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作曲技法中的汉族民歌音调结构

2015-12-24刘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音列音调作曲

刘宁

论当代作曲技法中的汉族民歌音调结构

刘宁

汉族民歌是我国民歌作品最高水平的象征,汉族民歌创作之中所用到的“四度三音列”“五度三音列”和徵羽音列体系迄今为止仍是我国传统音调结构的巅峰,对于当代音乐作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文对当代作曲技法中的汉族民歌音调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我国音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汉族民歌 音调结构 作曲 音乐

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代,都有很多人对音乐着迷并流连其中,获得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与满足。正是由于人们对音乐的这份执著,千百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民歌。其中汉族民歌中的“四度三音列”“五度三音列”和徵羽音列体系,即便在音乐艺术已经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当代作曲技法的提升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族民歌的典型音调结构

汉族民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典型的音调结构,而这种结构便是其得以渊源流传的内在因素之一。许多人致力于汉族民歌研究,较为著名的是乔建中先生和刘正维先生。乔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指出:五声音阶具有重要的特征,即“三音列”性。这种音乐形式又包括两种音乐形态:在五度范围内的四—二度(或二—四度)关系三音列和四度范围内的三—二度(或二—三度)关系三音列。前者称“五度三音列”,后者谓之“四度三音列”。我们所熟识的五声音阶便是由这两种音列组成。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五声音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我国民间山歌中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据统计,在实际的应用中,北方山歌多应用“五度三音列”,而南方山歌则经常使用“四度三音列”。而刘正维先生在汉族民歌与现代作曲有效结合方面的研究则较为深入,他认为:“四度三音列”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与发展过程中的“染色体”,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保持并决定了传统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格调。至此,若将两位先生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二人在对汉族民歌的研究过程中各有侧重,但是二人均对两种音调结构的重要性予以了充分肯定。

由此可见,汉族民歌典型音调结构的具体内容和外延是比较广阔的。笔者通过对二位先生观点的分析与综合,总结出了以四度跳进为核心,以五度三音列和四度三音列为基础的汉族民歌的典型音调结构。

汉族民歌在创作中主要以五度三音列和四度三音列为基础,按照四度跳进行创作,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汉族民歌独有的跳进音律结构。例如:山西民歌经典作品“打蓝调”,其作为我国汉族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在创作中集中体现了四度跳进、五度三音列以及徵音列创作方式。

例1

当代作曲技法中汉族民歌音调结构的应用分析汉族民歌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扎实的知识基础,成为了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借鉴。当代音乐人和作曲家们在对汉族民歌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音乐创作背景与元素,实现了汉族民歌音调结构与当代音乐创作的有机结合。

1.五声性音阶在当代作曲技法中的应用

前文已经提到,五声性音阶是我国汉族民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方式与音乐序列。尽管对这一序列的应用从很早便已经开始,但那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上世纪70年代,著名作曲家张洪模先生首次提出了这一论点并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当代作曲家们开始尝试探索在当代音乐作品中逐步植入五声性音阶,力求创作出更具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

首先,我国第一首序列作品“涉江采芙蓉”发表于1980年,作者是当代著名音乐创作人罗忠镕先生。在该作品创作过程中,罗先生采用了五声性音阶这一完整的序列技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表达,将其幽静古朴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为罗先生后期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对之后罗先生成功创作出五声性十二音和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当代音乐创作人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先进行序列原型设计。一般的序列原型是由bB宫七声和E宫五声共同构成。这两种调式在音乐序列中构成三全音关系。这种创作方式作为当代作曲技法中应用五声性音阶的典型代表,不仅实现了大二度结合点,还有效地规避了三全音的不足,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了五声性音阶中与生俱来的民族性与传统性。此外,这种音乐序列也可以进行三音列分析,这样就可以我们展示出四度三音列与五度三音列之间的有机结合。

第三,我国音乐创作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实现了当代音乐与汉族民族音乐地有效结合。在以此技法创作出的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中,《Mong Dong》是其中优秀作品代表。《Mong Dong》作为较早使用现代技法创作的管弦乐曲,不仅以其独特的技法成为了当代音乐创作的一面旗帜,还直接反映出了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形式的有机结合。该作品以五度三音列(见例2)作为核心音调,使整个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例2

2.十二音体系在当代作曲技法中的应用

“作曲创作探索会”在我国音乐发展与创作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成立与1983年,由著名音乐研究与创作者高为杰牵头创立。“作曲创作探索会”主要研究对象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十二音体系为精华。高为杰还将五音体系与十二音场进行了有效结合,最终创造出了十二音场集合理论创作技法,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音乐创作发展的步伐。

高为杰先生对于音乐的贡献十分巨大,尤其是在十二音与五音体系的结合方面更是贡献突出。他的作品《日之思》(见例3)集中展现了十二音序列在当代作曲技法中的应用,同时该作品也应用了三音列,体现出了三音列中的大二度加小三度(下行),与刘正维的论述不谋而合。

例3

3.四度三音列与五度三音列相结合在当代作曲技法中的应用

朱践耳先生在中国当代作曲家中无疑占据着泰斗地位,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朱老先生对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汉族民歌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98年,朱老先生创作了单乐章交响诗《江雪》,这部作品综合应用了bA宫、C宫以及B宫等调式,并且在该区中相邻的三音列都可以组合成为四度三音列或者五度三音列,这是在当代作曲技法中典型的四度三音列与五度三音列相结合的应用体现,也是汉族民歌音调结构在现代音乐作用中的完美体现。

周晋民对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认为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应从宏观方面入手,科学把握音乐的主题风格。谈到音乐的风格,周先生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风格;二是时代风格。只有实现了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的有效结合才能创作出最为真实自然的音乐作品。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值得现代音乐创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因素,我们应该更为注重探索和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内在的神韵而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这才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最终方向;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迷信过去,我们也要放眼世界,着眼现阶段世界音乐的发展方向,汲取其中优秀的元素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既继承过去,又结合现代,既研究国内,又放眼世界,才能实现我国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

结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的祖先更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音乐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了宫、商、角、徵、羽这五声音列。以这种传统而古老的音乐表现形式创造出的许多不朽作品,成为了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所撰写的壮丽诗篇。

在当代,音乐创作在形式与方法上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创作方式与手法推陈出新,大大增强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效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汉族民族音乐的音调结构对于现代音乐创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实际音乐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音乐音调结构与现代音乐创作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高水平的音乐作品,进而不断提升我国音乐创作水平。

[1]樊艺凤.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2.(1).

[2]李迪.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

[3]李敬民.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0(3).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图3 “绝对贵州”字体设计

2.以典型的文化内涵体现汉字意象设计之韵

文字意象的独特性是现代文字设计的重要目标,是构成文字视觉张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众多企业、社会团体及活动的推广与交流中,无不倾力选择或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立字体,树立独有的自身形象,从而拉开与其他相关企业及活动的距离,以确立明确的视觉印象,促进与观众的顺畅交流[1]。如图4左图中的徽派建筑研究中心标志以区域建筑特色形态结合“徽”字结构,达到了机构专项诉求点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右图中“茶语”茶馆的标志设计是陈幼坚先生以茶具造型为创意点表达汉字意象设计的经典案例。

图4 “徽派建筑研究中心”标志和“茶语”茶馆标志

3.用典型的艺术审美体现汉字意象设计之魂

以笔者的字体设计小品——“清明时节”字体创意为例(图5),在“意”的表达上,选取了蓝色雨滴和黄色菊花花瓣的视觉图形语言,与这一节气的意境产生共鸣。在“形”的变化上,首先选用了传统汉字字形作为整体视觉的第一印象与传统节气这一文化属性形成语境对等,进一步在其基础上对细节化的字形及笔画细节进行调整;其次用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语言替换了局部结构,形成了笔画的减省;再次,在以文字排列方式进行组合的设计中,安排位置错落及字形大小的时候,一是要以单字本身信息量的强弱为依据,二是要形成良好的视觉流动顺序,通过细部笔画的共用连接构成一体;最后,用灰度不同的辅助性图形语言对组合空间进行整合处理,构成整体形态。

图5 “清明时节”字体设计

结束语

通过对字体设计意象表现的详细探究,作为符号化的文字形体,其设计的实质集中体现在“意”和“象”两个方面。汉字字体设计的意象表达过程,正是以“意”为创意来源,以“象”为视觉表现的艺术化创作思考过程。这种意和象的高度统一和创作过程,不仅是先民造字的朴素思想的存在,更是现代汉字文明高度社会化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字体设计原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2]王威.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193-195.

[3]余秉楠.字体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陕西西安

本文为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西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编号:2013JK048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音列音调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论中国传统唱腔的腔音列原生性差异
核心三音列及其发展与织体形态
——史蒂芬·哈特克《列队》的音高组织方法之一
先秦左、右分组编悬的延续——从曾侯乙墓磬匣刻文再析洛庄汉墓第五、六套编磬的编次和音列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George Gershwin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