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伴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12-26谢显友
谢显友
(湖南省江华县人民医院,湖南 江华 425500)
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伴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谢显友
(湖南省江华县人民医院,湖南 江华 425500)
目的观察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伴颈动脉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以西医常规治疗,并予盐酸川芎嗪粉针、吡拉西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P<0.01)。结论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肯定,能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可明显提高疗效。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复发;中西医结合疗法;通络愈风汤
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同时应用“卒中单元”[1]理念早期康复的介入,在临床上取得了相对理想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0例均为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63.8±4.1)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36 ±5.27)。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2~75岁,平均(64.5 ±4.6)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35±5.26)。两组资料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风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脑梗死急性期诊断及中医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扫描证实;③年龄37~83岁;④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⑤经彩色二维超声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排除病例:病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入选: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③存在心功能不全;④梗死后出血;⑤合并严重感染;⑥严重消化道出血;⑦存在意识障碍;⑧有明显的中风后遗症。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盐酸川芎嗪(合肥平光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50593)1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吡拉西坦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通络愈风汤,药用丹参12 g、川芎12 g、桃仁10 g、红花10 g、水蛭12 g、地龙12 g、制附子6 g、桂枝6 g、生地15 g、麦冬12 g、酒大黄7 g、法夏9 g、胆南星9 g、茯苓12 g、黄芪30 g、当归10 g、陈皮12 g,白术12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两组患者均以两周为1个疗程,在1个疗程结束后、2个疗程结束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彩色二维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检测结果;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4 d、3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18个月的随访[治疗组平均(15±3)月,对照组平均±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性],观察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评定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分别于入院当日及治疗后每周至出院时各评分1次及评定级别[2]。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SPSS12.0,计算资料常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14 d、治疗3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比较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没有病例发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的“中风”、“卒中”等范围,气血逆乱为“中风”基本病机,局部脑瘀血梗死是造成脑损伤的关键,因此治疗关键在于祛除瘀血[3]。方用自拟通络愈风汤,药用桃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当归活血而不伤正;川芎活血行气,“上行头目”,“旁通络脉”,“入脑”;水蛭、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桂枝、附子温经通阳合麦冬、生地滋阴,以调理阴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亦有取地黄饮子组方之意。酒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法夏、陈皮、茯苓、胆南星化痰开窍;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化内生之痰。诸药合用,共奏祛瘀化痰通络之功。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的比较(,分)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的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前后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21.36±5.27* 21.35±5.26▲治疗14 d后 14.18±6.12 18.63±6.01治疗3个月后 5.69±3.25 12.28±3.15
表3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比较(,mm2)
表3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比较(,mm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前后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6.32±2.25* 6.41±2.24▲治疗后 3.01±1.77 5.21±2.05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此方诸药合用,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血脂,对脑缺血损伤有抗缺氧保护的多重保护作用[4-7]。
脑梗死患者常常存在有颈动脉的不稳定斑块。现阶段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8],尤其是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与否与脑梗死关系更为密切。不稳定斑块容易造成急性缺血性事件的发生[9]。如果存在颈动脉斑块都有可能会明显增加患者脑卒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临床也有研究表明斑块不稳定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10]。在治疗过程中,减轻、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在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还会出现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释放反应和代谢产物增多等血小板功能亢进表现[11]。通络愈风汤在治疗脑梗死的过程中,能起到较好缩小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起到较好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
总之,自拟通络愈风汤治疗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肯定,能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可明显提高疗效。
[1]陈健,伏春梅,刘尧斌,等.引用卒中单元理念综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2):1058-105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18.
[3]周江.浅析影响脑梗死活血化瘀治疗的变量[J].国医论坛,2003,18 (3):12.
[4]韩岚,许钒,章小兵,等..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3638.
[5]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6]安文林,张兰,李亚莉,等.茯苓水提液对叠氮钠致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影响[J].中华药学杂志,2001,36 (7):450-453.
[7]骆守真.补气药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3):452.
[8]卫华,王拥军,颜振瀛,等.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07-109.
[9]余治平.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123-124.
[10]杜继臣,杨旭,蒲传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1):1.
[11]张霞,尤寿江,陈孝东.卒中一级预防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0, 18(12):881-927.
R255;R743.3
B
1671-8194(2015)08-0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