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基础教育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陕西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情况的调查

2015-12-24吴艳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生新课改

吴艳华

适应基础教育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陕西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情况的调查

吴艳华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基础教育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他们不能适应新课改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模式提供借鉴,为地方基础教育新课改作出贡献。

地方师范院校 英语专业 新课改 适应性

引言

地方高师英语专业是为地方中小学培养英语师资的摇篮,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关乎教育质量。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英语专业能否培养出有能力、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陕西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为两类,一是针对陕西省五所地方高师院校(渭南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2010级共200名英语专业本科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渭南师范学院77人,宝鸡文理学院35人,咸阳师范学院37人,安康学院24,商洛学院27人。调查围绕毕业生对于新课改的了解程度、所在学校课程设置、个人能力提升以及实习情况进行。二是对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临渭区、商洛市洛南地区的40名初、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和任课教师(初中15人,高中25人,其中16人为教研组长,)进行发电子邮件调查,电话访问或当面访谈。调查初、高中学校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课程上实施新课改的情况反馈。

2.问卷设计和回收情况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目的进行了问卷的设计与实施,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课改的了解情况;第二部分是针对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第三部分是针对本专业实习的情况。均为选择题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渭南师范学院收回75份,宝鸡文理学院32份,咸阳师范学院35份,安康学院24份,商洛学院26份。问卷回收率为96%。

3.调查结果和情况分析

(1)通过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①你对新课改的了解程度?(单选)

从第一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了解新课改在中学教学中的实施,27%的学生对新课改了解较多,但仍然有16.7%的学生对目前的新课改尚不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都是在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以后上的高中,使用过新课改后的教材,对此有所了解。

②在新课改背景下,你对学院本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满意吗?(单选)

根据第二项调查,我们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对目前的学校课程设置不满意,认为这些课程的开设无法满足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不利。

③你的实习情况如何?

你的实习单位?(单选)

你参加过的实习形式有哪些?(可多选)

你认为学校的实习安排如何?(单选)

实习结束后,你觉得自己还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可多选)

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53.1%的学生认为学院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形式以校内见习和校外集体实习为主,绝大多数学生在节假日做过家教或培训工作,实习主要由学院统一联系教育实习点,相对比较固定。实习结束后,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对新课改的了解程度和学科教学能力还不足。仍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觉得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有待未来进一步提升。

(2)通过对初、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和任课教师访谈资料的整理,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的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待工作很有激情,备课认真,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他们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仅仅把课本上的语言知识单方面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真正地参与课堂互动,入职后不能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其次,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把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第三,年轻人忙于备课和社交,没有挤出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教学活动,没有写教学反思日志的习惯。备课时也极少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合作,单打独斗,新思想少,科研能力也就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地方高师英语专业的教学与基础教育相脱节,培养的学生入职后不能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对策和建议

鉴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就曾指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该明确师范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转变教学理念,走出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到基层去,切实了解基层教育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师范院校和地方基础教育三方合作、共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有效机制。避免闭门办学,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2.协同创新教学方式

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走出去,结对子,协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接地气、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邀请中学的英语教研组长或者优秀教师到大学定期讲座或进行示范课教学,介绍基础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成果,让学生能够跟得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可以大胆尝试,把中学的教学比赛放到大学里来进行。另一方面,从入学开始,就要分批次、定期安排学生去中小学英语课堂观摩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3.大胆改革课程设置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都是按照《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高级课程,没有结合师范专业的特点来制定。地方高师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该增加教育理论课(如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兴起与发展)、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真正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学能力突出的英语专业师范生。

4.着实提高教师素质

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英语专业毕业,但并非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和各个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不十分清楚,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基础教育情况不了解,这使得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单纯按照个人的经历和习惯组织课堂教学,没有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的提高不能单纯靠教学法一门课程,应该渗透到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教学当中去。

5.构建技能评价体系

传统的英语专业学生技能体系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范生技能评价体系急需改革。除了教授传统的书写技能、歌唱技能、备课技能、课堂组织技能、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技能、课外活动组织技能等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制定标准,以此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一项必要条件。结合新课改的需求,还要增加教学设计与创新技能、新课程资源开发技能、教学科研技能、教学反思技能等,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结语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中小学教师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提出了新挑战。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发挥任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构建新的英语专业学生技能评价体系,着力提升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切实培养出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发展要求的英语师资,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陈光伟.高师卓越英语准教师培养管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3]林赟,黄汉升.英语微格教学(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系列教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4]刘鑫.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5]梅德明.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邹为诚.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渭南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SGH 12437;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课题编号:14JK1245。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毕业生新课改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