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1308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初报
2015-12-25伍荣冬李廷化韦金凡雷崇华谭彩丽余凤良
伍荣冬 李廷化 韦金凡 雷崇华谭彩丽 余凤良
(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广西 南宁 530042)
甘蔗螟虫又叫钻心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1]。甘蔗螟虫一年可以发生多个世代,并世代重叠,在甘蔗的整个生长期,从下种到收获,均有不同程度受到蔗螟的危害,苗期主要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枯心苗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60%以上;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蔗茎,破坏蔗茎组织,阻碍甘蔗生长,降低产量和糖分,引起风折[2];同时赤腐病菌常由蛀口侵入,造成赤腐病,损失加重[3]。
广西是我国蔗糖的重要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居全国首位。广西每年约有40%的甘蔗会不同程度的受螟虫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到10%-25%[4]。可见防治甘蔗螟虫已成为甘蔗生产中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广西蔗区在生产上仍大面积的使用呋喃丹、特丁磷来防治甘蔗螟虫,由于长期、单一的使用,害虫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5-9],防效降低,已不能满足生产防治需要。再者,它们均属高毒农药,严禁在甘蔗上使用。因此,筛选低毒、高效药剂,合理交替用药对减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P1308颗粒剂是广州甘蔗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对螟虫、地下害虫等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防治效果的杀虫剂。为了明确SP1308颗粒剂量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和使用技术,同时也为筛选新型低毒高效农药提供依据,笔者于2015年3-5月进行了SP1308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是桂糖42号,供试药剂:①SP1308颗粒剂,由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提供;②3%呋喃丹颗粒剂,美国FMC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淋油分场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种为红泥土,肥力中等,多年种植甘蔗,甘蔗螟虫危害较为严重,且田间分布平均。试验设SP1308 45kg/hm2、60kg/hm2、75kg/hm2、呋喃丹60kg/hm2和空白对照(CK)共5个处理,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5行,行距1.2m,行长10m,面积60m2。药剂于2015年3月18日在甘蔗下种时,随蔗种一起施于沟穴内。试验期间,按常规栽培管理。
1.3 调查方法
新植蔗出苗后,于对照区出现枯心苗(约蔗苗5-6叶期)(药后50d,5月7日)进行第1次调查,药后70d(5月27日)调查第2次,共2次。分别记录各小区总苗数和蔗螟枯心苗数,然后计算枯心率和防治效果,同时观察各处理甘蔗长势和其它生物因素影响情况。防效作新复极差测验分析,比较其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对SP1308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统计分析及新复极差测验,试验结果(见表1)表明,SP1308对甘蔗螟虫有着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防治时间的延长防治效果增加。药后70d,施用了SP1308颗粒剂的处理的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尤其是75kg/hm2施用量的效果最为明显,药后50、70d两次调查的防治效果均超过84%。但3个剂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SP1308颗粒剂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呋喃丹。药后50d,SP1308颗粒剂45kg/hm2、60kg/hm2、75k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73.9%、78.0%、84.1%,高于呋喃丹 60kg/hm2处理 44.6%的防治效果,差异达0.05水平显著;药后70d,SP1308颗粒剂45kg/hm2、60kg/hm2、75kg/hm2处理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80.8%、87.0%、87.4%,高于呋喃丹 60kg/hm2处理 63.7%的防治效果,差异达 0.05 水平显著。
表1 SP1308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表明,SP1308颗粒剂施用量为45-75kg/hm2对新植蔗螟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药后70d防效都达到80%以上且差异不显著,均优于呋喃丹60kg/hm2施用量的防治效果。因此,建议在将来的甘蔗生产中,采用SP1308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使用量以45kg/hm2为宜。
3.2 据观察,施用SP1308颗粒剂,苗期甘蔗长势良好,对甘蔗和蔗园有益生物安全无害,不影响生态环境,可结合生物防治,如利用赤眼蜂、红蚂蚁、性诱剂等技术进行防治甘蔗螟虫。
3.3 甘蔗螟虫种类多、一年多代,防治难度大,用药次数多,易造成螟虫防药性产生,建议多种农药轮换使用。
3.4 枯心苗只是螟虫对甘蔗危害的一部分,忽视中后期管理,也很难保证丰收,因此,不仅要抓好甘蔗前期苗情防治,还要加强中后期管理,对危害严重的蔗区,应适时增加防治次数。
[1]张亦诚,易代勇,雷朝云,等.甘蔗螟虫的形态特征、习性及防治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95-96,94.
[2]黄应昆,李文凤.甘蔗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方峰,赖开平,叶一强,等.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4-26.
[4]潘雪红,黄成华,辛德育.甘蔗螟虫主要优势天敌及生物防治意义[J].广西农业科学,2009,36(1):49-52.
[5]黄应昆,李文风.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糖料,2006,(4):34-35.
[6]龚恒亮,安玉兴,刘玉彩,等.高效低毒杀虫剂 Regent0.3G 对甘蔗螟虫控制作用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8,(6):110-113.
[7]李文凤,黄应昆,卢文洁,等.云南甘蔗地下害虫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8,34(2):110-113.
[8]袭恒亮,安玉兴,刘玉彩,等.高效低毒杀虫剂 Regent0.3G 对甘蔗螟虫控制作用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8,(6):110-113.
[9]杨友军.甘蔗螟虫危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蔗,2003,10(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