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审美教育创新方略

2015-12-25叶磊钱露露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途径内容

叶磊++钱露露

摘 要: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决定了高校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审美教育的内容创新在于积极尝试生态审美教育、网络艺术审美教育等新型教育内容。审美教育的方法创新在于综合、灵活运用社会实践教育、环境熏陶教育、媒体引导教育、自我修养教育等多种方法。审美教育的途径创新在于反思传统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强调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途径的针对选用和优化组合。

关键词: 审美文化;高校审美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市场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当今人们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的审美追求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当前审美文化中所充斥着的诸多不良价值诉求却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趋于庸俗化、空虚化,部分学生甚至因为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完善而进一步导致人格的缺失。为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各国教育界纷纷尝试对传统的审美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但是,与世界各国审美教育在经济全球化与高度信息化进程中涌动的改革潮流相比,我国的审美教育改革则要相对落后,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显得较为老旧和保守。事实表明,传统的审美教育,特别是传统美育的落后部分已无法应对现今时代的变化发展,无法有效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和拓展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切实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审美教育的内容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内容必须不断地进行拓展和更新。审美教育内容只有具备了鲜明的时代性,才能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因此,当代高校美育在坚持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等传统内容的同时,还应积极尝试进行内容的创新。(一)生态审美教育。生态审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存在论为指导的,将共生思维、家园意识、诗意栖居说等作为教育内容的新审美教育类型。其中,共生思维是对“和实生物”思想的阐发,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同生共荣;家园意识建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存论关系,强调自然是人类之家,而人则是自然家庭中的一员;诗意栖居说强调人不应满足于工具理性控制下的“技术栖居”,而应追求审美、诗意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见,生态审美教育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原则,建立起一种适合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观。这种生态美学观有利于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确立欣赏自然的生态审美态度和诗意化栖居的生态审美意识[1](P.158)。

(二)网络艺术审美教育。网络文化的快速勃兴无疑也为网络艺术审美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网络进行审美艺术教育已然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活动。从技术层面来看,网络艺术审美教育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实感化的教育内容,学生不必为了欣赏艺术而走向画廊、剧院或音乐会,通过网络平台便可欣赏到各种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借助网络的数字化功能,学生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进行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设计。

(三)学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高校审美教育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学科、专业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审美教育的内容,各专业教师在其授业过程中如能挖掘出具有审美性的内容,便可将学科教育变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如果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性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以形象化处理,便能有效地培养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其形成审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雅的审美能力。

二、审美教育的方法创新

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倚重灌输教育,对实践教育、环境教育等新型教育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还不够充分。创新审美教育的现代方法,一方面要改变将灌输教育手段唯一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则要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审美教育方法,使其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一)社会实践教育法。社会实践教育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与能力的方法,具体组织形式包括劳动实践、参观访问、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实践磨练和亲身体验无疑有助于广大学生将其对美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助于其不断提升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熏陶教育法。环境熏陶教育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和熏陶的审美教育方法。相比其他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教育法强调环境、氛围对人的无意识感染,故而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由于校园、家庭、社会构成了学生生活的整个环境,因此环境熏陶教育至少包括校园环境熏陶教育、家庭环境熏陶教育、社会环境熏陶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在陶冶情操心智、培养高雅趣味等方面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三)媒体引导教育法。媒体引导教育法是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正向引导来提高大学生审美认知水平的方法。而在当前各种媒体之中,当属网络媒体特别是校园网络媒体的审美引导力最强,对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力最大。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审美教育应当因势利导,一方面通过校园网络开设艺术鉴赏平台,利用网络科技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书画、音乐、戏剧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鉴赏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网络打造主题论坛,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审美新问题、新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认知能力。(四)自我修养教育法。自我修养教育法是通过自我修养与自我教育的方式来自觉实现审美观念转化和审美行为控制的方法。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如果不经过主体自身的内化与接纳,任何审美观念都无法被学生真正接受[1](P.175)。因此,高校实施自我修养教育法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艺术,使教育内容能够更为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则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三、审美教育的途径创新

审美教育的途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实施审美教育一方面要对传统途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另一方面则要强调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途径的针对选用和优化组合。(一)课程育人途径。审美教育视野下的课程教育主要是指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因此也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途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实施二十多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艺术知识教育,轻视艺术技能和艺术精神教育。我们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应是多元化的教育,艺术技能的传授和美学精神的塑造同样十分重要。此外,公共艺术教育还应区分不同的对象层次,照顾到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如此,审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才能很好地实现[1](P.198)。

(二)实践育人途径。高校审美教育实践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具有审美教育性质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高校应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并积极参与到各种层次、类别的艺术团队中去,从而使其从艺术的欣赏者真正转变为艺术的表现者。需要说明的是,高校审美实践活动并非单纯是指艺术实践活动,美育实践贯穿于高校各项育人活动之中[3]。因此,高校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参观访问、科学研究等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

(三)环境育人途径。理想的校园环境大到整体规划,小到一草一木都要体现出艺术匠心,体现出无尽的艺术韵味与高雅的格调情趣,从而使学生在这种艺术环境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而这种独特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当然,校园环境除物质环境外,还包括了校风校纪、科学精神、人际关系等在内的人文环境。因此,我们强调校园环境美育,既要注重对有形物质环境的优化,同时也不应忘记对无形人文环境的建设。(四)文化育人途径。校园文化的概念较为宽泛,而我们此处所讲的“文化育人”重在强调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为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出其文化育人功能:一是要不断地丰富馆藏文献,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二是要提高馆内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三是要营造优美的阅览环境,为高校图书馆美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ZK(#]许韶平,王海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王希军,葛星.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3]冷庆丰,陈建华,王飞.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功能及实现途径[J].艺术百家,2014,(03).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途径内容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