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庙会特征调查——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
2015-12-25潘明娟
潘明娟,徐 清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庙会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社祭,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和民间风俗习惯。庙会之所以称为“庙”会,是与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分不开的,借助宗教的特殊日期,在“庙”内外形成了“会”。庙会的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少学者对庙会的起源、宗教信仰、社会功能、民间风俗等都有很多研究,具体到陕西庙会,有学者着眼于庙会经济的探讨,如李刚、郑中伟的《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1]张萍的《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2]李琳斐的《现代陕西关中庙会经济初探》[3]等。笔者通过调查、走访、搜集陕西省周至县庙会的相关资料,主要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拟就周至县庙会特征做一探讨。
一、周至县的庙会概况
庙会,顾名思义,是以儒释道的祠、庙、观等为中心,以儒释道的各种祭祀、节日等活动为依托,会聚众人而形成的,反映了一定地区的民间信仰观念,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经济文化等内涵。
陕西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周至县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是关中地区一个古老的县域。
周至庙会糅合了儒释道多种传统。由于周至道教兴盛较早,故周至庙会的先声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在楼观台修建清庙祭祀老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佛教发展的重地,周至也相继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寺庙内举办法会吸引信众的同时,庙外也出现小摊贩的经济活动,于是庙会渐兴。这就是周至庙会的雏形。到唐代,由于周至楼观是老子活动的重要场所,道教建筑大兴土木,据说唐代皇帝曾六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每次大典都有一定规模的信徒集会庆祝。唐建中二年(781),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七立碑,信徒集会庆祝50天,①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这应该就是历史上首次正式记载的周至庙会。明清时期,县府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比较多,参加仪式的人也比较多,无形中形成了“会”,如立春日,按照规定,知县须挥鞭打纸牛,以示官府重视农事,农人随后要参加一定的仪式,祭祀完成后,官府要给参加仪式的人散糖果,俗称“打春”。这时往往吸引许多人携妻带子前来围观。另外,周至县城内建有庆祝宫(亦名万寿宫),每逢皇帝寿诞日要在这里举行庆典会,庆典的外围也会形成庙会。清代,知县邹儒曾祭祀青山(翠峰山),并立碑记其事。民国时期,县府曾设置典祀官,职掌文庙等典祀礼仪。
除去儒释道各家的庙会之外,周室庙会还有许多因传说而立的,如富仁乡龙过村庙会、终南大坚村七月七索娘娘庙会、翠峰乡下宝峪屈娘娘庙会等。
细究其因,周至庙会的起因可以分为纪念、祭祖、悼殇和传说四种情况。
(一)祭祖
祭祖主要是指祭祀较大的宗族以及在家庙(祠堂)每年举行祭祖会。由族长带领全族12岁以上的男性,入庙堂举行隆重的献祭仪式。礼毕,演戏、续家谱,成庙会。如兰梅原村王氏宗族、南留村惠氏家族、辛家寨和哑柏的王三聘后裔等,于每年清明节举行庄严肃穆的祭祖会。
(二)祀神
周至县的祀神庙会,主要是以祀佛、道、儒诸神为主的祭祀活动。在民间信仰上,不论佛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诸神香火都比较旺盛,如龙王庙、豆村司浪神伍员庙、山神庙、土地庙、火神庙、娘娘庙、财神庙、牛马王、关帝庙、城隍庙、菩萨佛爷庙等几乎村村都有,灶爷、仓神等家家祀奉。
(三)悼殇
悼殇庙会主要表现为纪念某些英勇的历史人物。如终南镇十三村东老王会和哑柏镇四屯乡十余村的正月十八老王会,纪念的是元末抗暴舍身保民的王氏三兄弟;尚村乡临川寺冬至会,悼念的是清同治二年(1864)阵亡的回汉人;集贤镇集贤村皇会,悼念的是清嘉庆三年(1798)二月白莲教义军与乡勇激战而亡的4 799人;翠峰乡史务村八月八会,悼念的是为追剿土匪而牺牲的英烈。
(四)传说
传说庙会主要是依据民间老人的口耳相传形成的。例如,传说中老子于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因此,楼观镇一带均为祭祀老子而立的庙会,包括楼观镇二月初十、西楼观二月十五、师家庵二月十五等庙会。翠峰山有一座索姑娘娘庙,传说是唐高祖武德年间李世民入山打猎,迷途遇索姑指点迷津,随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后世纪念索姑而立的,因此形成的庙会就是娘娘庙会。
二、周至县庙会的特征
周至县各乡、村都有庙会,由于交通发达、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使庙会往往各村轮流办。
周至县的庙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季节性。
(一)周至县庙会的地域性
从庙会的起源和嬗变中,可以看到庙会是以一定的方位优势形成自己的标志。庙会是以代表民间信仰观念的庙、祠、宫观等为依托,因此,民间信仰的内容差异,导致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特定文化内涵的庙会。例如,表面上看,全国各地都有城隍会,而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城隍会又有自己十分鲜明的文化内容。
周至县庙会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庙会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处,人口稠密的北部平原地区居多。
周至县地形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其中,“山”即秦岭,位于周至南部;“田”为关中平原,位于周至县北部;“水”环流其间。周至县人口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人口密集于“二分田”的北部平原一带。而与人口相关的庙会也聚集于人口稠密区,周至县的庙会90%都集中在县域北部的二曲镇、广济镇、终南镇、楼观镇、四屯乡、司竹乡、哑柏镇等城镇中。相比之下,离县城近的二曲镇、广济镇等城镇的庙会数量要比离县城远的城镇分布多。北部地区共有105个庙会,其中县城周边的二曲镇有25个庙会,占到整个北部地区的23.8%(如表1所示)。广济镇位于县城南边,共有16个庙会,占到整个北部庙会的15.2%(如表2所示),其中,广济镇离县城远点的竹峪乡却只有5个庙会,仅占广济镇庙会的1/3弱。
表1 二曲镇庙会分布
续表
表2 广济镇庙会分布
周至县中南部地区人口较少,且多为山地,庙会分布比较少,如板房子镇、厚畛子镇、陈河镇等,都是庙会较少的城镇。
其二,庙会的地区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民间信仰心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很多地方,百姓之所以十分虔诚地崇拜当地庙宇中的神灵,是因为他们把这种神灵当作他们的保护神来崇拜。在周至,不同区域的民间信仰是不同的。如翠峰山的青山庙会是基于索母娘娘崇拜产生的。周至县翠峰山索母娘娘庙(又称索姑娘娘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唐高祖武德年间李世民入山打猎,在山中迷路,迷途中遇到索姑指点迷津,得以解救。后来,李世民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后世为纪念索姑而立索姑娘娘庙。由此,翠峰山一带主要供奉索姑娘娘,这一带的庙会也由索姑娘娘崇拜而产生。
楼观镇一带的人们主要信奉道教,老子在楼观著《道德经》、传播道家思想一事深入人心,老子在这里深受人们敬仰,因此,楼观二月初十、西楼观二月十五、师家庵二月十五等庙会皆与老子有关。不仅如此,楼观镇附近的庙会也主要是以道教庙会为主,祭祀道教诸神,如老子、关帝、关姥、玉皇等(如表3所示)。
表3 楼观镇庙会分布
除此之外,还有富仁乡龙过村庙会、终南大坚村七月七月索娘娘庙会、翠峰乡下宝峪屈娘娘庙会等,都是依传说而立的庙会。
周至也有一些山区庙会,如翠峰青山会、马召镇圆疙瘩山会等,是所谓“物华蕴天宝,地灵生人杰”的地方,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传说,传达着正能量,能够降福纳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幸福的期盼和憧憬。加之,山区有美丽的风景和土特产等,不仅使当地人民享用不尽,还使得附近的群众向往不已,在庙会之日祈求幸福,观赏美景,购买土特产。因此,这些庙会虽然在山区,交通不是很便利,但朝拜的人群却如潮水涌进。
(二)周至县庙会的季节性
周至庙会与其他地区的庙会一样,在一定时节举行,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规律性体现。
从表1、表2、表3可见,周至县一年四季均有庙会,但是二曲镇在春季举行的有16个调会(占二曲镇庙会总数的64%),夏季有4个庙会(占16%),秋季有 4个庙会(占 16%),冬季庙会1个(占4%);广济镇春季庙会13个(占广济镇庙会总数的81.25%),秋季庙会3个(占广济镇庙会总数的18.75%);楼观镇春季庙会7个(占楼观镇庙会总数的50%),夏季庙会5个(占楼观镇庙会总数的35.71%),秋季庙会两个(占楼观镇庙会总数的14.29%)。由此可以看出,在四季当中,春季庙会占了绝大多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是与农耕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庙会的季节性是为农耕服务的。据笔者统计,周至县主要的庙会日期有56个,其中农历正月到三月的庙会日期为37个,占66%,其中仅三月份就有庙会日期14个,占所有庙会日期的25%。余下的从农历四月到十二月的庙会日期仅有18个。如三月十五广济镇的牛马王会、三月二十三桑园村的牛马王会、清明节南司竹村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春日庙会最直接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周至县庙会主要集中在春季。春日庙会居多,主要是因为庙会与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我国一直以农立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甚至就目前来说,农耕仍然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农业的丰歉对于社会的安定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目前,庙会大多存在于农村,庙会的参加者也多是农民或者是亦商亦农的“准商贩”“小商贩”。农村的庙会虽然与民间信仰和儒释道法会有很大关系,但是,在祠、庙、宫观的外围,民间信仰、宗教文化的意义相对淡薄,“准商贩”“小商贩”们的经济活动是庙会的主要存在价值。也就是说,庙会实质上就是农业聚会。农村的庙会之所以在春季举行较多,就在于庙会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农耕服务的。人们需要这样的集会来购买种子、农具,交流种植信息,甚至借助庙会这一活动,在心理上提醒自己:冬闲的日子过去了,春耕的生活开始了。如三月三日终南镇双明村的显佑神会、四屯乡北辛庄的庙会,三月十日翠峰乡翠峰山的索姑娘娘庙会,三月二十三桑园村的牛马王会等,都是农事之会,会上的买卖之物大部分为“买卖牛马及雨笠帚等物”。这就使庙会与农业生产挂钩,庙会成为配置农业资源的主要场所,庙会也因此带有骡马大会、农具大会、种子大会的市场经济性质。如上文所述,周至县一年中各村镇庙会日期总计56个,仅三月份就有各村庙会14次,那些亦商亦农的“准商贩”“小商贩”趋时赴会、走乡串寨,从经济上为春耕做了有力的准备工作。
另外,庙会的季节性与民间信仰也紧密联系。庙会的日期大多是神佛的诞生或者忌日。比如关帝、岳飞、观音是民间神庙祭祀最多的三位神圣人物,庙会中以他们的生日作为庙会的高潮,每年还不止一次的祭祀,常有多次祭祀,祭祀一次便兴起一次庙会。如表2中广济镇的庙会总共有16个,其中关帝庙会4个,太白庙会4个,“观”“寺”庙会3个,则广济镇表达民间信仰的庙会共计11个,占69%。终南镇有13个庙会,其中药王庙会两次,索娘娘庙会两次,关帝庙会两次。四屯乡庙会共7个,其中关帝庙会两次。
庙会的季节性还体现在节庆日。庙会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在许多地方它是家庭团圆的日子,甚至比春节还重要。春节大家因为要互相拜年走亲戚,反而不是纯粹的团聚,庙会则因为礼节较少而能够闲话家常。周至县通常村村有会,庙会期间,全村狂欢,通宵达旦,加之外村商贩纷至沓来,各种经济、文化、社会八卦信息密集传递,成为农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周至县各村轮流办会,一般在时间上衔接连续,有利于人们走亲串友、赴会观光。这样就使得庙会成为成本最低、时间最节省的大众信息传递的最佳模式。当然,庙会的日期往往选在农暇之时,春耕之前、秋收之后,如二月二的哑柏镇古会、正月十一的何家村太白庙会、北留村的关帝庙会等都是春节过后人们的再次团聚。此时大家团圆在一起像春节一样吃酒席,属于纯粹的聚会而没有了春节拜年那样多的礼节。而八月的庙会,是新谷登场、家家亮富酬神的好日子,又成为人们交流农作经验的有利途径。同时,庙会期间人们“献牲享赛,伏伎扮戏,锣鼓喧天”,形成农村文化活动的高潮。一些农村的老人会在庙会之前大肆采买,准备接待其他乡镇的亲戚,当然,其他乡镇有庙会时,他们也会赶会,不是因为要买什么东西或者看什么戏,只是单纯地走走亲戚、聚一聚。因此,每逢庙会,庙会所在城乡聚齐了亲朋好友,大家欢聚一堂。①根据徐清调研资料整理。周至县庙会成为特殊的节庆日。
周至县庙会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满足了民众的多种需求,对民众的生活发挥着特有的功能。
[1] 李刚,郑中伟.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0 -26.
[2] 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4,(3):121-136.
[3] 李琳斐.现代陕西关中庙会经济初探[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