯一可以实现通过公路、铁路和水路进入环太平洋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省份。可从两个方向打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1)借助两条黄金水道澜沧江-湄公河、红河“南下”东南亚;(2)沿昆明-瑞丽-缅甸皎漂港“西进”印度洋,这是中国从陆上开辟印度洋出海口的最佳捷径,又能避开“马六甲困局”,且路程上可缩短3000海里、节省一周以上运输时间。从云南寻求出海口是扩大中国西南对外开放、增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地缘战略。

4.2 完善口岸体系

口岸区位、发展条件、腹地支撑力、市场指向、通达性多因素共同决定了口岸的功能定位,综合这些因素云南的口岸功能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括昆明、瑞丽、河口、磨憨四个龙头口岸。昆明是云南所有口岸中条件最优越、腹地最广、市场最大的口岸,瑞丽、河口、磨憨与其腹地已形成云南三个重要的口岸经济区,是大西南沿边开放中重要力量。第二层次包括其它一类口岸。第三层次是7个省级口岸。三个层次体现了口岸间的梯度结构和主次关系,要进一步发挥重点口岸的龙头作用,处于高层次的口岸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三层次的口岸是较高层次口岸的重要补充和支架,要积极主动壮大自身力量拓展腹地和目标市场。口岸体系内部依据层次关系合理分工:昆明要力争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瑞丽、红河、磨憨在边境口岸中条件最好,要依托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由贸易型转变为贸易型和生产型并重的综合性口岸,形成云南边境自由贸易基地和外向型产业生产基地;3个航空口岸是客运出入境的主要通道;其它口岸以边境贸易为主、以贸带工,根据各自优势培育特色口岸经济,如木材口岸、矿石口岸、蔬果口岸等。

为了完善对外开放体系结构、合理布局对外开放体系,建议增设三个公路口岸、两个航空口岸、三个铁路口岸、一个水运口岸,以建成立体化、多维化的口岸体系:(1)依托泛亚公路,申报昆明公路口岸;升级发展条件和前景较好的孟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以增强西向口岸的整体实力、弥补口岸链上的明显缺口;积极将龙富通道纳入国家口岸发展规划,依托江城县“一城连三国”特殊区位优势,将龙富口岸建成中老越三国跨境经济合作圈的窗口。(2)申报芒市机场和大理机场为一类口岸。芒市航空口岸有利于扩大西向对外开放;全国的重要旅游城市基本实现航空口岸覆盖,大理航空口岸是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并着力提升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功能。(3)推进泛亚铁路建设,争取将昆明、中线景洪、西线瑞丽申报建设为一类铁路口岸。努力将昆明打造成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枢纽中心,构建大交通网络体系,成为具有航空口岸、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的内陆口岸城市,加强昆明与沿边州市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互联互通。(4)将红河航运列入国际大通道建设,建成水运口岸河口港,从河口到防城港航程仅486 km,是距云南最近的港口,河口是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的交点,河口将成为集铁路口岸、公路口岸、水运口岸为一身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外,加紧推动思茅港前移建设和恢复运营工作。

同时,在软硬件上保障口岸的通关便利性。实施通关便利化软件、硬件建设项目,完善“电子口岸”、“一站式”通关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通关服务功能,做到口岸基础设施、通关机制、管理服务便利化。尤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提高可达性缩短相对距离。在具体的点上,提升泛亚铁路东线的中国河口-越南老街集中换装能力,并努力推动越南米轨改准轨工程;部分与中国对接口岸存在口岸基础设施不完善、通关能力弱、道路条件差等问题,云南可采取有偿投资的方式使其改善,如与中国勐康对开的老挝兰堆口岸。

4.3 积极发展多种对外开放形式

(1)升级孟连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2)加快建设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实行“一区两国、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闭管理”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外开放形式由“边界内”向“跨边界”空间形态发展。(3)近期内力争建成江城县与相邻的越南奠边省、老挝丰沙里省构成的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圈”,中期内极力促成中老越“三国跨境经济合作区”。(4)积极申报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强、经济体量大、生产力水平高、基础条件好,腹地和对外市场范围广阔,就连卡普兰都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中写道中国云南省会昆明完全可以成为湄公河繁荣圈的中心[7]。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陆地区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手续最简便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昆明综合保税区实行边建设边申报,将整合昆明出口加工区、昆明国际空港、昆明国际陆港三大园区而成,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它将会是支撑区域经济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5)启动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昆明要深度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积极申报建设中国(昆明)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昆明与沿边州市全方位立体的沿边开放格局。

4.4 大力发展外向型生产产业

云南对外开放体系以贸易性功能占主导,主要是过境与转口贸易,外向型生产产业数量少、质量差,这是云南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低层次的重要原因,正如冯革群、丁四保所说即使可以在口岸城市发生密集的物流,但是以过境流为主,不能成为与地方经济发生关系的“内化成分”,边境的和民间的贸易往来由于没有制造业的支持(正是地区经济边缘化的标志),所以不可能成为地区工业化的支持力量[8]。云南已形成烟草、矿冶、电力、旅游和生物五大支柱产业,要优化云南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外向度,发展外向型生产产业是将外生发展转变为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大力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导向型工业转移,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外向型产业聚集基地和进出口生产加工基地。

[1]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孟德友.对外开放区域分异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基于贸易和外贸的综合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冯宛平.西亚考察引出的思索——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J].开发研究,1989(6):2-6.

[4]熊艾伦,蒲勇健.向西开放战略下西部省份开放类型比较与格局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2):61-68.

[5]谢荣开,禹建平.加快沿边经济带建设步伐重构临沧对外开放新格局[J].云南金融,1997(9):46-48.

[6]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边境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以辽宁省-朝鲜边境地区经济合作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6):2-5.

[7]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无法回避的大国冲突及对地理宿命的抗争[M].涵朴,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212.

[8]冯革群,丁四保.边境区合作理论的地理学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53-60.

THE STUDY ON OPENING PATTERN OF YUNNAN UNDER GEO-ENVIRONMENT PERSPECTIVE

HONG Ju-hua,LUO Hua-song

(SchoolofTourismandGeographyScienc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eostrategy,function,location value,space status of the border area.The opening patter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cooperation.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he study on opening pattern of Yunnan under geo-environment perspective.By comparing the geo-environment of the three Southwest frontier provinces,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Yunnan’s geo-environment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ening pattern of Yunnan through three aspects:Yunnan’s position in the opening pattern of the three Southwest frontier provinces facing Southeast Asia,South Asia;the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ing system of Yunnan;the space layout of opening system of Yunnan.Finally,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opening pattern of Yunnan.

Yunnan;geo-environment;opening pattern;opening system

2015-05-23;

2015-08-04.



*通信作者:骆华松(1964-),男,湖南省新田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1-7852(2015)04-0015-07

猜你喜欢

增长极腹地云南
徒步中国腹地,开启历史之旅
野生大熊猫的日常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经过秋天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