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与超越:本土化视域中的钢琴音乐教育

2015-12-25詹艺虹��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音乐艺术本土化

詹艺虹��

摘 要: 钢琴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专业钢琴教育还是业余钢琴教育,无论是启蒙教育还是进修提升钢琴教育,在国内都占有大量的市场。文章旨在通过对当下钢琴音乐教育本土化研究状况的梳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本土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如重技轻艺、改编作品的审美悖论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关键词: 音乐艺术;钢琴演奏艺术;本土化;钢琴作品;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HK]

音乐教育的本土化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对于一个曾经的半殖民国家、一个曾经全面引进西学的国家,文化发展的本土化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选择,那些表面看起来人为进行的本土化教学或表演,实际上也就是文化自我生成的必然性,这种本土化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更是民族自尊心的崛起与维护,也是文化创造性发展的体现。音乐教育的本土化涉及音乐领域诸多方面,其中最具有特殊性的是钢琴音乐教育本土化,这源自钢琴这种乐器本身所独具有的属性。钢琴作为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的乐器,是西方人和声性、立体化、追求厚重的经典审美品位之象征,与中国人建立在纯律以及五度相生律基础上的音乐,以追求阴柔、线性、空灵的审美意识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较之于音乐的其他领域,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中国钢琴音乐的本土化进程随着钢琴进入中国就已开始,无论是创作领域还是教学领域,甚至是钢琴乐器本身早期都伴随着本土化的努力。当然,本土化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本土化应该是开放性的、民族性的寻找,更是民族性的超越。

一、本土化、民族化之概念辨析 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与本土音乐相互生成的体系,本土化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特色班和精品课程,而是一个办学定位、理念和办学模式,是一种具有社会开放性的,不仅仅囿于校园内的音乐文化运行机制,而是与其他学科、社会、政府机构及民众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文化生成体系。宏观的本土化可以认为是民族化,微观本土化是同一个民族内部各个区域化及民间化。因此,民族化的概念比本土化笼统一点,如果在本民族内部进行本土化也叫民族化,在学理上不妥。另外,民族化总会让人联想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保护主义。所以,本文采用本土化而不用民族化。当然本土化与区域化也有差异,区域化是地理划分为主,本土化主要依靠文化性质区别。[1]本文所指涉的本土化,不仅仅包含相对于全球化而来的宏观本土化,也包含相对本国农村城市化进程而来的微观本土化。但是,这两个本土化的实现虽然相互交流合作,分工却泾渭分明。比如,宏观的本土化主要由国家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以及艺术院校承担。因为本土化的实现不仅仅需要教育理念的引导,更需要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支持,比如师资、经费、各种学术交流等等。并且,位于各大中心城市的专业院校在宏观的本土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跟我们国家的学校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布的等级格局息息相关。

因此,宏观的本土化,比如国家京剧、昆曲以及各个地方大的剧种或者主流的传统音乐文化群落的本土化,主要需要经费和师资都充足的、在中心城市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来完成。而地方化的或者说区域化的支流以及小范围的本土化,主要需要处在二线或者其他边缘地带的普通高校的音乐院系来承担。从2009年杭州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所获得的信息和提交的论文来看,学界将微观本土化称为区域化。地方院校在微观本土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言、文化资料收集、采风等方面具有近水楼台的便利。

二、钢琴音乐本土化研究现状 有学者认为,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是值得质疑的。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的进程,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创编方面,无论是对于古曲、民间器乐还是民歌,更重要的在于原创性作品的成熟以及民族化方面。而就中国整体的音乐发展现状看,认为钢琴音乐本土化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怕为时过早。因为在整个教学体系都处于西方音乐传统教学框架下的中国音乐文化怎么样才算本土化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更何谈取得实质性进展?虽然有大量的、成功的古曲、器乐及民歌改编钢琴曲,但是改编的钢琴曲能否证明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也是目前应该探讨的问题。虽然我们有《黄河》钢琴协奏曲这样既具有原创性又具有本土性的成功案例,但是这样的曲目以及创作路径由于西方现代以及后现代音乐潮流涌入,加上世界音乐潮流的冲击,并没有成为中国本土钢琴音乐创作的主流。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无法自信的说我国的钢琴音乐本土化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一)钢琴音乐本土化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钢琴音乐本土化相关文献的考察,关于钢琴的本土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钢琴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和钢琴作品创作本土化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有些侧重于所取得的成就,有些侧重于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文章认为,在钢琴教育方面目前存在问题有:1.钢琴本土化教学理念不明确;2.钢琴本土化教学作品偏颇;3.钢琴本土化技法研究尚缺;4.钢琴本土化课程建设滞后。通俗和具体一点讲,问题主要在于:教育观念上不重视,包括创作、表演、教、学各个环节不重视;本土化作品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力度;本土化教材从启蒙到钢琴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完善的技法训练体系;在教学和表演以及比赛中,对于本土化作品的选择比例过于狭小。针对以上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有:1.增加本土化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密度;2.增加钢琴教师的本民族意识;3.加强社会引导;4.启蒙钢琴教育阶段要有意识的增加本民族曲目,编创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本土教材;5.确立多元化教学原则,增加本民族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比例;6.加入非欧洲钢琴作品;7.提高钢琴教师的专业和多元音乐文化素养。[2]

可以看出,关于本土化的研究还处于浅显的、呼吁的层面,没有深入的、机制性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可具体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如何增加本民族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密度?国内主流的观念是,学钢琴专业的目标是比赛,比赛的最高水准都是国际或者国外的比赛,比赛作品选择外国作品是必然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刺激民族化钢琴的创作和演奏?如何增加动力和提供机会?或许举办民族钢琴大赛是个不错的出路。另外,如何增加教师的本民族意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增加社会引导?怎么引导?用什么手段引导?以及关于教材的问题都是需要得以追问。这些问题,才是钢琴教育本土化研究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实质问题。(二)钢琴音乐本土化所取得的成就

1.具体教学方面。对钢琴音乐现状,教育方面持积极态度的代表性论点认为:尽管钢琴教育存在本土化方面有很多不足,但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对当前钢琴教育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1)信息化钢琴教育平台构建与规模空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形成良性运转;(2)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学实践有重要指导,学科理论构建走入专业化、系统化,并向纵深化发展;(3)师资建设合理,老中青三代教学各具特色,并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4)教材建设空前繁荣,编著、引进使得大批量教材得以出版和使用,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供载体;(5)以赛促学的各类赛事,搭建了发现人才、检验教学与促进校际、区域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6)中西交流与碰撞频繁,不断汲取多元钢琴音乐文化,同时将教学成果推向世界;(7)社会钢琴音乐教育如火如荼,发展势头良好,为全面提高中国钢琴水平奠定基础。[3]以上这些成就显然是在欧洲教育体系内的教育成果,无论是师资,课程、比赛作品选择,赛事成绩本土化进程都不明显,只有在教材的编纂上具有本土化的努力,“中国风格钢琴教材”相继陆续出版。例如系列丛书《中国风格钢琴曲集》《中国风格儿童钢琴曲集》《中国民歌钢琴复调小曲40首》《中国风情钢琴曲八首》《中国名歌改编的通俗钢琴曲》,以及新近出版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作品集等一批优秀教材。但与国外创编的教材数相比,仍相差甚远,希望引起足够重视。正因为如此,钢琴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才更应该提上日程。

2.作品创作方面。中国钢琴自引进之日起,在作品方面就伴随着本土化进程,到目前为止,钢琴作品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作品;(2)以影视歌曲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作品;(3)以爱国歌曲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作品;(4)以中国古曲文学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作品;(5)以戏曲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作品;(6)创作技法的民族化;(7)民族器乐演奏技巧与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等等方面。另外,以中国民歌改编和创编的钢琴曲更加成就显著。[4]

三、钢琴音乐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化与艺术化的争论很多研究者呼吁,目前的钢琴教育过于追求技术化,忽略了艺术性,并上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谈论钢琴教育的艺术性问题。很多研究者一致认为,综合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低下,导致了钢琴教育技术化的泛滥。其实,对技术的不断追求和超越是西方音乐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技术的突破甚至是每一次音乐变革的标志。本文认为,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不是技术泛滥,而是技术化不够。技术化是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的必然性,是必须接受和承认的,技术化不是没文化,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把技术与文化对立起来的理论思维路径是偏激的,不是不想追求艺术,而是钢琴艺术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必然要面临技术化,技术化是一个西化的结果。这个结果证明,文化是不能全盘移植的,要改变这种技术化的泛滥,一条出路是学习者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跟着技术西化,另一条是西方技术的本土文化和本土审美化。(二)本土化进程中钢琴作品的审美悖论在钢琴教学上,很多研究者强调提高人文素质,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大家总强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普遍的结论是,人文素质等同于综合文化素质,即所谓的大文化修养,比如姊妹艺术的知识、文学的知识、社会学的知识、哲学美学的知识等等,其实指涉的是一个人知识的广度,能力的强度以及品质和人格的高度。审美教育广义上是指给非艺术专业的人以艺术教育,而对于艺术专业的人则给予以美的形式为主的教育,纯粹的审美总是从形式美开始,因为艺术的内容往往与艺术之外的文化息息相关,容易导致非艺术非审美的教育,以德育代替美育。因此,狭义的审美教育就是提升感受形式美的能力的教育。[5]审美是需要文化准备的,假如给中国农民听民间音乐,尤其是当地的民间音乐,他们会有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体验,不管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情感体验。如果给他们听交响乐,他们一定会觉得乱且一片嘈杂,没有相关文化的积淀和理解,审美是很难发生的。中国钢琴教育强调审美教育和谴责技术化是同样偏颇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中国钢琴的普通观众和高端演奏在审美上处于两个文化语境。演奏国外的作品要国内的普通观众听是背离审美规律的行为。演唱也一样,美声歌唱或者西洋歌剧在中国大众中不能被普遍接受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土文化,即便接受了,也会导致技术化或者肤浅化。这是文化的必然性,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音乐领域。我们都体验过,唱自己本土的歌与唱别人文化语境中的歌是两种内心体验,一种用心一种用嘴。如果说唱别人的唱得像,那也主要是在能够模仿的因素上,感觉上总不会到位,除非整个演唱者内在的文化感觉也改变为演唱作品的文化语境。即使是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任何审美想象总是具有基本的审美文化原型,否则,任何器乐音乐的审美理解就是不可能的。[6]这种审美悖论对于审美人格的塑造具有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也是中国音乐本土化过程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的诉求跟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建设的努力一样,都是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性诉求。当下中国音乐文化中,促成传统音乐文化觉醒的力量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2.地方高校音乐办学特色的需要;3.音乐人类学的兴起;4.对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反思与解构冲动;5.部分学者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及呼吁。在中国钢琴音乐在平民化发展、非专业化发展和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当下,如何做好本土化是一件需要全力以赴的事情。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如果不做到本土化,将对塑造中国人的钢琴审美意识和审美人格产生不利因素,形不成大众的文化归属感,也不利于形成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流派。钢琴音乐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做到钢琴教育观念本土化、作品本土化、技术训练本土化(教师教材),审美观念本土化,审美人格本土化(建立本土化审美人格)。这样就需要建立中国钢琴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建立从技术训练(启蒙、业余、专业)、作品、教育家、演奏家、欣赏群体到比赛体系、市场营销及传播体系。本土化,并不是排斥欧洲体系,而是走出唯欧洲体系,但从教育现状及现实来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张映兰.音乐教育本土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J].艺术教育,2010,(12):99.

[2]陈声钢.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之“国风”意识的培养[J].音乐探索,2007,(04):66-69.

[3]增旭.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建构[J].音乐探索,2010,(02) :141-146.

[4]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8.

[5]张业茂.音乐教育价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9

[6]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音乐艺术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