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地区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12-25张琦尹霞肖劲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1期
关键词:湖北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张琦 尹霞 肖劲草

摘要 为了考察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对450名湖北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湖北地区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个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影响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人格特质,心理压力中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婚恋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关系中的导师关系、同学关系、家人关系;(3)人格N均分、E均分、学业压力、导师关系、家庭婚恋压力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湖北;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分类号 B848

1.问题提出

博士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位高,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近年来博士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博士研究生在学业、择业、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使得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江立成,杨峰,2005;季红,2008;李曼,董梦杭,2011)。

目前对博士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博士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描述研究。卢绍君,王井云,田明(2012)研究中指出,博士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9.3%,博士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心理健康总均分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在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上低于全国常模。刘彩谊等人(2005)、钟惊雷(2007)和杨文瀚、静进、卢锦华、程杰、陈颖、司菡(2008)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在国外,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NogueiraMartins,Fagnani Neto,MacedO,Citero和Mari(2004)分析博士生来访者咨询数据发现,抑郁和焦虑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适应性危机和精神病性的危机是导致其心理问题的两大诱因。

研究文献发现,专门针对博士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少量文献中,关于博士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且大多数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分析层面上,提出的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策略和实施原则缺乏实证研究支撑。本研究拟从以下角度考察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第一,通过湖北地区样本调查,考察博士生心理健康现状;第二,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博士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第三,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预测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2013年就读于湖北地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八所高校的在读博士研究生450名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412份,问卷回收率达91.6%。

2.2研究工具

2.2.1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

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考查博士研究生的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心理压力状况以及与家人、导师、同学朋友的相处状况等基本情况。

2.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由Dergoatis编制而成,1986年由吴文源进行修订,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该量表有90道题,包含10项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包括睡眠、饮食等)。量表采用五级评定(1~5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SCL-90量表在本次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3。

2.2.3艾森克个性量表(EPQ)

艾森克个性量表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等人编制的人格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该量表有88个项目,包括三个个性维度,即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及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L)。艾森克个性量表在本次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7。

3.结果与分析

3.1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3.1.1博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将SCL-90量表中总分≥160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指标,根据这—标准,得出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检出人数为65人,检出率为17.11%。进一步阳性因子检验,筛查标准为“2~3分”“3~4分”“4分以上”为等级标准,将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如表1所示,我们发现博士研究生在轻度、中度、重度等级上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问题。

3.1.2博士生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心理健康各因子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因子分在恐怖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t=2.347,p<0.05,Cohen's d=0.32),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上博士研究生分数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3.2.1人格特质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人格内外向维度上,高分组与低分组差异极显著,高分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低分组(f=2.149,p<0.05,Cohen's d=0.35);在神经质维度上,高分组与低分组存在显著差异,低分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优于高分组(t=-6.926,p<0.001,Cohen's d=-0.93);在精神质维度上,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低分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优于高分组(t=-5.405,p<0.001,Cohen's d=-1.09)。

3.2.2心理压力对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针对“您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压力”这一多选题,博士生的回答如表4所示,博士生的主要压力集中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以及家庭婚恋压力四个方面。

如表5可知,在心理压力中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婚恋压力均与博士生心理健康均分差异显著,心理压力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3.2.3社会支持对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由表6可知,在社会支持关系中,家人关系、导师关系、同学关系与博士生心理健康均分差异显著,可见,社会支持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3.3博士研究生人格特质、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模型是显著的(F=28.891,p<0.000),人格N均分、E均分、学业压力、导师关系、家庭婚恋压力五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y=1.033+0.612 X1+0.178 X2-0.364 X3+0.085 X4-0.075x5,人格N均分、E均分、学业压力、导师关系、家庭婚恋压力联合解释心理健康水平的30.6%的方差变异,预测作用显著。

4.讨论

4.1博士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本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11%,博士研究生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全国成人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存在差异(卢绍君,等,2012;刑晓辉,凌朝辉,常军武,2006;史清敏,王增起,王永丽,2002;孙艳平,吴谅谅,2003;李梅,钟向阳,植毅耘,2002)。本文数据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与前人研究不一致,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全国成人常模数据来自于1986年金华等人的研究数据,相距现在近30年时间;大学生常模数据来自于1998年的数据,也有16年之久,数据较为陈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现在人们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用以前的常模来衡量比较现在博士生的心理状态,误差可能会增大。第二,博士生群体可能存在强烈的社会赞许效应。社会赞许效应是指在自我评价时评价者通常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做出评价反应的一种偏向或心向,从而使自己或别人看起来更适合社会需要,它主要表现为“装好”的现象。博士作为学历最高的社会群体,一般大家对博士生的认知印象是不仅具有高知识、高能力,还具有较高道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作为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可能会做出迎合社会反应的自我评价。第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增多、社会阅历丰富,博士生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本科生而言有所增强。在中国自杀率约为每年23人/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8.7万人。而博士自杀事件屡见报端主要是基于博士头衔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更能引起民众强烈反响。因此博士生心理问题严重有可能只是个别现象被过分关注了。

4.2博士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质、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关系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大影响,其中人格、学业压力、导师关系、家庭婚恋压力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显著。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有赖于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又受到人格的影响(陈朝阳,2001;胡淑芳,王惠利,邓自和,2002)。本研究将个性分为内外向、神经质与精神质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研究中个性内外向维度上高分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低分组,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外向的博士研究生善于寻求外界刺激,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也倾向于向外界发泄出来,而个性内向的博士生富于内省,处理心理冲突的方式往往是将其内化而非外倾或发泄,长此以往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或害怕等惊悸不安的心理紊乱状态;在神经质维度,低分组心理健康各因子显著优于高分组博士研究生,这说明具有不稳定性情绪的人本身就易于焦虑、紧张、担忧,情绪起伏大,喜欢夸大病情严重程度,也容易出现惊悸不安的心理紊乱状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精神质维度上,低分组心理健康各因子显著优于高分组,这说明可能精神质高分的博士研究生本身人际关系不好,适应环境能力差,在面对博士生涯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时更容易造成内心冲突,易于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缓解外界刺激对内心造成的心理冲突,有助于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博士研究生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均分存在显著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预测作用显著。在学业上,博士研究生需要拿出一定科研创新成果并完成具有创造性的学位论文,这使得博士研究生们要长期承受巨大科研压力,有的博士生不堪科研压力重负甚至铤而走险进行学术造假。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下降,国家因此加大了对博士生质量的掌控,各大高校为了保证培养质量纷纷提高了毕业门槛,严把毕业关,提高淘汰率。博士生导师也加大了博士论文的审核力度,无法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自动延期毕业。这些学业上的压力势必会给博士生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使少数博士研究生群体处于心理异常状态。

博士研究生的家庭婚恋压力与心理健康均分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婚恋压力对心理健康水平预测作用显著。一方面,博士研究生早已过了晚婚年龄,其中有部分博士研究生已三四十岁,因此经常会遭遇来自父母、亲友、同学等方面的催婚;更有些社会媒体宣扬女博士为“灭绝师太”,让女博士从“精英群体”沦为婚恋塔下层的“困难户”,这些因素都使得博士研究生的婚恋压力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博士研究生经济上的窘迫使其面对婚恋问题畏手畏脚,博士研究生都已属于成年人但尚未有自己的事业,自身角色及社会压力使得其不愿意向家里获取经济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博士研究生经济来源为学校补贴、校外兼职助教以及导师的课题研究经费等,因此在处于奋斗阶段的博士研究生们面临交往或谈婚论嫁时易表现出不自信、自我价值混乱。同时,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在择偶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精神上契合的伴侣,然而狭小的交际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士生的择偶范围,使得博士生的婚恋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这些因素都使得博士研究生在婚恋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关系与心理健康均分存在显著差异,对心理健康水平预测作用显著。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学习期间要处理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博士生导师的声望、学术水平、为人作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的发展水平。课题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载体,博士生导师依靠博士生来完成自己的课题,并在博士生参与课题中完成对博士生的指导,同时科研课题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生的科研创新水平以及博士毕业论文的水平。博士生如果与导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则可在课题中更受导师青睐,获取更多的学术发展机会;同时导师的声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博士生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人际资源,相对而言大部分博士研究生的内心对导师有极大的依附感和信赖感。因此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影响。

5.结论

(1)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总体状态较好,但博士生群体中存在个别严重心理问题。

(2)个体因素中的人格特质,心理压力中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婚恋压力,社会支持中的导师关系、家人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3)人格、学业压力、导师关系、家庭婚恋压力对博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猜你喜欢

湖北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The rise of China-Chic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