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理文的教学路径探析

2015-12-24金立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礼貌事例观点

金立义

说理文即议论文,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说理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和逻辑严密等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和《学会合作》(第12册)5篇简单的议论文,属于说理性文章。虽然篇数不多,但它是一种新的文体,为初中学习议论文奠定了基础。

说理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析文章是怎么言说的。笔者认为说理文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有三:一是读懂文本说了什么道理;二是探究作者是如何说理的,学习作者说理的言语智慧;三是学以致用,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提出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证明观点。

一、 寻找言之有理

说理文的中心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思想观点、见解主张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明晰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要解决的问题,理解文章的大意,是说理文教学的保底工程,也是应该坚守的底线。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说理文,提取有效信息,快速捕捉到作者的观点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几篇说理文放在一块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探究、发现和总结,认识到说理文所说的道理一般出现在课文的三个位置:一是在文章的开头,叫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如课文《学与问》的开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二是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三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卒章显志,归纳总结。如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结尾,“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掌握规律,认准位置,快速捕捉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 厘清言之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说理文的结构和其他文体有着本质区别。说理文通常由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构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递进式结构的特点。条理清晰、言之有序是说理文非常显著的一大特点。

如《学会合作》一文的结构是:开头提出什么是合作,中间阐述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结尾总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何让学生整体把握说理文的基本结构?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开头讲了什么,中间讲了什么,结尾又讲了什么。

笔者执教《谈礼貌》,在开始揭示课题时就强化了文体意识,问学生:从课题上来看这课主要讲什么?“谈”告诉我们课文是在说理,那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的观点。

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找到观点后,笔者又问学生开头写了什么。学生读完开头,知道了课文用古训引出了话题——礼貌。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2~4小节,看看这三小节写了什么事。学生概括出用“问路、踩裙、伤脸”三个例子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又总结了什么?学生回答,文章提出了观点:“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至此,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说理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开头引出话题(或提出观点)、中间举例说理、结尾总结观点(或强调观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知说理文的基本脉络,笔者又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勤奋》,让学生再次温习巩固,进一步强化对说理文结构的认识。

三、 学习言之有法

说理文在例证和语言上有着独特的印记,彰显出言之有法的独特性。“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基本特征,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所摆的事实必须精挑细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次如何围绕中心观点叙述事例,说的理既让读者心服口服,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启发思考,这其中是大有讲究的。也就是说,说理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举例的典型性?如何让学生发现说理文语言的密码?这样的教学已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了,不仅是在学课文,更是在学语文,把课文当成了一个例子来教,实现了跳出课文教语文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把文中所列的事实进行异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执教《谈礼貌》一文,笔者让学生比较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问路、乘车、刮脸”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答案。

相同之处:三个例子都是谈讲礼貌的重要性;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且议论都是围绕“礼貌”展开的;在叙事时重点描写了人物与礼貌有关的语言和动作。

不同之处:人物时代不同,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人物的身份不同,有古今名人(岳飞、牛皋和周恩来),也有普通百姓(小朋友、女青年、朱师傅);议论的方式不同,第一个事例后面的议论是运用了俗话“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事例后面的议论采用打比方的方式: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第三个事例后的议论用了一个复句阐明礼貌用语的作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说理文的例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到了说理文言之有法的表达技能。

1.例证有讲究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例子,而不选其他例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发现这三个例子角度不同,既有古今人物的故事,也有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还有正面和反面例子的对比,三个事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互为照应,有力地印证了作者提出的观点。这样列举的事例就叫典型性,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应该说说理文所列举的事实,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不需要多教,但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事实来说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容易疏忽的,而这恰恰是说理文的语用价值,也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这样的内容应该成为说理文教学内容的首选,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举例的典型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语言有秘诀

说理文的语言密码蕴藏在内容之中,是隐性的、看不见的。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揭开语言的秘密,让学生感受这一秘密的魅力,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谈礼貌》这篇课文叙述了三个故事: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细细品味作者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会发现特点很鲜明:

(1)概括性:在叙述这三个故事的时候,情节简单,是概括性的叙述,而不是生动形象的描述,言简意赅,切合了文体的特点。

(2)指向性:三个故事在叙述上都集中在当事双方的对话上,其他的情节则省略不写,且对话的内容都暗含着“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聚焦了课文的中心论点。

(3)生动性:人物的对话生动形象,反映了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另外在议论事例时,又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阐述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准确性:事例后不同方式的议论准确地揭示了事实所包含的道理,而这个议论又成为一个小分论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教师应让学生感知说理文语言的特点,知晓讲述事例有窍门:说理文对所列举的事例在展开叙述时,要紧扣中心观点来概括性叙述和描写;事后的议论要紧扣中心,形式多样,准确揭示事理,突出观点。这样可以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习文本规范的语言,学会有技巧的表达,为后一个说写教学环节打下基础,二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智慧。

四、 践行言之有效

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看,他们要掌握一种技能需要经历“认知—实践—迁移”这样的过程。目前语文课之所以效率低,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太少,教师随课文所教给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如果不迁移运用,充其量是个概念,没有形成能力。语文教师要向数学教师学习,及时练习,让学生化知为能,化能为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理解文本是基础、是前提,言语训练和运用是终极目标,两者应相得益彰。用语文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说和写是最直接的语言运用,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内化吸收、迁移外显的过程。

比如在执教《谈礼貌》一文之后,笔者出示三个与礼貌有关的小故事(两个正面,一个反面),又出示了一组有关礼貌待人的名言、俗语,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开展说话竞赛。要求学生以教师所给的事例为主,也可以自己选择事例,再恰当选择所给的名言和俗语,说一段话,替换课文中的一个事例,相互评价,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好。安排这样的说话训练目的,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

除了说话训练,还可以安排写的训练。在学习完课文《水滴石穿的启示》之后,可以结合它前面的三篇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三篇课文的主题其实也是“水滴石穿”,让学生任选三篇课文中的一个事例,把叙述性的事例转化为概述性的事例,并加以议论,来替换《水滴石穿的启示》中的例子,来印证课文所阐发的道理。

在水里学游泳,在空中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语文的学习要遵循学习规律,依据文本特点,坚守有趣、有效、有用的原则,从教材中发现、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连贯完整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充分经历系列实践过程,获取规律性、可迁移的语文知识经验,形成能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红琴.强化“类”的意识——简单议论文教学内容的研制[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5(6).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礼貌事例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