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举手站起来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

2015-12-24林汇波

中国德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错误课堂教师

林汇波

有一次听课,见到这样一个场景: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好几个学生举手想回答。教师让其中一个站起回答,但其答案与预期相差甚远,教师让其坐下;再让另一举手的学生站起回答,教师还是不满意;最后,教师让一个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答案与预期符合,教师高兴地肯定和表扬了第三个学生。

我看到前两位举手回答的学生神情恹恹的。我知道,教师这样的教学组织,已对前两位学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这两位学生以后再也不会举手,不愿与这位教师对话,还可能会恨上这位教师,不听这位教师的课,甚至也不念这位教师的学科了。

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类似的失误乃至失败的细节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教育失误而已。

一、学生举手站起值得肯定

我们对上面课堂中举手想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能举手,说明他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教师提问的这个活动中,举手的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举手的学生有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显性对话的意愿,愿意在班级层面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大家交流。“有思考”和“能组织内容与大家交流”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后一种状态层次更高。

最后,举手的学生希望通过回答问题,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享受思考与成功的快乐,这种行为是积极可取的。

学生举手,是一种积极状态,课堂组织者、指导者应对其肯定,而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或随便否定,是一种错误。

二、学生回答错误无可厚非

学生举手回答,答案会与教师的预期相符吗?可能的结果为:

第一种情况,思考方向基本正确,但答案略有偏差;意思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内容表达的语言组织有问题,导致与正确答案有距离。即使学生思考与表达是正确的,但实际表达能完全符合教师预期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第二种情况,答对了一部分,答案还不完整。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有困难时需要教师点拨,“扶”一下,此时正需要教师发挥“教”的意义。

第三种情况,回答错了。学生对问题判断出错,或是问题分析方法不对,或是组织答案时思维出错等等。

这三种情况都是正常的。如果某一学生给出一个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那才是有问题。可能教师提的问题太小儿科、太弱智,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说出答案,那是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在“发展区”上,没有考虑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问就不具教学意义;如果问题难度适当,学生又回答得天衣无缝,我们可判定学生的答案是抄来的,学生有现成的资料,不用思考,提问也不具教育意义。

提问,是一个教育活动过程,追求的不是简单地走完从问题到答案的两步,提问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凭借提问体验学习过程。教师设置课堂提问,不是在寻找或等待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他们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引导。所以,教师应推翻原来的提问方式,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学习过程,让举手站起的学生经历从问题探索有失误,到最终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提问中体验学习、享受学习,这才是提问活动的教育意义所在。

三、学生享受成功重在引导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气,问题答错了也是情理之中。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科学引导,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有偏差。那么,应该如何让举手站起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成功呢?

方案一,引导举手站起答错的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提问,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的。无论学生的回答怎样,教师都应该进行必要的引导。从答案的正确与否上引导,“你的思考,已经部分地涉及了……,在……地方还可以……”肯定对的地方,指出需补充之处;从方法上引导,“你的思考,虽在……方面与问题存在联系,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你可以……”先肯定,再指出出错原因。

方案二,教师不否定前面学生的答案,而是在对问题进行足够分析引导之后,把几个回答视为并列的答案抛给学生,让出错的学生自行比较,从而判断出哪一个答案更好。学生能够从教师的引导中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做虽然大费周章,但却是对前面举手学生的信任与肯定。

让学生举手不能怕学生犯错,不能随意否定学生。如果学生连错误都没有,那他们就没有思考,没有参与,这是教师整个活动设计出了问题,是活动组织的失败。很多时候,提问是要暴露问题,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他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无论学生的表现怎样,都应该让学生享有信任与肯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地找到错误原因,向正确的方向靠拢,获得提升,真正实现课堂提问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错误课堂教师
在错误中成长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怒”与“努”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