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PM2.5更可怕臭氧连续5个月成最大污染物
2015-12-24滕玲
本刊记者 滕玲
10月21日,环保部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其中,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明显增加,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明显下降,仅臭氧污染略上升。第三季度,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43.5%~100%之间。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2.5。这是自今年5月以来,臭氧连续第五个月取代PM2.5,成为空气品质超标的“元凶”。臭氧成了最大的污染物。
臭氧通常存在于距离地面30公里左右的高层大气中,它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使大气温度升高,并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因此被称为“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但是在近地面,臭氧却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染物。它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辐射下就会生成臭氧。臭氧污染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拖后腿”的臭氧污染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是科研界对臭氧的公认描述。
聚集在平流层,臭氧是“地球卫士”,可吸收太阳光照中的紫外线;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今年入夏以来,北京的蓝天比往年明显增多,然而8月中旬,环保部公布的7月份全国74个城市空气品质状况显示,北京的空气品质排名不升反降,位列全国倒数第10名。在5月至8月监测的北京空气品质“超标日”中,均是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才是PM2.5。
自2013年国家执行新《环境空气品质标准》以来,臭氧便成为许多城市夏季空气品质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8月全国74个城市空气品质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超过七成,PM2.5仅占19.8%。2014年8月,74个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还是臭氧。今年8月,仍然延续上两年格局,臭氧成为“拖累”空气品质的首害。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污染物。历史上著名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臭氧污染的典型案例。由于臭氧的危害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臭氧的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新修改的《环境空气品质标准》也增加了关于臭氧的控制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臭氧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200微克,即达到“3级轻度污染”级别,视为“超标”。
“与其说臭氧污染,不如称之光化学污染。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使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称之为光化学烟雾。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人们在监测这些污染物时,臭氧浓度也是最主要的指标。”中国气象局在自己的官方博客如此介绍。
“最近许多研究表明,臭氧正逐步成为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对环境空气品质影响最大的污染物。”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介绍说,臭氧超标当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河南等地,且呈加剧趋势。当前,臭氧污染还是区域性问题,不是全国性问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则认为,目前,从全国来看,北方臭氧超标每年有1个峰值,而南方每年有2个峰值,甚至西部一些地区也面临臭氧超标问题。尽管在影响范围上的判断不同,但专家普遍认为,臭氧超标已成为我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环保新课题。
臭氧为何会超标?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地面臭氧除少量由平流层传输外,大部分是由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光照条件下二次转化形成的。“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发电厂、燃煤锅炉和水泥炉窑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机动车、石化工业排放和有机溶剂的挥发等。”
北京市环境科学院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所副所长黄玉虎介绍说,挥发性有机物对PM2.5和臭氧这两种污染物的形成均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挥发性有机物可以与大气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这是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次,挥发性有机物可以和氮氧化物,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链式反应,提高大气的氧化性,引起地表臭氧浓度的增加,又加速二次细颗粒物的生成。这也是夏天更容易臭氧超标的原因。”
臭氧其实比PM2.5更加可怕
臭氧污染无色,看不见摸不着却“暗藏杀机”,它其实比PM2.5更加可怕。与PM2.5相比,臭氧污染更具隐蔽性,特别是少云无风的晴朗天气下,最容易出现臭氧污染。
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很强。根据加拿大职业健康与安全中心(CCOHS)的介绍,“臭氧会刺激和损害鼻粘膜和呼吸道,这种刺激,轻则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重则引发哮喘,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还可能导致肺功能减弱、肺气肿和肺组织损伤,而且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对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明显的危害。
同样,臭氧也会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它也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黑斑;当臭氧浓度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
此外,臭氧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美国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的保罗·温特沃斯教授曾经做过研究,发现臭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
哪怕对植物来说,臭氧也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好东西。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生物学家曾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臭氧会让植物的叶绿素、类红叶素和碳水化合物浓度降低,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臭氧污染对所有人都有害,危害最大的人群就是孕妇与儿童。这是因为臭氧的比重约为空气的1.66倍,常常聚集在下层空间,所以个头小的儿童就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美国南加州的科学家曾经对3535名10到16岁的孩子做过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在臭氧浓度高的地区(年平均浓度介于112至138μg/m3),经常玩三四种运动的孩子,喘发病率比不做运动的孩子高出一倍。特别是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孩子或是早产儿,受臭氧影响的几率更大。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臭氧,出生的宝宝可能会先天睑裂狭小(也叫先天性小眼症,一般是怀孕三个月时胎儿眼球发育不理想所致)。
另一项名为AHSMOG的研究则是针对成年人的。这项始于1977年的研究,对3091名27~87岁的成年非吸烟的美国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追踪。结果显示,经常暴露于臭氧环境下的男性,肺部出现了损害的症状。另外,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与长期暴露在臭氧下有密切关系。
防治臭氧污染难度大
臭氧污染是一个国际性话题。美国洛杉矶经过几十年治理,情况大有好转,但每年仍有几天臭氧超标。与美国单一的臭氧污染不同,我国是臭氧与PM2.5交织,相互作用下,再加上刚刚起步,因而治理难度更大。
国务院2013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业内专家认为,对臭氧污染这一环保新课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应在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等人认为,应将臭氧前体物纳入国家减排指标,制定针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的总量控制规划。柴发合说,臭氧前体物也是PM2.5二次颗粒物前体的一种,臭氧与PM2.5治理应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此外,鉴于臭氧污染是一种光化学污染,气温高时污染加剧,因而在考虑全球变暖问题时也要加入臭氧的考量。
从技术层面上说,治理臭氧前体物的重点应放在“车、油、路、厂”四个方面:提升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改善汽车尾气装置,减少排放;提升燃油质量;同时,逐步实现公交车、出租车改用燃气;治理交通拥堵;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燃煤电厂、水泥、涂料、油墨印刷厂等企业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挥发物。
柴发合说,臭氧前体物在不同地方比例不同,即便在同一个城市,城区与郊区的比例也有差别。各地要把不同地方的臭氧形成机制搞清楚,通过监测摸清楚臭氧前体物的具体比例、排放源的位置,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这方面工作需要环保部门与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
臭氧污染一般从每年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份,其中6~8月浓度最高。从一天来看,随日照增强,臭氧浓度不断增加,在下午1点左右出现峰值,下午2~3点持续高值,到傍晚5点左右随着太阳辐射减弱,臭氧浓度逐渐降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教授表示,针对臭氧污染,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个人防护措施。戴口罩对阻挡臭氧毫无用处,室内空气净化器同样不起作用,有些净化器本身还会产生臭氧,使用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一旦臭氧浓度出现超标,应尽可能减少外出,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应避免户外活动。对于都市里的很多上班族来说,天气晴好时,午饭后都会抓住机会出去散散步健身。这样有可能弄巧成拙,臭氧污染会带来健康危害,应尽量不要外出,尤其减少剧烈的户外运动。