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对钢琴即兴演奏的贡献
2015-12-25陈超
陈超
摘 要: 储望华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人们更多习惯于关注他在创作方面的贡献。事实上,储先生近年来在钢琴演奏特别是钢琴即兴演奏方面也很活跃。就钢琴即兴演奏领域来说,国内少有人关注,储先生对此可谓开先之人。文章对此进行梳理认为,储先生对钢琴即兴演奏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演奏方面的身体力行、社会活动方面的呼吁,还在理论上提出诸多主张,从这三个方面推动了国内钢琴即兴演奏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艺术;钢琴演奏;储望华;即兴演奏;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即兴”即根据当前的感受而发。“即兴演奏”即不通过预先准备的乐谱而在表演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经历以及内心感受进行快速地联想,边作曲边演奏的一种现象。它其实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曾几何时,在欧洲,一个音乐家如果不能即兴演奏,严格意义上说他配不上一个伟大音乐家的称号,像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等,他们无一不是即兴演奏的行家里手。但是,当今社会正如美国雷默所云:“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者受记谱的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1]如此,钢琴领域可能是“重灾区”,正如储望华所言:“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世界上弹肖邦曲弹得最好的演奏家,可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肖邦。”这显然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创作与演奏过度分离应该是主要问题。对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的即兴演奏的不重视可能是导致这样现象的重要实践根源。储望华看到了这一点,并于近年来持续就钢琴即兴演奏事业发展做一些推动工作。
一、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是人类直接而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求知方法。然而,19世纪欧洲科学家发现,许多知识光靠书本是解释不了的,于是“田野工作”便应运而生。储望华在探究即兴演奏的道路上,没有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而是首先用自己的“田野式”的实践去“耕耘”。他身居海外,但每年都要回国并频繁地往返于很多各种演出的舞台上,几乎每一场演出都要现场安排一个即兴演奏的返场节目,其方式方法很多,有根据民歌旋律即兴演奏的,有观众通过传递纸条,现场给出若干个音的,有时甚至是根据观众报出的手机或者家庭电话号码即兴编曲的,从雷鸣般的掌声中我们除了领悟到“艺高人胆大”这句至理名言的真谛外,更多的是佩服他敢于实践的勇气与精神,其实他的“艺高”正是在平时无数次的实战中练就出来的真功夫。早在青年时期,演出的任务层出不穷,作为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学生的他自然是很多歌唱伴奏的首推人选,其中多数是在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即兴发挥的,和声的编配,织体的选择,风格的定位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大量的锻炼为他今后的即兴演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让他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随音乐学院的师生赴蒙古演出,在开场前一小时左右,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参加演出的老师突然生病,[JP2]不能上台,要命的是该老师担任这台节目的所有声乐、器乐的伴奏,此时观众已经进场,任何补救的措施都无能为力,正在所有的演职人员都一愁莫展时,他迎难而上,顶替了这位老师所有的任务,在没有任何排练的情况下直接演出,当音乐会胜利圆满地结束,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时,竟然没有人发现音乐会的钢琴伴奏是一个临时替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是2008年在一次与刘诗昆老师的合作中,本来约定好下午排练,晚上演出,结果上午刘诗昆老师突然接到国家大剧院的一个电话邀请,临时通知他晚上到国家大剧院参加一个重要的演出,这样他们俩晚上的音乐会就不得不提前到了下午,就这样在零排练的情况下两位大师即兴合作了《黄河》四手连弹,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曾参与创作过《黄河》的经历,演出最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二、呼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面对几乎无人问津的钢琴即兴演奏事业,储望华先生在很多次场合都提到,中国不缺少朗朗,缺少的是创作型的朗朗,缺少的是中国式的“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等。这一现象当然与我国的近代文化历史有关,[JP2]但更与我国目前钢琴教育的理念和社会评价机制有关。我国目前大部分钢琴教师都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多数为学院派的风格,在教学上都是以严谨、规范、体现原著的风格作为核心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有过偶尔闪现的即兴创作灵感火花也会被不经意的扑灭。同时社会把学生能否在大赛中获奖视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准的唯一准则,而这些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又用框框条条作为评判参赛者优劣的主要依据,这种不良的循环最终导致的就是演奏者缺少与原创者以及听众之间内心的互动。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该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而当前国内的这一扼杀演奏者互动话语权的大的气候环境与音乐艺术表演的本质是相背离的,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产生杰出的作曲家。
对此情势,储望华先生意识到,国内演奏事业的发展仅仅靠自己个人做一些示范性即兴演奏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人们的普遍意识。于是,他联系自己创作的切身体会,呼吁中国钢琴界应重视下一代钢琴即兴演奏人才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形成一个良好基础,然后在优秀苗子中进行重点培养,这样经过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国家就有可能像德国、波兰、法国、俄罗斯那样,培养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音乐创作大师,才能创建我们民族的钢琴音乐的神圣殿堂,才能攀登世界的音乐艺术高峰。为了心中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每年回国,都要行走于各大艺术院校之间,最关心的事就是这些钢琴专业学生对即兴演奏的态度和他们实际即兴演奏的能力,并深入了解目前院校领导、老师对即兴演奏的重视程度。他还举办一些即兴创作的大师班,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了解国内即兴演奏水平的第一手资料来加以综合分析,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不断提高国内的即兴演奏水平。作为田野工作的问题研究,他仔细地分析着造成这一局面的各方面因素,呼吁老师、学生、学校、钢琴界、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即兴演奏的重视,把它上升为提高社会国民素质,建立中国钢琴学派的高度。[2]鉴于储先生的表现,如果称其为钢琴即兴演奏事业领军人物一点也不为过。
三、研究:拳拳赤子心,报得三春晖
从2008年开始,储先生还就即兴演奏做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并发表于《钢琴艺术》。对此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分析例举的歌曲都选择了时代感较强的中国现代歌曲或者中国民歌,从《歌唱祖国》《我的祖国》《月亮代表我的心》到《信天游》等等,一方面折射出他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在积极探索如何把中国音乐中即兴演奏的精髓与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即兴演奏之路。其实,即兴演奏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由于中国古代记谱法的局限,那些没有速度、力度的乐谱为中国的乐器即兴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古琴、唢呐以及一些打击乐器,不同的演奏者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那些即兴的抒情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既有遵循传统技法和表现内容的一面,又尽情地展示着演奏者个性的灵感和情绪。只是到了近代,伴随着简谱和五线谱的传入,西方严谨的音乐理论思想的渗透,即兴演奏在慢慢地褪色。储望华先生从小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熏陶,深知我们的祖先在即兴演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他根据自己在西方音乐学院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中国五声调式的特点,在和声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兼顾和声功能与色彩又适合中国歌曲的和声编配理论,如大三和弦加六音,do、mi、sol、la,小三和弦加七音,la、do、mi、sol,这个看似简单的经验总结,其实来自于他背后大量的创作实践,是勤劳和汗水的结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的创作,许多根据中国音乐改编的作品,正是灵活运用了这一技术,在和声的语汇上形成各种多姿多彩的风格。面对类似《信天游》这种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三个音的民歌,他努力地寻找出了一套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符合中国民族乐器的韵律,符合中国百姓的语言、语气习惯,彰显中国文化底蕴的和声编配方法,即纯四度(转位后为纯五度)和大二度的广泛运用,弥补了三和弦的不足,为极大地发挥中国汉族调式风格的和声语汇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广阔的天地。在织体的选择上,他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提出了“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思想,钢琴诞生于西方,是十二平均律下的产物,是百分百的西洋乐器。巴赫、斯卡拉第、亨德尔给人类留下了至今都受用不尽的钢琴织体,他主张应该从大量的西方古典的,浪漫的、印象的音乐中吸取营养,慢慢地形成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钢琴织体,这种“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是我们很多音乐家走出国门的起点和归宿。从田野工作实践到田野资料整理以及《钢琴艺术》十篇文章的连载,储望华先生作为一名身居海外的“旁观者”,却站在了民族复兴的高度,给国内钢琴事业的发展方向指点了迷津,作为一位集钢琴创作、演奏、教育于一身的艺术家,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钢琴即兴演奏的事业发展推波助澜。让祖国更美,更耀眼,那是每一个海外赤子最真挚、最动人的情感,储望华先生更是如此,他的名字诠释了他一切的华夏情感! (责任编辑:贾明哲)
参考文献:
[1][美]雷墨.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使命与扩展[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文化的音乐教育专集),1998,(05):7.
[2]储望华.漫谈即兴[EB/OL].http://www.emus.cn/?uid-2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