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学科辅导的应用

2015-12-24徐伟袁兆林

山东青年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

徐伟+袁兆林

摘要:本文以一名由物理偏科的学生,在负性情绪状态下最终导致学困生的个案为例,清晰地阐述了关于条件性情绪反应增强原理、潜意识厌学情绪与其运行的心理机制,并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对条件性情绪反应进行干预,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小学生学科辅导中,可供学校、家长及学科辅导机构借鉴并运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学科辅导;条件性情绪反射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家庭方面:学生李欣(化名),男,15岁,初二年级学生,性格开朗,与父母关系较好,家庭经济水平较优越。

2、学习方面:李欣在初一的时候各门功课都比较优秀,总排名在班级前十。自从到了初二后,增加了物理课目,刚开始学的时候成绩还好,不料后来成绩一点一点下滑,最终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随之下降,李欣也为此感到痛苦不已。

3、性格方面:据笔者了解,李欣是一个热情开朗、活泼好动的男孩子,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是非常聪明的。甚至有时还会有很强的好胜心,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制力稍差。

(二)症状表现

这半学期以来,李欣一直情绪不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当去做擅长的科目英语时,还能坚持一会,一到物理作业或者数学作业时,便按耐不住情绪,特别容易分心。家长对他的成绩也特别重视,本来就为自己成绩烦忧的李欣再加上父母时刻的叮嘱,使得李欣长期处于一个高焦虑的情绪中。

(三)问题起因

经过调查了解到,李欣在初一的时候各门功课都很优异,到了初二新增加了物理科目,一开始学习上也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李欣有一个习惯,英语科目是他擅长的科目,每次回到家中他都先去背单词、然后做习题,忙完了英语再去做其他的作业,由于初二物理科目是新增加的比较抽象科目,再加上每天都只能留给很少的时间去完成物理作业,时间一长便对物理的兴趣不大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欣班上的物理老师是新来的女教师,教学上有时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一向性格较高傲的李欣对她很不满,甚至还有过很不愉快的矛盾。逐渐,李欣的物理成绩下滑,而下滑的成绩又变成他对物理女教师有偏见的重要条件,长期反复的恶性循环,导致李欣物理成绩很难上来。

其次,李欣同学还是一个好胜心强、制止力较差的学生,物理成绩的下滑同时也使得他的精神高度紧张,长期的恶性循环也使得他有很强的情绪障碍,最终造成多门功课成绩下降的后果。

二、心理机制形成分析

李欣的个人案例在中学生中是很典型的。中学生普遍来说逆反心理强,心理状态也不稳定,由于他对物理老师有比较大的成见,逐渐负面情绪随着时间的堆积,终于爆发,最后还与物理老师发生了矛盾,这就致使他与物理老师的感情成恶性循环,甚至不想上物理老师的课。其实,对于李欣这样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同学,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控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因此,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多变,其两极性是非常明显的,即使很普通的事件在特定的条件下都会使他们产生这种兴奋性的亢进。李欣未能理解自己烦躁情绪产生的原因,我们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条件性情绪反射的理论来解释:

在李欣与物理老师产生矛盾后,每当他见到物理老师,或者听物理老师讲的课,都会触动场景S的出现,产生厌烦的情绪E,最终形成听不进、学不进的行为S,然而这一切都是一种条件性的情绪反射。李欣在被物理老师批评后,潜意识中会有对老师的敌意,产生对老师厌烦的情绪,这会使他渐渐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长时间下去,李欣对于物理科目的学习会渐渐分心、低效,最后成绩下降,又回到了对老师产生厌烦的循环最初点,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辅导过程

1、认知调整

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情绪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了解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使其能够解释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一出现烦躁情绪就焦虑,就担心自己是不是某方面出现了问题,情绪反应就会越来越严重。长期如此,并会增强其循环,最终形成条件反射,导致稍有刺激就烦躁、焦虑。而错误消极的认知评价又导致症状不断加重,最终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情况。

干预的关键在于控制每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条件性情绪。需要向李欣说明,是他自己在与老师发生矛盾后把对老师个人的情绪转移到了学科本身,从而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长期下去便会对学习物理产生认知焦虑,产生学习分心、效率低下、想学学不进的症状,这时便会造成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在循环中焦虑情绪反复增强,从而导致其他的学科成绩都有所下降。

其实,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躯体症状是由于焦虑产生的,只要焦虑下降,这些躯体症状就会消失。当我们向李欣解释了这些情况后,使它降低对现在所面临问题的高度焦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辅导和干预。

2、暗示训练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告诉了他并不是物理老师的能力不行,而是他自身产生的一种抵抗情绪所造成的,并且帮助他重新表征如何去学习物理,并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为李欣进行放松训练。帮助他在场景下重新构建愉悦的情绪E',而形成学得进、学得懂的高效性学习行为R'。

暗示训练是为了使个体获得轻松、宁静、舒适、愉快等积极的心理状态,而进行的渐近式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想象美好的风景、建立积极情绪,想象中被试者进入预先选定的角色与场景,塑造积极情感,从而迅速减弱甚至消除个体的焦虑、抑郁等负性的条件性情绪,此时咨询师叙述症状的暗示性指导语,也就是个体理想的行为,促进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改变,进而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消除负性症状。

暗示训练的实质是以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消除或替代原有的负性条件性情绪,达到条件性情绪或行为的重塑。每次暗示训练的过程不超过50分钟,笔者针对李欣的情况,为他设计了具体的情景想象,共进行了8次暗示训练。endprint

3、愈后指导

在学科辅导与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时刻都让李欣作好咨询笔记,将自己在学习和个性上取得的进步以及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等都记录下来,学会用潜意识条件反射原理来反思自己的个性行为,加深对自己心理机制形成的认识与分析,使原来过敏性的情绪反应消失。

同时,还要教会他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进行自我诊断,遇到问题时能用潜意识条件反射的原理解释,能够为自己建立程序放松,及时地打破恶性循环,用阳光向上积极的情绪和高效学习的积极认知取代偏激抱怨的焦虑情绪和学习困难的消极认知,促进其过敏性情绪反应的消失,会导致对过去的某些过激认知、评价、观念及情绪反应有明显的缓解,最终打破与物理老师之间的情感隔阂,从而达到症状的消除。

在我们的辅导中,也积极地为他弥补了漏缺的知识链条、纠正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增强学习物理成功的效能感,为他在学习上增添不可缺少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此外,对于此类处于高焦虑情绪、恶性循环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同学,我们也建议他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运动,也提倡选择性地使用深呼吸放松、肌肉放松训练、积极心理暗示等,以长时间的进行自我训练,巩固对其干预后的效果,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四、辅导效果

1、学生自我评价

李欣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身体轻松了,对各门功课学习都充满了兴趣与信心。上课状态正常,也消除了与物理老师的偏见,见到老师还能主动上前去打招呼。再没出现学习分心、效率低下、想学学不进等症状,能专心投入到上课认真听讲的状态,并自觉地完成期末复习。

2、老师及家长评价

班主任反映,李欣所有的症状都已经完全消失,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对老师和同学也能更加主动热情了,不仅物理成绩在几次的测试中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上来了,现在已经在班级中排名前十五。作业时,能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做题的错误率也明显在下降,并逐渐喜欢上了物理科目。

3、咨询师评价

李欣在刚刚来到接待室时,虽然性格开朗,但总不愿意与我们进行学习上的相关交谈,有些回避。尤其是当我们辅导他物理科目时,更是没精打采。咨询师在开始时以兴趣为出发点,吸引他的注意力,并经过长时间的学科辅导与心理干预,现在能够主动地学习,并特别爱问问题,我们认为李欣同学的学习已经进入良性的循环。

4、回访结果

在进行学科辅导前后的对比中,李欣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他每天都可以认认真真地学习,彻底消除对物理老师及物理学科的偏见,而且学习的效率也比较高。在笔者咨询回访时,李欣自述曾经还有一个痛苦点,就是在她每次见到物理老师都会触发联想到与物理老师发生矛盾时的样子,甚至是他成绩下来后同学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等一系列的痛楚,现在李欣运用这个技术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也经常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的自我干预调整,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

五、问题与讨论

本案例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辅导与咨访关系,咨询师首先要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从学科角度为学生切身实地地打造最适合的辅导方案。其次咨询师的心理干预技术也要过硬,使得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学科辅导与心理干预都相当认可最终达到信任,来访者才会积极配合咨询与指导,同时咨询师自始至终给予来访者的积极向上、坚信成绩一定能很快取得进步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咨询效果的实现。

第二,来访者症状行为的表现是条件性情绪反应恶性循环放大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焦虑情绪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增强,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对该学科产生厌烦、失去兴趣,而使得成绩下降。而对于李欣的情况,与教师的矛盾也增加了恶性循环的增强,使其不能正确面对问题,而难以达到杠杆解,来访者在清晰地了解了自己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干预原理和应对策略后,就能通过情感组织者技术将焦虑情绪恶性循环快速打破,将焦虑情绪逐渐降低。这种新的行为认知疗法与传统的行为认知疗法相比,其优势也清晰可见,其更加注重策略性知识的输入,通过控制了知识而控制其情绪,这对行为障碍的矫正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金洪源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杜英萍,儿童情绪障碍的元认知心理干预个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

[4]徐伟.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例抑郁障碍学生的心理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

1本研究为2014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表(甲类),项目编号为:201410841000037.

2014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4XJDCB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相关主体培训研究
人文护理对“三无”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