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水彩画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2015-12-24韩清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媒材水彩画水彩

韩清

中国水彩画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韩清

本文立足于创新发展的视角,针对目前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文化气质,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中国水彩画 本体语言 民族精神 创新发展

水彩画是自西方舶来的画种,在中国生根、发芽仅仅百年的历史,就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国意蕴和魅力的水彩画,并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在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观念性误区,认为水彩画的创新重在媒材和技法的革新,个性化体现决定于画面的风格特性,画面的风格特性现取决于视觉元素。进而出现了以媒材、技巧以及视觉语言等直观性因素的变化,来达到创新目的现象。创新不仅仅是画面形式、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的革新,其核心应该是水彩画家创作观念的更新。时代的发展以及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意识,我们要以发展的观念来促成水彩画的实质性转变,把水彩画艺术融入到整个美术氛围中探讨其发展与创新。

水彩画的创作应具备“坚持本体语言,发扬创新意识”观念

随着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水彩画的本体语言逐渐创新变化,甚至于中国画、油画、装饰画的界限逐渐模糊化了。有人认为那种过分求奇、求变而消减水彩画语言特性的做法,实属对水彩画的异化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固守本体语言会阻碍水彩画的创新发展,不必过分在意像与不像水彩画。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对水彩画本体语言体系深层次的理解,错误地认为材料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标志,技法是衡量作品创新程度的标尺,这些均属于狭隘的画种观。从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构成体系来看,物质材料、形式语言和精神意韵是其三大元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换言之,绘画观念离不开媒材和技法的支持,技法的运用主要由媒材决定,而媒材的特性也会对技法的运用产生约束。水彩画自形成到现在,一直就潜在地显现着自身的这种语言模式,无论是在英国、西欧各国以及中国,都是以这个语言模式为基础。古今中外的水彩画大师,无一不是在充分发挥和坚持着水彩画本体语言模式的。英国水彩画家波宁顿的作品《岩下》,如图1,充分发挥水彩的透明、变化的微妙等特点,采用写意的手法以轻快干涩的寥寥几笔概括巨石,以大面积水色交融的湿圃法表现了海边岩下瞬息即变的潮汐现象。

图1 岩下

可见,媒材、技法的变通与创作观念的更新是水彩画创新的突破口关键所在。但是对媒材及技法的创新一定要通过对传统技法体系的梳理,来探索传统媒材与技法的多种发展可能性。

水彩画的创作需树立“寓情于技,形神共现”观念

就水彩画的媒材与技法的创新问题来说,不应该浮夸地表现在媒材与技法的控制和掌握上,更应该发掘对特殊意趣和境界的感悟,应该用水彩画本体语言的理性贯穿于主观臆想的表现美中,为水彩画开发出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

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是画家借用特定的语言对物象的体察与感悟的表达。中国水彩画若坚持以写意性为内核的美学原则,在选材、立意等方面侧重形神兼备的创作思路,然后发挥水彩与生俱来的形式美感及精神内涵的特性,施用恰当的表现技法,达到寓情于形的审美境界,可为中国水彩画赋予新的生机。关维兴是我国水彩画界的领军者,其笔下之作立意新颖,巧于构思,将大自然之美巧妙地融入了合理的想象中。他的画给我们的印象是一种人的生命之气,水的润泽之气,在无尽的想象中体味无穷的魅力,是一种大美。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主席沃斯先生称赞“他的画清新优美,每一幅画都是一首抒情诗,是天才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沃斯先生意指关维兴的作品具备了诗词的意境,诗境是一种超越美,是作品中精神状态和艺术境界的理想化追求。追求的是天然美,纯真美和朴素美,所达到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水彩画那水的酣畅,彩的洗练,带来的特有的形式美感和文化意蕴,拟就了如诗如歌般的语言内核。所以画家应注重生活感受的捕捉,艺术修养的提升,借助灵动的水彩大胆地抒发灵思妙想,达到借景抒情,寄物托志,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表达意境,拓展水彩画这个最有特性的发展方向。

水彩画的创作要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艺术个性”观念

由于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以纸为介,因而中国画元素被运用在水彩画加入中国化元素后,使中国水彩画的语言体系变得更加饱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彩画便得到了快速发展。给水彩画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是“天人合一”与“笔墨意浓”两种感悟的结晶,依靠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程及先生将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水彩画与中国绘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兼备笔墨意趣与色彩造型的水彩画。基于中国的审美观,程及先生通过自己对我过民族精神魅力的领悟与肯定为水彩画开辟了一条寓中于西的“艺术之路”;基于欧美审美观,他令中国文化的格调与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生根发芽。总而言之,发展水彩画本体的前提是让其在民族绘画艺术中站稳脚跟,兼容并蓄地创新发展,才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当代水彩画家李铁夫、王肇民、黄铁山、王维新、丁寺钟等,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把传统文化、现代时尚等更多元素贯通于水彩画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图2 屈子祠写意

然而,一些水彩画家过分偏重笔墨元素语言的运用,忽略了民族绘画的精神实质。把中国画的一些元素简单移植于水彩画,实属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民族文化的探索不只是单纯依靠色彩平涂、散点透视和以线造型等手段为水彩画营造出表面上的民族文化气息,而是从深层次领悟精神,去感悟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黄铁山在原本是西方人非常熟悉的画种中,融入水墨画语言,两种艺术充分融合,使中国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也使西方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图2是著名的《屈子祠写意》,这幅画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其将中国民族绘画艺术中对树的刻画手法运用得十分到位,以此来凸显水彩画语言的艺术魅力,在画家的创作才情得到充分升华的同时又使学习民族传统绘画的精神得到了传播。作为中国台湾的知名画家,陈忠藏先生开辟了“中国书法技巧与韵味同造型结合”的创新方法;而王维新在水彩话语上面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合理地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手法融入到水彩画中,激发出蕴藏在民族传统绘画语言中的内涵,形成了一套自创的“王式”风格。上述所列,均为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水彩相结合的成功代表,他们在形式和意境上开创了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挖掘出更加高深的艺术造诣。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水彩画正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怎样用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维去创新水彩艺术,但又不影响其自身的特点是发扬中国民族气派水彩画艺术的核心问题。只有在遵循和谐共存原则下,才能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彩艺术发扬光大,这也是每位水彩画家必须直视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应该以文化导向为出发点,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华进行充分的吸收,然后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水彩艺术之中,在保证民族文化艺术传统魅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充分地与西方水彩文化、艺术思想结合,坚持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为灵魂,借用多元化的艺术元素彰显水彩画的艺术魅力,通过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为中国水彩艺术开创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讨,水彩艺术还需要广泛汲取营养,需不断丰富水彩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从多元化的角度激发水彩画的活力,为其赋予更加丰满的内涵,更加充沛的生命力。基于传统民族精神的创作,更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敢于创新与探索的水彩画家,才能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开发更新颖的创作模式,推动水彩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李永春.对我国水彩画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北京:美术观察,2014,01.

[2]程及.江苏无锡市程及研讨会[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3]曾晚妆.中国水彩画发展的文化自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8.

[4]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书报出版社,2000:13.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陕西西安

图2 2011—2025年陕西高中和大学教育供求缺口变化趋势

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对策与建议

1.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学前教育在陕西教育序列中将首当其冲迎来大考,承载能力和普惠程度都将迎来严峻考验。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有新的部署,尽快做好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认真贯彻实施,逐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一个高质量高保障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单独二孩新政的实施会导致未来陕西省小学适龄人口将增加10.8%的比例。初中教育生源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波动,2016年以后入学人数逐步回升,在此背景下不应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撤点并校,而应该尽量地使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实行小班教学,为将来的人口增加作好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随着陕西省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教育部局的调整应符合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学生减少、城镇生源增加的趋势,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县城以上城区学校建设。

3.高中阶段招生人数逐年下降,办学规模将长期过剩。由于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存在共同生源问题,如何使二者协调发展是政府未来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更为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即将出台教育改革方案,实现两类人才和两种模式的高考。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高考制度的改革必将引发高中教育的变革。政府应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保持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防止无序竞争的出现。

4.陕西省的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起连续7年处于下降态势,高考录取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普及的道路上快步前进的同时,高校也面临着生存挑战。生源危机实际上是质量危机,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应当重新定位,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凝练特色,办出质量,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陕西统计局.陕西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乔晓春.“单独二孩”政策下新增人口测算方法及监测系统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4(1).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猜你喜欢

媒材水彩画水彩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与水彩对话
徐冰作品选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