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副产品收购对现金运行的影响分析

2015-12-25何彩虹

西部金融 2015年8期
关键词:收购价格农副产品甘肃省

何彩虹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八年来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基础,以省内重点农副产品生产价格变动为例,总结甘肃省农副产品收购渠道现金运行特点,通过采集相关区间价格变动趋势与现金支出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现金投放回笼的相关性,并对现金供应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副产品收购: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8)-0063-04

一、甘肃省农副产品收购与现金运行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呈逐年上升态势。甘肃省现金收入渠道主要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储蓄存款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中比重较大的是储蓄存款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2013年储蓄存款收入占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的75.7%,商品销售收入占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的6.8%。甘肃省现金支出渠道主要有:工资性及个人其他支出,农副产品收购支出,行政企业管理费及经营费支出,城乡个体经营支出,储蓄存款支出,居民提取贷款支出,其他支出等。其中比重较大的是储蓄存款支出,2013年储蓄存款支出占金融机构现金总支出的76.8%。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在现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常年维持在2%-3%的水平上下波动,除有较大的不可测因素介入,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不会发生明显的趋势变化。

甘肃省农副产品收购及现金支出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农副产品收购支出是影响现金支出的因素之一。“十二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发展,农业的首要地位、重要地位和基础地位得到确立,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得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总产值不断提高。2013年甘肃省主要农副产品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品和水果的产量分别为1138.90万吨、69.27万吨、7.05万吨、1.39万吨和391.37万吨,近5年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3%、3.82%、-5.22%、3.36%和8.20%,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增产较多。同时,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部分农副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农副产品的增产及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导致了收购量和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扬,以致农副产品收购支出成为影响现金支出增加的因素之一,但是占比较小,并保持平稳,没有较大波动。

(二)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和“转账”回笼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不断增加。一方面,农副产品的出售人是农民,每个农民都是相对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一般未在金融机构开设结算往来户,加之农村结算手段相对落后和农民对现金的偏好,农副产品的收购绝大部分是现金结算,使得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提现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把收购的农副产品销售给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其销售基本上是以转账方式体现资金回笼,收购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同样以转账方式进行,使银行资金运动表现为“现金”支出、“转账”回笼,由于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投放和转账回笼的交替性,银行现金投放不断递增。

(三)农副产品收购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使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也呈现出季节性波动的特点。甘肃省农业经济由于较多地依赖自然因素,现代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总产值指数相对增长缓慢,而生产、销售的季节性很强,从而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呈现较强的季节性起伏。6-9月份是夏粮、油菜籽和棉花收购旺季,10-12月份是秋粮、烤烟、药材和马铃薯收购旺季,在此期间,金融机构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大幅增加,并且基本上以现金的形式投放出去,转账结算很少,这就使得省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长期呈现出上半年投放少,下半年投放骤增的特点。但是,2008年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出售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农副产品所有者已经不再因循于夏、秋两季集中出售农副产品,而是取向于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或出于对货币需求非迫切性的动机,长年销售的市场行为开始出现。农副产品收购开始出现由季节性、集中性逐步向长午性和分散性转化.导致现金支出也浮现出均衡性趋势。

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甘肃省现金支出相关性分析

(一)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与甘肃省年度现金支出呈低度相关。结合图表,采用Eviews相关性回归分析,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现金支出二者相关系数为0.32,呈低度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现金支出二者相关系数为-0.39,不相关。

(二)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集中收购期间现金支出高峰高度相关。甘肃省农产品集中收购时间为每年的第三季度,以2006-2013年每年第三季度现金支出量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做Eviews相关性回归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5,呈高度相关。以2006-2013年每年第三季度现金支出量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做Eviews相关性回归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8,呈高度相关。

(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当地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呈高度相关。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产薯大县安定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选取每年马铃薯收购期,即9-10月份,通过2006-2010年定西市马铃薯收购价格变动和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现金净投放的回归分析,二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2,均呈高度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到,定西市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现金净投放折线图走势与马铃薯收购价格走势高度一致,可见马铃薯收购期间价格波动对当地金融机构现金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特色产业集散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总量呈高度相关。甘肃省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均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直接影响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总量。东部以庆阳市苹果产量为例,2006年苹果产量16.44万吨,2013年产量达到36.12万吨,增幅119.7%,而2006年当地苹果收购价格平均为0.7元/斤,截至2013年当地苹果收购价格高达1.8元/斤,增幅达到157.15%。与此同时,庆阳市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总量从2006年的10.82亿元增长为2013年的34.95亿元,增幅达到223.01%。中部以定西市马铃薯产量为例,2006年马铃薯产量54.27万吨,2013年产量达到63.35万吨,增幅16.74%,而2006年当地马铃薯收购价格平均为0.2元/斤,截至2013年当地马铃薯收购价格高达0.81元/斤,增幅达到305%。与此同时,定西市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总量从2006年的10.12亿元增长为2013年的13.10亿元,增幅达到29.45%。南部以陇南中药材为例,2006年中药材产量5.77万吨,2013年产量达到8.57万吨,增幅48.53%,而2006年当地中药材收购价格平均为6.5元/斤,截至2013年当地中药材收购价格为11.2元/斤,增幅达到72.3%。与此同时,陇南市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总量从2006年的16.64亿元增长为2013年的81.98亿元,增幅达到392.67%。从数据可以得出特色产业集散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总量高度相关。

三、农副产品收购影响因素及其对现金运行的影响分析

(一)农副产品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致使收购价格波动频繁,短时间内对现金供给要求高。农副产品从播种、施肥、养植、收割到贮藏、外销要经历众多的生产环节,并且时间跨度大,周期性长,所以在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易遭受不可测因素影响较多,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变化,都将会导致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当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上下波动,最后反映在收购旺季现金支出量的变动。以定西市马铃薯为例,受2010年盛夏高温气候的影响,导致当年马铃薯产量锐减,由2008年的63.35万吨减至2010年的52.24万吨,下降21.27%。所以2010年马铃薯收购价格升高到0.7元/斤,在短期内对现金的需求大幅上涨。

(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收购价格变动,影响现金运行。甘肃省马铃薯、中药材等不但畅销国内各个省份,同时也为甘肃省外汇增收做出较大贡献。定西市马铃薯加工行业已经成为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产业,精淀粉、速冻薯条、全粉、油炸薯片等膨化食品大量出口,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加工业的技术进步,马铃薯生产品种向多元化发展。但是,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消费力下降,南方部分产业停产,波及到甘肃省,影响到部分行业的发展,诸如食品加工、药品生产需求大幅减少。其中精淀粉出厂价格从2007年的6000元下降到2008年的4500元,降幅达25%,马铃薯加工出口企业订单也明显减少。由表4可以得看出,2008年马铃薯出口1.6万吨,创汇800多万美元,而2009年,马铃薯出口创汇降至500万美元。为此,企业只能主动压产、压价,努力降低成本,最终将降价传导到原料收购上,导致收购价格下跌,这对2008年甘肃省现金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农产品市场存在投机行为,导致收购价格和现金运行发生变化。近年来,农村产业升级为农产品投机行为带来了空间。一方面,产业升级要求农业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保证数量、注重质量的发展方式,为农业高科技研发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另一方面,由单一农业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功能,为那些与农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就使2009年以来甘肃省在农副产品收购中出现了收购方囤积观望、待价而沽的现象,致使在销售旺季,市场上农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农副产品二级批发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又使得农副产品收购市场上出现谷(菜)贱伤农的问题,收购方和批发商成为最终获利者,农民和老百姓成为受损者。在薄利的情况下打击了农民种植农副产品的积极性,使得来年农副产品产量受到影响,再次波及收购价格变动,导致旺季现金运行也发生不定期波动,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存在滞后性,但是总体观望形势较为明了。

(四)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收购价格和现金支出双升。据我们对基层农资市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2014年以来,以种子、化肥为主的农资产品价格呈现不同幅度上涨,同比涨10%-25%,个别种子品种涨幅超过50%,普通碳酸氢铵和长效碳酸氢铵上涨4-5元,涨幅在15%左右;磷酸二铵和复合肥均上涨20多元,涨幅达20%。造成农资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种子价格从种子公司出厂时就上涨,人工育种成本增加、运输储存费用提高拉动种子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受到原材料、油价等能源价格成本、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等持续上涨影响,导致农资产品价格上涨。而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势必增加农民生产成本,导致收购价格上升,带动收购时期地方现金支出上升。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做好现金供应工作搭建平台。加强现金投放回笼分析预测,与物价局、农业局等部门加强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全省重点农副产品种植、市场交易规模、政策变化、大宗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动,为做好现金计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提供依据,及时调拨摆布到位,以满足旺季现金需求。通过对近年来,部分地区旺季现金供应工作的分析,查找规律,合理预测,做到早谋划、早部署,确保现金供应工作万无一失。

(二)大力宣传和普及现金支付工具。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但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对金融工具的普遍使用率并不高,仅限于存、取款,办理贷款业务等,且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现金支付工具,改变农村居民现金支付意识,有利于减少旺季现金需求量。同时,使用电子结算方式可以消除假币在农村地区的流通,避免“假币坑农事件”发生。

(三)定点设立旺季现金支付绿色窗口。在短期内改变农村居民支付方式有限的前提下,为了方便农副产品收购期间收购双方对现金的需求,可以在地区定点设立几个“旺季现金支付窗口”,为农户开通绿色通道,随到随办,并且确保券别合理搭配,特别是小面额货币的供应,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四)转变支付方式,堵塞现金套现漏洞。加强现金管理,对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加强监督、全程监控流通领域的收购资金,防范和打击以收购农副产品为由套取现金等违规行为。同时,进一步扩大经济开放程度,活跃农副产品流通市场,金融机构积极推行和普及新的结算工具,将现金支出范围减少到最低程度,堵塞非法使用现金漏洞。

(五)针对地域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现金供应工作。针对甘肃省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各地农副产品收购季节的不同和现金运行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现金供应工作。具体可按照上年度农副产品支出在现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和季节区间,制定针对性和可行性强的现金供应计划,突出侧重点。在全省年度现金预测中,也要在点和量上有所突出,按照区域特色及时摆布,调整券别结构,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近年资料,建立—个区域现金支出和走向的数据库,便于综合分析,以调动全省现金供应工作的灵活性,实现有效资源利用最大化。

猜你喜欢

收购价格农副产品甘肃省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水产品价格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水产品价格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水产品价格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湖北省4月中旬粮油监测价格
湖北2009年8月14日企业生猪收购价格
2008年年底国内各地子棉收购价格
什么叫一、二、三类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