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站在“弯道超车”的历史拐点——四川工院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幕后
2015-12-24史瑞蔡兰
文/史瑞 本刊记者 蔡兰
学院全景
学历歧视、就业歧视、社会尊重不够、上升空间限制……曾几何时,职业教育承受着各种“负面态度”。但现在,这样的“观念沉疴”正逐渐被打破。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取得社会的认同,而整个社会对于“人才”二字的解读发生了多元化偏转。
当前,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也迎来新变化:“大学生一职难求,职教生一技在手”的新格局动摇了二者之间的“PK”天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之一、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工院”)就业处主任张文龙说,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更加务实、注重实效的社会发展趋势,也为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黄金期。
见到张文龙时,他正在办公室整理着毕业生的就业统计表。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又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 强)”名单中,四川工院是我省唯一入选的高职高专院校。
“学院能够获得这项殊荣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张文龙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遴选表彰活动于2009年9月启动,每年度分别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普通高等学校中遴选50所就业工作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该活动旨在推动高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他微笑着从文件袋里拿出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表,上面显示“全校3817 名各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64%。”而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4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我省数据为85.23%。
从数据来看,职教生的就业情况要好于大学生,“这是社会用工用人的价值导向发生了变化。”张文龙说,拥有“一技之长”职教生更容易满足企业的“口味”,“可以说是拿来就能用”,在职场竞争中更具备优势。
“蓝领精英”的成功“逆袭”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霸”是强调应用技能的“实战型”,这样的人才往往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
六月高考过后,参加完高考的学子除了可以肆无忌惮地放松一把外,还面临着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的难题。除去高考分数因素外,高考学子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又该作何选择呢?
对此,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多年的张文龙颇有心得。他认为,普通高等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科研型人才,科研型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能从事科研活动也仅仅只有少数人,更多的人还是属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依靠职业教育了。“设计一张图纸可能只需要一位设计师,但是要将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则需要一条生产线,需要更多的人将图纸变成实物。”
在张文龙看来,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补的,二者的结合“可以进行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开发。”而这样的“开发”就曾发生在该校2013届毕业生张涛(化名)的身上。在高中时代,张涛曾是学校有名的“刺头”,高考“失利”没有出乎家人和老师们的意料。在父亲的劝说下,他来到四川工院学习汽修的“一技之长”。没想到的是,“坐在教室里就不安分”的他动起手来还很有“天赋”,非但没感觉到枯燥,反而成了班里的“学霸”。毕业后,在学校的推荐下,他进入一家著名品牌汽车的4S店,成了业务骨干收入不菲。
在四川工院,“刺头”变“学霸”“后进”变“先进”的青年“逆袭”故事还有不少。张文龙认为,当前社会流行的“蓝领精英”一词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的输出,不单是高校教育,职业教育同样能够胜任。职业教育培养的‘学霸’是强调应用技能的‘实战型’,这样的人才往往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
人才培养“私人定制”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针对性进行培养,以校园为纽带,实现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办学也是如此。要想从全国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没有特色是行不通的。张文龙指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机制,为企业定制型培养人才是四川工院的制胜“秘籍”,也是今后发展重点。
在四川工院,开放式的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地点、课程设计、课时安排等方面,还有授课的教师,他们中不仅有本校的教授、工程师,还有社会知名企业的一线能人。
年初时,来自一家著名连锁酒店的大厅经理就为餐厅服务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实战课。“台布、餐碟、酒杯等摆放要美观大方,酒杯间隔要达1厘米,三杯成一直线,与骨碟中心点和台面中心点连线垂直……”课堂内,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授课教师的一举一动。“这些都是真功夫。”不少学生称赞,“老师教大家的都是一线的工作经验和要求,全是‘干货’,一出去就用得着。”
四川工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三引三进”是精髓。紧跟社会需求,学校跟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学校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学生每学期有一半的学时用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的学时则用于操作实践。学校在校内建立“校中厂”,且与企业车间标准一致,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践,让老师走入车间教学,让工程师到车间亲自示范。
在四川工院,每年还会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去年10 月,中国技能大赛——四川省德阳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就在四川工院举行。此次技能大赛参赛共分化学检验工、汽车修理工、钢筋工、砌筑工、装饰镶贴工以及维修电工等八个项目。118名参赛选手来自德阳不同地区,不同的技术岗位,参加现场竞技。比赛中四川工院夺得了多项第一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良好的业务技能和高素质的职业风采。
一名参会企业代表坦言,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针对性进行培养,以校园为纽带,实现了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
全程精准指导就业
在搭建校企合作定制人才输送的基础上,学校采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努力开创“互联网+就业指导”的新模式。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业率是不可回避的“硬指标”。四川工院一次性签约率连年位列四川省普通高校前茅,多年保持在98%以上的“高水平”,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一致好评,除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全程精准指导就业工作功不可没。
实训操作
在搭建校企合作定制人才输送的基础上,学校突破传统的举办招聘会等模式,在信息化时代,采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努力开创“互联网+就业指导”的新模式。
当前,学校开办学生就业网,学校通过就业网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学生通过就业网报名参加面试,学校通过就业网了解到每一位学生每次面试了什么公司,报名参加了几次面试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指导帮助学生就业。
同时,学生到就业处领取三方协议,就业处会对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统计,提醒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的注意事项。签订劳动就业合同时,就业处还会进行登记,为学生参考合同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说白了,就业网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学校可以通过就业网了解到学生找工作的全程,目前是否就业,在何处就业,就业情况如何,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张文龙介绍说。
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就业有更清醒的认识,学校还实行了就业工作全程全员化。张文龙说,学校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基础上,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由校领导、中干、教授担任的班级导师。导师制实行后,“即使是在今年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截至目前为止,初次签约率已达90%。”
快马加鞭实现“超车”
职业教育已经站在“弯道超车”的历史拐点,四川工院将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超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才是强校之基,创新乃立校之本。”尽管已经站在同行高位,但四川工院仍不断快马加鞭。
作为一所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现有教职员工969 人,聘有数十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有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强化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设有13个教学系部,建立了成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3个技术中心、11个研究所(中心)等教学、实训、科研机构,开设有57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全国机械行业“数控”“焊接”专业的牵头院校,拥有数控、焊接、电气等一批国家、省级精品专业。
对于学校获奖,张文龙感到十分高兴,而他更高兴的是看到这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秉承了“大力发展”这一工作方针。2014年国务院决定遵循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也给职业教育战线人士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文龙表示,当前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也将更为严峻。“是挑战也是机遇”,他表示,职业教育已经站在“弯道超车”的历史拐点,四川工院将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四川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确立“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先进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超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